青海新聞網訊 自湟源縣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工作開展以來,該縣寺寨鄉黨委、政府緊緊圍繞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創建工作提出的“兩年強基礎,四年見成效,六年創先進”的奮斗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切入點,以構建“和諧寺寨”為落腳點,高度重視,精心組織,周密安排,積極創新形式,豐富活動內容,創建工作成效顯著。
“實踐探索永無止境。” 寺寨鄉以民族團結創建活動為契機,不斷掀起思想大解放的新熱潮,力求把思想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消除一切與科學發展不符合、不適應的障礙,著力解決“庸、懶、散、奢”方面存在的問題,在“實、嚴、勤、新”上下功夫,以思想大解放促進發展思路大開放、發展舉措大創新、發展作風大轉變。積極為支部理清發展思路,為群眾謀劃發展路子。據鄉負責人介紹稱,陽坡灣村就今年促進民族團結工作,梳理了發展青蒜苗種植和當歸中藥材種植“一村多品”的發展思路;草原、烏圖村和下寨、西扎灣、華尖村分別確立了“立足飼草種植,發展畜牧業”與“多村一品”種植高原脫毒馬鈴薯種薯的思路。通過“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建設,著力形成品種優良化、生產標準化、基地規模化、銷售市場化、農民組織化的產業格局。
元月14至16日全鄉開展了“送教下鄉”農村黨員培訓班,培訓班由村黨員干部、新發展黨員、部分婦女黨員和致富帶頭黨員等參加,元月17日至21日全鄉13個村支部黨員集中開展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專題培訓班,受教育黨員覆蓋面達90%。此次學習培訓,為黨員干部更好地履行工作職責、領導農村經濟發展、落實“十二五”規劃及鄉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礎,使全鄉黨員能運用所學知識更好地指導本村工作,為構建和諧寺寨、促進民族團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鄉鎮負責人透露,全鄉在抓好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的同時,著力為群眾辦實事,讓群眾得實惠。現已建成總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投資570萬元的寺寨中心學校綜合教學樓,徹底改善了師生教學和學習條件;修建了陽坡灣、草原、烏圖3個村的跨寺寨河便民橋3座,陽坡灣村修建防洪墻100米,確保了該村五社23戶群眾的防汛安全。此外,寺寨集鎮自來水管網得以改造完成,很好解決了集鎮62余商戶多年來吃水難的問題。小寺爾村計生文化法制廣場和鏵尖廣場已安裝價值達26萬元的健身器材,為當地群眾解決了健身和文化活動場地。同時,先后落實了西扎灣村牛羊育肥整村推進項目和五嶺村整村搬遷項目,投入資金49.5萬元,受益農戶99戶336人,搬遷戶共計114戶406人。
依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相關要求,長嶺村被評為信用村,評定信用戶共計118戶,有效解決了群眾貸款難問題。在維修西扎灣村黨員活動室過程中,整合資金8萬元,協調私企老板投資4萬多元對上寨村的黨員活動室進行了維修改造。在對18名村干部及養殖大戶到內蒙進行了特色養殖業學習培訓考察期間,鏵尖、陽坡灣、馬吉嶺、上寨等村又緊鑼密鼓籌備開展了四期有關青蒜苗種植、牛羊養殖、烹飪技術等特色培訓班,累計培訓300多人(次)。
在全鄉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的進程中,鄉黨委始終不忘教育黨員干部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大興求真務實之風的政治意識,全鄉上下一致,開展鄉干部記“民情日記”活動,要求駐村時間每周不少于2天,全年不少于90天。駐村干部對所駐村的所有工作進行指導和示范引導,通過駐村干部認真記錄每次下村入戶情況、解疑釋惑及辦實事情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扎扎實實為老百姓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如今的寺寨鄉,在湟源縣委、縣政府和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配合縣電視臺“身邊的感動”專題欄目組,挖掘出馬吉嶺村由昔日牧羊女變成今日農家頂梁柱的藏族婦女平金花以及草原村贍養5位老人的大孝子張世明等身邊鮮活的感人故事,在全鄉、全縣范圍內引起廣泛關注。另外,涌現出的一批致富帶頭人像史國元、田滿錄、田美錄、孟宗珍、宋明森等,正成為全鄉有志青年們追趕熱捧的榜樣,他們的先進事例如春風化雨般感召著每個人的心。(作者:馬振龍 毛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