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四月的青海大地寒意未消卻已孕育新綠。奔騰的黃河與靜謐的青海湖,共同見證著這片高原的生機勃發。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全球最大的光伏產業園內,一塊塊深藍色光伏板如藍色波浪向天際延展,民營企業正將這里豐沛的“陽光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崛起,青海省民營企業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綠色低碳為底色,在72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書寫著新質生產力的高原答卷。

創新驅動,從要素依賴到技術突圍
走進比亞迪旗下企業青海弗迪電池有限公司的無塵車間,機械臂精準抓取磷酸鐵鋰材料,經涂布、輥壓、分切等工序,一塊塊電池以4秒一片的速度下線。如今,青海已成為比亞迪集團在全國鋰電產業布局最全、發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最近,我們攻克了鋰電池包加蓋過程中螺絲預警延時的難題,使每顆螺絲的安裝時間縮短了兩秒。”青海弗迪電池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波指著忙碌的生產線介紹。他表示,這看似微小的兩秒優化,在現代化生產鏈條中能產生顯著的效率乘數效應。正是憑借關鍵技術環節的突破性創新,企業在國際市場競標中才能持續占據優勢。
這種創新突圍正重塑青海民營經濟格局。目前,全省入庫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324家,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省級科技型企業731家,科技小巨人企業22家。2024年青海省科學技術獎評選中,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及科技進步獎的企業參與比例高達54%,企業正逐步成為科技創新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
企業研發驅動創新,引領著技術突破與核心競爭力提升。數據顯示,青海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補助1.29億元,民營企業獲得6299.05萬元,占比49%;企業申領科技創新券1428.32萬元,民營企業申領1198.83萬元,占比84%。“前兩年,我們獲得11項專利,專利轉化帶來的紅利,讓我們有信心將研發投入強度保持在5%以上。”青海中利光纖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建江表示。
作為行業領先的集光纖預制棒和光纖研發、生產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青海中利光纖技術有限公司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從設備國產化改進、光纖材料配方優化到拉絲工藝精密控制,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攻克“卡脖子”難題,將技術迭代與產業鏈協同緊密結合,提升國產光纖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為光通信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青海諾德新材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3微米極薄鋰電箔實現量產突破;青海利亞達化工有限公司融入數字化控制方案,實現硼酸提純自動化……科技創新已成為民營企業突破資源約束、實現價值躍升的關鍵,推動民營企業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從產品競爭邁向生態競爭,實現新質生產力對傳統發展模式的革新。

綠色轉型,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在平均海拔4300米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從河南省來到甘德縣的何海艷正組織群眾收集牛羊糞。“我們來這里發展,看中的就是這里的優質生態!”作為全省優秀民營企業,甘德縣雪山農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何海艷說。
當初,何海艷來果洛州旅游,被這片高原凈土深深吸引,萌生出推動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的想法。經過深入調研,她提出“綠色有機循環”發展模式。在海拔4000米的牧場,推行有機飼草種植,并運用牦牛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制成生物有機肥滋養草場,構建起“飼草—養殖—糞肥—草場”的閉合生態鏈。
為保障產品品質,何海艷牽頭建立牦牛追溯體系,為每頭牦牛建立電子身份檔案,實現從牧場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這一將生態保護與產業鏈創新融合的實踐,不僅帶動2000多名牧民增收,更讓當地畜牧業走出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新路。
青海民營企業深刻認識到“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從三江源到青海湖,從草原到鹽湖,企業借助科技力量守護生態、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綠色算力驅動生態數據分析與決策,依托光伏資源開發實現清潔能源與生態修復協同,創新資源開發工藝提升利用效率,既嚴守生態紅線,又探索出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多元路徑,在高原大地上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篇章。
以生態為底色,今日之青海,民營企業的發展路徑也愈發清晰:全力打造國家綠色算力服務“先鋒區”,力爭2027年算力規模超10萬P,2030年突破20萬P;培育人工智能大模型、新型儲能等新興業態;構建一體化算力網西部“試驗區”,聯合甘肅、陜西、寧夏、新疆探索區域協同調度體系,承接東部算力需求;建設數據要素流通“創新區”,深化算力與生態、鹽湖、旅游等領域融合,搭建多層次開放合作平臺。
制度創新,培育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
青海正以制度創新厚植民營經濟發展沃土。2024年2月27日,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營經濟發展局掛牌成立,開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征程;3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2025年4月,青海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青海省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攻堅行動方案》。
針對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領域對高速率、低時延光纖傳輸的需求,青海中利光纖技術有限公司將研發重心轉向大容量光纖等精密產品,并深化與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合作。這一戰略轉型,與青海省“鼓勵民營企業加大研發力度,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上下游企業進行協同創新,積極承擔各類國家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開展鹽湖化工、新能源、氫能、新材料、生態保護、生物技術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的政策部署高度契合。
在制度創新過程中,青海省參照省級領導包聯企業機制,推動市州、縣區領導干部包聯1-2家重點企業,推行“三送兩辦一訪”(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一般問題現場辦、復雜問題限時辦,每季度走訪一次聯點企業),密切關注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為企業“精準畫像”,提供“一對一”跟進服務,助力企業達產增效。
在制度紅利的推動下,產業生態呈現“雨林式”繁榮景象。同仁堂青海公司的生態撫育冬蟲夏草產業,項目建成后年產冬蟲夏草270-300萬條(約1噸),產值達5940萬元;青海天露乳業有限責任公司打造“種-養-加”全產業鏈;青海圣諾光電科技有限公司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高純氧化鋁生產基地……
高原長風激蕩,發展永不停步。當清潔能源的綠電點亮東部城市,當有機農畜產品走上粵港澳大灣區居民餐桌,當高原制造的精密零部件應用于國產大型設備,青海民營企業正以攀登者的姿態,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征程中留下深刻的高原印記。這片肩負“中華水塔”重任的土地,正用新質生產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篇章。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