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香港《明報》采訪主任許書凎站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青陽溝管護站的山脊上,望著眼前的林海草原感嘆“管護員們巡護的1500平方公里比香港陸地面積還大”時,一場關于生態文明的深度對話已在祁連山麓展開。
7月15日至18日,香港中通社、《明報》、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等多家港媒記者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沿著生態科普館、管護站、村莊、救護站的探訪路線,親身感受這片高原凈土上生態保護的堅實足跡與蓬勃生機。

生態保護:科技賦能與人文堅守的雙重守護
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的生態保護工作,正以科技與人文交織的方式編織起一張嚴密的守護網。在位于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珠固寺村的寺溝管護站,副站長牛抓西文學介紹:“這里管護面積大,動植物資源密集,科技設備是我們的‘千里眼’和‘順風耳’。”巡護人員難以抵達的區域,無人機承擔起防火監測、野生動物觀測和病蟲害巡查的重任;紅外相機則悄無聲息地記錄著雪豹、巖羊、藍馬雞等野生動物的蹤跡。不遠處,生態氣象綜合觀測站內,各類精密儀器正實時捕捉著祁連山的生態脈動。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李甫解釋:“這些數據能預警干旱火險,更支撐著氣候變化與水源涵養研究。”
人文守護的力量同樣動人。祁連山國家公園青陽溝管護站女子管護隊隊長楊毛措介紹,管護站現有62名女性隊員,多年來守護著片區的生態環境。隊員們既要記錄生態數據,又要照顧家庭,甚至影響女兒們也加入生態保護行列。“這幾年巡護時看到的景色越來越美,心情也越來越好。”楊毛措的臉上始終洋溢著笑容。在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站長馬存新向港媒記者展示救助成果:“截至目前已救助動物208只,包括荒漠貓、藏野驢、白唇鹿等青藏高原珍稀瀕危物種。”今年1月救助的老年雪豹在站內專屬的“靜養套房”安享晚年,讓橙新聞編輯陳柏源感慨:“和動物園里的動物不同,它身上有種自然的愜意。”

文化交流:生態文學與媒介傳播的跨域對話
港媒的到來,為祁連山生態文化傳播搭建了新橋梁。在祁連山生態科普館聚陽溝研學基地,8歲的任洪毅從叢林滑索飛馳而下,一臉興奮。“這比在家打游戲好玩!”香港記者們在林間與正在進行生態研學的小朋友們互動著。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工程師余瑤介紹,當地聯合生態學校和專業機構開發自然教育課程,通過全國設計大賽儲備優質資源,納入教育廳課后服務系統實現長期使用,讓生態理念通過教育浸潤人心。
祁連山的自然山水之間,人文與歷史的脈絡綿延不絕。“美國有自然文學,中國生態文學應有自己的世界觀!只有精準描寫一草一木,才能傳遞生態之魂。”青海作家龍仁青在采訪中目光灼灼。祁連山國家公園簽約攝影師郝進芳同樣也用光影記錄——他的攝影作品《雪山之王》榮獲西班牙第34屆MML國際攝影大賽生動多樣性組高度評價獎?吹揭粡垙埳鷦拥臄z影作品,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記者郭濤表示:“我們希望通過報道,讓港澳及海外人士了解青海的生態保護成果,促成更多交流合作。”

生態旅游: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生態保護帶來的優美環境,正成為祁連山鄉村振興的寶貴資源。清晨的門源回族自治縣珠固鄉東旭村,鳥鳴清脆悅耳,香港中國旅游出版社編輯張紫珂感嘆:“從各種鳥鳴中醒來,感覺很奇妙。遠山如黛,村舍錯落,真有詩和遠方的感覺。”盡管一場大雨打亂了篝火晚會計劃,卻讓記者們更深入感受山村的生態蛻變。
村民靳三存家的五間民宿最多能容納12人入住,“每人每晚50元,開民宿后家里的收入增加了不少。”據了解,東旭村全村33戶人家中已有13戶開辦民宿,生態旅游讓村民們吃上“綠色飯”。在村里偶遇來“浪山”的游客,更讓港媒記者感受到當地獨特的生態文化。張紫珂說:“住在村民家,感受到淳樸的民風和簡單的生活,這是生態旅游最動人的魅力。”
生態旅游的發展始終以保護為前提。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通過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規范旅游線路、培育生態講解員等方式,確保旅游開發不破壞生態環境。游客在體驗自然之美的同時,也通過參與自然研學、探訪管護站等活動,加深對生態保護的理解。這種“保護-發展-反哺保護”的良性循環,讓祁連山的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造福百姓的金山銀山。
四天的探訪中,港媒記者們用鏡頭和筆端,記錄下祁連山的云海松濤與雪豹巖羊,見證了科技賦能的精準管護、生態文學的人文滋養和鄉村旅游的民生溫度。
從生態屏障到文化長廊,從科研基地到研學課堂,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正以多元共生的和諧圖景,書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青海答卷。而這份答卷,將通過港媒的傳播,讓更多人看見祁連山的生態之美與文化之韻,共同守護這片高原凈土的生生不息。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