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終于到源頭了!
當“黃河源頭”“黃河源”兩塊石碑出現在眼前,仿佛4591米的海拔不存在,步行2公里的疲憊不存在,只有內心的吶喊:“我終于到黃河源頭了!”這是刻在每個中國人骨子里對江河源頭的向往與敬畏。
而眼前的卓瑪,好似已經見慣了般,只是輕輕地微笑著,看了一眼泉眼,走到汩汩泉水旁,拿起舀水勺,虔誠地舀起泉水,灑向天空。
藏族傳統的山水文化中,將山比作父親,將水比作母親,因此他們對土地和河流向來充滿敬畏。
二十出頭的卓瑪,就住在離黃河源頭約古宗列不遠的地方——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郭洋村,她家距離黃河源頭不足10公里,因此也被稱為“黃河第一家”“黃河第一哨”。
9月5日清晨7時,天邊泛起魚肚白,約古宗列的第一抹亮光從遠處的山間慢慢透出,降霜的草原讓本就低溫的天氣更添幾分寒氣。一片晨靄中,卓瑪和媽媽已經完成每日的擠奶工作,準備將牛趕到草場。
卓瑪甩動長袖,驅趕牛群,小小的身影在牛群中是那么的不起眼。隨著牛群走遠,卓瑪的身影漸漸地消失在金色的草原上。
卓瑪和媽媽、舅舅、姨媽一家人生活,家里大大小小有13口人,他們在縣城有房子,在麻多鄉也有房子。縣城生活著適齡上學的弟弟妹妹和照顧他們的大人,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家里養的130多頭牛。
卓瑪家的兩棟房屋,一棟明顯破舊的土坯房里面堆滿雜物和曬干的牛糞,另一棟則刷著黃色的面漆,是卓瑪一家居住生活的地方。
屋外放置著兩塊光伏板,基本能滿足家里極少的用電需求。不遠處的公用移動通信基站也能讓手中的電話信號滿格。
不同于大多同齡人,騎馬、騎摩托、開車,擠奶、趕牛、拾牛糞,是卓瑪擅長的技能,更不用提簡單的家務活。
距離卓瑪家二三十米的地方有一條河流,那是一家人的飲用水源地,卓瑪從17歲就開始幫著媽媽背水。
“這條河從哪里來的?”
“黃河源頭啊!”
河邊,卓瑪熟練地裝水、背水,15公斤重的水桶拿一根背帶就能輕松甩到肩頭。
這條源自黃河源頭的河流,對卓瑪一家來說是名副其實的母親河,滋養著他們的草場,也滋養著家里的牛群。一家人在這里生產生活,數十年如一日守護著源頭。
“舅舅告訴我,我們要守護好這里,這里是黃河源頭,這是姥爺告訴他的話。”
在舅舅格求的影響下,一家人的生態環保理念越來越強。
“因為舅舅是生態管護員,要定期去巡山、撿垃圾,我們也喜歡跟著舅舅去撿垃圾。”久而久之,守護黃河源頭成為了一家人的責任。
“你見過黃河嗎?”
“當然見過,從我們這里一直流下去了。”卓瑪回答得很堅定。
卓瑪所在的曲麻萊縣,黃河源頭形成的水流,并未正式被稱作黃河。而最遠到過玉樹市的卓瑪并不知道黃河源頭的水離開家鄉后是什么樣子。當記者問她是否想過離開這里時,卓瑪說:“我的家在這里,我們要守護好黃河源,守護好家。”
采訪結束,卓瑪用藏語寫下“我家是黃河源頭的第一家,我希望黃河沿岸的同胞們守護好黃河。”這是她想對居住在黃河邊的人說的話,也是他們一家人一直在做的事。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