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9月5日,艷陽高照,經過兩天兩夜的奮戰,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謝家灘鄉拉扎村防汛安置點內已是一片祥和有序的景象。
活動板房和應急帳篷在陽光下排列有序,鮮紅的黨旗迎風招展,村民有的在臨時食堂前排隊領取熱食,有的在板房內休息聊天,戴著黨員徽章的工作人員,忙碌而從容地穿梭其中,確保每一位轉移群眾都能得到妥善照顧。
9月3日凌晨,一場山體滑坡加塌方來勢洶洶,造成村民住房受損,但1小時30分鐘內,浩浩蕩蕩的先鋒隊伍將拉扎村87戶469名村民全部安全轉移。
拉扎村黨支部書記更登是這場災害的“吹哨人”。
當天凌晨,睡夢中的更登發現房門有異常響動,連著兩天的雨情告訴他,這或許是地質災害。他迅速跑出家門,眼前的景象讓他倒吸一口涼氣——村里多處路面出現裂縫,滑坡跡象明顯……
“立刻上報險情,叫醒全體村民!”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組織村里的黨員干部開展村民轉移工作。
與此同時,謝家灘鄉37名黨員干部紛紛趕往現場,因為前一天的雨情,鄉干部全員待命。接到通知后,他們緊急趕往拉扎村。村口處,一面是來自村里的干部和群眾,一面是接應他們轉移的鄉干部,大家里應外合、齊心協力,繞過滑坡點和危險路段,將村民轉移出去。
“老弱病殘孕轉移到3公里外的巴燕鎮,那里離醫院近,其他村民轉移到了黨員活動室和鄉中心學校。”謝家灘鄉黨委書記韓秀梅說,黨員干部用“人背肩扛”的方式,護送村民到安全區域。其中優先將19戶31位老人小孩孕婦等妥善安置到就近賓館。不久后,物資到了,黨員干部開始籌備搭建臨時安置點。
為了高效做好轉移和安置工作,謝家灘鄉黨委干部通過工作群,發動全鄉18個村的黨員干部參與安置點搭建,召之即來,凌晨五、六時,來自18個村的41名黨員干部全部到位。
韓秀梅回憶:“面對險情我們的鄉干部、村干部真扛事!連夜敲開每家每戶喊轉移,轉完群眾又搭建安置點帳篷,熬了整宿都沒合眼,這樣靠得住的隊伍,為他們點贊!”
黨群齊心,其利斷金。經過一天一夜的忙碌,安置點搭建工作終于完成。安置點剛搭建好,下河灘村黨員馬玉貴就和家人帶著熱氣騰騰的拉面,來到安置點。

“先吃碗熱拉面,暖暖心!”安置點的臨時食堂里,馬玉貴揉面、醒面、拉面、煮湯,當第一碗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的拉面遞到群眾手中時,韓秀梅說:“有人紅了眼眶。”
危難時刻見真情,有黨員干部在的地方就有溫暖和安心。
9月3日上午,謝家灘鄉政府組織安置在賓館的村民集體觀看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直播。鄉干部馬行健說:“當嘹亮的國歌聲響起,重建家園的信念與力量在每個人心中激蕩開來。”尖措大娘感激地說:“有黨和政府在,我們就安心了。”
第二天,窯隆村黨支部書記馬海買發動村上的撒拉族婦女,來到安置點,為村民烙油餅、煮熬飯、煮羊肉,現場好不熱鬧。
馬行健說:“今年是馬海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第14個年頭,在他心里,窯隆撒拉族村與拉扎藏族村早已像親戚般不分彼此。”馬海買說:“拉扎村的鄉親們有難,我們怎么可能坐視不管。”
如果滑坡是一場“兵荒馬亂”,那一碗碗熱氣騰騰的湯面、一次激動人心的閱兵儀式,已經悄悄消散村民心中的“寒意”。
滑坡發生前,化隆縣及時啟動地質災害紅色預警,預警信息提前在應急廣播高效播發,讓村民們提高了警惕;“吹哨人”更登及時叫醒和轉移村民避免了重大傷亡;黨員干部送來暖心的熱食,化解了村民焦慮緊張的情緒……
韓秀梅說:“這一切都將守望相助的溫度深植于村民心間,有再大的困難我們也都有信心戰勝!”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