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五年來,我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生態立省”大旗,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努力改善生態環境,開創了生態保護與建設新局面,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2012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完成投資15.4億元,這是該工程實施以來投入資金最多的一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工程基本完成,其他生態治理工程有序推進,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就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利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推進生態立省,建設生態文明先行區這一話題,引起了代表委員的高度關注,展開了熱烈討論。
南杰代表:近年來,全省區域經濟得到協調發展,中央支持青海藏區各項政策得到加快落實,三江源試驗區建設得到有序推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為加快三江源地區、民族地區、艱苦地區發展描繪了藍圖,這為我們做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作增添了信心。希望能加大對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高度關心和幫助三江源地區生態移民后續產業問題,切實改善三江源地區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使三江源地區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童麗委員:三江源腹地是歐亞大陸西部板塊最大、地殼最厚的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或地球“第三極”,核心部分已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申遺方面具有特殊的無可估量的利用價值和現代科學研究價值,建議盡快申報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世界自然遺產,制定保護性規劃,制訂工作方案,組織國內外科研機構的專家為指導的專門班子,扎實做好自然資源價值的挖掘和科學評估論證工作,著手起草符合要求的遺產申報文本。
吉改代表:青海是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果洛地處三江源保護核心區域,更是以畜牧業為主體的地區。希望在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畜牧業工作,加大牧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牧區養老院建設,各級干部要切實改變工作作風,多深入基層一線,多接觸群眾,多了解群眾疾苦,切實認真貫徹中央和省上有關規定,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
尼瑪江才委員:保護三江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要尊重、保護、弘揚和發展當地的民族文化,在文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傳承、民族建筑藝術的修復等方面,多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征詢民意,以求科學性、合理性、有序性。建議邀請文化藝術領域的專家、民間學識淵博的智者、當地從事此類研究的學者等相關人員,組建專門的工作組,加強對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督導和監管。 (作者:魏爽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