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雨過天晴,一個個蘑菇組成的神秘“圓圈”就會在草地上出現。你可能不禁要問:這是有人種上去的嗎?怎么恰巧是一個圓圈呢?其實,這是大自然的“杰作”——蘑菇圈。而在大龍山下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麻地溝村卻有人造的“蘑菇圈”。從三四年前的試探性種植,到現在擁有五六個菇棚的規模,麻地溝村的“蘑菇圈”越來越大。
——題記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時令已過雨水節氣,高原大地涌動著勃勃生機。民和縣西溝鄉麻地溝村食用菌基地里一派生機,揭開厚實的草簾,一股香氣撲面而來。一夜之間,鮮嫩的蘑菇如雨后春筍,悄無聲息地支起了一個個、一片片白嫩的傘蓋。放眼四周,一蓬蓬、一簇簇的蘑菇探出小腦袋,麻地溝村黨支部書記寧智勇喜不自禁。

試探
在種植高原傳統農作物的土地上試種蘑菇,與其說是轉型發展,不如說是對致富的渴望。2019年,麻地溝村承包出去的養殖場被拆除。“養殖場被關停后,覺得這片空地位置好,村里便決定在廢棄的養殖場搞其他產業。”寧智勇說,當時村里有中央財政扶持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加上養殖場的補償款約47萬元,村里計劃利用這筆資金轉型發展,但如何發展、發展什么產業,他們心里沒底。
當年,麻地溝村兩委班子赴外地考察、走訪致富能人,覺得發展食用菌產業比較理想,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究竟合不合適種植食用菌,村里邀請了擁有30年食用菌種植經驗的專業戶來考察。
“記得當時對方說我們村早晚溫差大,適宜種植食用菌。”寧智勇說,2020年,村里利用90余萬元資金將玻璃節能溫棚搭建起來。后來,又爭取了“一村一品”項目資金30萬元,購置了簡單的設備,聘請了專業種植戶,準備大干一場。
從加工菌棒到蘑菇出菇的3個月空閑時間里,麻地溝村開展了蘑菇種植技術培訓。然而寧智勇沒有預料到的是,參加培訓的村民寥寥無幾,村民對種蘑菇沒抱多大希望。不少村民覺得,麻地溝村歷來沒種過蘑菇,即便種了也找不到銷路。當時,麻地溝村發動村兩委成員、黨員帶頭參加培訓和參與試種。
經過3個月的探索,到2021年底,麻地溝村種出了鮮嫩的平菇。寧智勇說,試種第一茬平菇時,已經到了寒冬臘月,溫棚里氣溫低,達不到平菇生長溫度。當時,他們在大棚里又搭建了小棚,總算成功了。
冬日高原寒冷的土地上,種出鮮嫩的蘑菇本是一件喜事,然而寧智勇和村民卻遇到了幸福的煩惱。蘑菇雖然試種成功,但下一步如何規模化發展、如何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到麻地溝村調研的民和縣委書記毛學鴻、縣長馬曉瑜了解實情后,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等方面給予麻地溝村大力支持。
得益于縣上的支持,麻地溝村蘑菇種植開啟了新的一頁:由覆土栽培轉向框架式栽培,不僅節省了空間,而且產量比以前增加近3倍,到2022年底,麻地溝村蘑菇銷售額達到近40萬元。

壯大
“試種第一年除去生產、原料、人工等成本,凈利潤近10萬元,這讓大伙看到了希望。”寧智勇說,縣上、鄉上看到村民的努力,在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上給了不少優惠政策。
按照“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2022年,麻地溝村爭取到了鄉村振興試點項目資金830萬元。利用這筆巨資,麻地溝村又流轉了逾19畝土地,相繼建成陽光鋼架溫棚、冬暖式現代日光溫棚、食用菌標準化生產車間等配套設施,麻地溝村的“蘑菇圈”越來越大了。
“國家政策好,我們干活更有勁頭。”村民蒲尕武說,隨著村上的蘑菇種植效益越來越好,現在會有村民主動到大棚里了解情況、學習種植技術,而這恰恰也是村上最期盼的情形。按寧書記的想法,今后村民個個都變成種蘑菇的行家,麻地溝村的日子就會越過越好。
發展食用菌產業,麻地溝村度過了最難熬的時期。前不久,縣上召開的一次座談會上,縣長馬曉瑜讓寧智勇談困難,而寧智勇談到下一步的發展。他敞開胸懷對縣長說,現在沒啥困難,已經熬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歷程,現在村集體資產達到近千萬元,食用菌產業穩步發展。眼前最棘手的是,以前銷售僅針對的是民和市場,而隨著種植規模擴大,不能僅僅局限于民和本地市場,急需打開西寧、蘭州乃至成都的市場。
而不久后的一次成都之行,讓寧智勇又有了新的想法。

創新
2023年,在成都考察時,寧智勇看到成都蘑菇種植基地比他們一個村的面積還要大,尤其看到一種金黃色的蘑菇時,他內心有點驚詫,“咋還有金色的蘑菇?”
寧智勇連忙追著問種植戶:“金黃色的蘑菇真好看,但不知道口味咋樣?適不適合在青海種植?”當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返程的路上,寧智勇帶了兩瓶菌種回來。令人驚喜的是,不久,32個菌棒里都長出了金燦燦的蘑菇。
寧智勇帶回來的金黃色的蘑菇,是一種名貴的食用菌,學名稱為“黃金菇”,歷來有“真菌之花”的美稱。由于黃金菇在青海一帶沒有種植歷史,他覺得大有前景。
當年,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寧智勇又在8000余個菌棒上孵化黃金菇。而沒有預料到的是,黃金菇的生長條件極為苛刻,生長環境氣溫達到20攝氏度以上才出菇,氣溫20攝氏度以下則效果不佳,乃至不出菇。在平菇和黃金菇間,如何巧妙地利用季節、氣溫搭配種植,寧智勇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成都一帶考察時,寧智勇得知當地夏天氣候炎熱,不利于菌菇生產,而此時,青海正是產菇的季節,何不抓住時間差,將夏季銷售市場瞄準成都一帶?
在做足本地市場的同時,寧智勇決定試探成都夏季市場,通過抓住“反季節”的優勢,將村上的菌菇遠銷到成都。同時,為了滿足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在種植平菇、黃金菇的基礎上,他們又種植了雞菇。通過擴大菌種種類,加大市場的占有率。
從無到有,如今,麻地溝村的“蘑菇圈”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銷售量達到60噸。寧智勇說,他們還將延伸產業鏈,比如菌棒原材料加工、菌棒規模化培育、廢菌棒加工成有機肥等,打造新的利潤增長點,繼續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拓展種植香菇、金針菇、羊肚菌等多個品種,推進食用菌產業多樣化、規模化發展。
記者手記:
在曾經種植傳統農作物的土地上種出鮮嫩的蘑菇,這是麻地溝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一次有益嘗試。麻地溝村地處民和縣淺山地區,人均耕地不足兩畝,全村農業生產主要靠傳統種植業。農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單一,是麻地溝村農業增效、村民增收的最大瓶頸。面對產業發展現狀,麻地溝村兩委在民和縣委縣政府的引導和支持下,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和便捷的交通優勢,以菌類產品為主導,村集體經濟實現破零,農業發展邁入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