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人均水資源僅為全國的四分之一是什么概念?
水資源總量占全省2%意味著什么?
干旱少雨,深居內陸,這是高原古城西寧一度繞不開的困境,但這片水資源匱乏的地方正通過節水破解瓶頸,走出了一條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節水之路。那么西寧究竟是如何精打細算地用好每一滴水?對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以最嚴水資源管理制度管好每一滴水
“西寧堅持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建立用水總量強度雙控指標體系,細化分解年度管理‘三條紅線’,以水資源保護考核機制為抓手,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嚴格用水定額和計劃用水管理,依據行業用水定額標準,對公共供水年用水量3000立方米以上的非居民用水單位和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用水單位下達用水計劃,據統計,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水計劃用水率達到90.49%,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用水單位計劃用水率達到100%。同時加強計劃執行監督檢查,建立預警制度。建立用水單位重點監控名錄,對年用水量50萬立方米以上的8家用水大戶實施重點監控管理,開展節水核查,有效推動節水降損,減排增效。
實施“四大工程”讓每一滴水高效利用
田間地頭,高效節水灌溉讓莊稼吃上“精細糧”;城市里,再生水澆灌出生態公園,工廠里,回用水循環往復……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不只是嚴格地“節”,更在于高效地“用”。
有序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加快農田水利設施改造提升,實施湟中區攔隆口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和湟源縣南山渠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推廣管道輸水管灌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等,全市累計創建6家節水型灌區,為全省節水型灌區建設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在工業領域,節水減排持續加強,組織實施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氯堿化工綜合節能技術改造、青海云天化國際化肥有限公司實施廢水資源化利用及減排2個節水項目,年節水約82.6萬噸,同時,推進冷凝水、冷卻水、工業廢水等非常規水循環利用。2023年創建21家節水型企業、2家節水標桿企業、1家節水型園區,分別占全省創建節水型企業的84%、100%和100%。
城鎮節水降損持續推進,持續加強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成功入選國家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試點城市,全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9%以內,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貫穿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為在全省乃至西北半干旱地區推廣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西寧模式”。
把水省下來,還要讓水活起來。在西寧,城市污水經過處理成為再生水,用于工業和生態補水、景觀用水和綠化澆灌等,為這座城市“解渴”。2023年,全市非常規水利用量達3795萬噸。
一水多用,節約用好每一滴水
“社區一直在宣傳普及節水知識,積極營造節水惜水的良好氛圍。在平時生活中我們也從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市民李昊說。他們一家多年來一直堅持一水多用、節約用水。比如平時用水時把水龍頭開小一點,用淘米水澆花洗菜、洗碗刷鍋等。
成功創建全省首個“國家節水型城市”,市轄2縣5區縣域節水型達標建設實現全覆蓋,2023年成功創建18家節水型單位、59家節水型小區、累計創建796家節水型單位、328家節水型小區,其中3家公共機構被命名為國家級“水效領跑者”,全市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不斷提升,西寧走出了一條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節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