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鋪春膜、忙春播,三月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3月17日,記者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轉導鄉后坪村看到,鋪好地膜的田間一片粼粼之光。660余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將在這里煥發生機。
膜側溝播小麥,是這兩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推廣的新技術,是應用膜側溝播技術,在地膜的兩側種植小麥,通過高效利用天然降水和光熱,從而提高單產。
而將這項新技術“引進”民和縣的是轉導鄉后坪村的一位村民,他叫馬明義。
“2008年民和縣推廣全膜玉米栽培技術,讓轉導鄉這個干旱山區有了畝產千斤以上的奇跡,既然種植地膜玉米產量這么高,那種植地膜小麥產量會咋樣呢?”
轉導鄉后坪村與甘肅省永靖縣新寺鄉比鄰,馬明義偶然從新寺鄉的親戚那里看到了長勢喜人的膜側溝播小麥,聽到“干旱山區至少畝產六七百斤”的消息后,馬明義坐不住了。
第二年春天,他從親戚家借來機械,開始試種,當年夏收時節,馬明義的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從昔日的二百多公斤增加到了三百多公斤。
馬明義說:“因為膜側溝播小麥產量高,這幾年就開始試種;即使在大旱年,依然每畝能收200余公斤糧食。”
顯著的增產效果,一時間讓“膜側溝播小麥”在后坪村家喻戶曉。這幾年,后坪村的老百姓幾乎家家戶戶開始種植膜側溝播小麥,“膜側溝播技術”由此成為民和縣全縣推廣種植的新技術。
2023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在轉導鄉建立千畝試驗田,對淺山地區旱地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模式增產效應開展試驗。
“試驗田采取統一規范標準,我們指導做好田間管理,經夏收測產,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達370公斤,比露天種植的對比試驗田畝均增產122公斤,增產顯著。”
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鄧鋒震介紹,2023年,民和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在轉導鄉前坪、后坪、落龍溝等具有代表性的干旱淺山村種植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涵蓋20戶種植大戶、40余戶種植散戶,并為他們提供地膜、化肥、科技、測產等技術支持。
“小麥膜側溝播種植技術是對全膜栽培技術的創新,地膜覆蓋后起到保墑增溫的效果,可以有效促進小麥分糵,延長穗分化時間和灌漿時間,同時膜側種植也使每行小麥采光充足,通風良好,增加了分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實現膜側小麥增產。”
鄧鋒震分析說,去年千畝試驗田的良好增產效應,為提升民和縣干旱山區小麥單產提供了很好借鑒,也為下一步大面積推廣打下了基礎。
如今,不僅在轉導鄉,這項技術在巴州鎮、馬營鎮、古鄯鎮等13個鄉鎮的100家種植大戶進行推廣示范,最近,村民們正紛紛搶時搶墑,抓緊種植膜側溝播小麥。
在古鄯鎮樺林咀村的一處流轉土地上,來自總堡鄉總垣村的種植大戶李秀德正忙著覆膜、播種、施肥。
他說:“去年觀摩轉導鄉推廣的小麥膜側溝播試驗田,今天上午又在巴州鎮種植現場觀摩,我對這項農業新技術充滿了信心。”
李秀德說他今年計劃種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如果效益好,明年再適當擴大規模。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民和縣推廣小麥膜側溝播技術,正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的具體實踐。
民和縣地處青海東部的黃河、湟水河谷地,但4.42萬公頃的耕地中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區,如今,民和縣千方百計在“良法”上破“瓶頸”,在持續鞏固好2萬公頃全膜雙壟栽培技術推廣成果的基礎上,推廣種植666.6公頃膜側溝播小麥,大力實施“藏糧于技”,托起了民和山區農民沉甸甸的“豐糧”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