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秋高氣爽、歲物豐成。8月的高原青海,科技創新正結下累累“高質量”果實。
過去一年,青海圍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建設產業“四地”,一項項科技研發陸續攻關,一個個重大專項擲地有聲,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為青海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改革驅動
激發創新新活力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
近年來,全省科技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把創新擺在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新青海建設全局的核心位置,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做強動能、做大優勢、做優發展,在全省科技系統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
高質量發展,科學規劃是內核,創新是動力所在。
正是源于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錨定科技創新在青海高質量發展中的關鍵作用,過去一年,從科技體制改革邁出堅實步伐、到關鍵核心技術不斷突破,從科技手段守護生態青海、再到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等創新平臺呼之欲出,青海科技事業發展進入又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過去的一年,青海大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融入新型舉國體制、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健全完善育人引才機制等多點齊發并進,用科技創新之力、以拳拳實踐深切回答了新時期“青海怎么辦”“青海怎么干”。
青海科技改革鏗鏘有力。持續強化科技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和組織領導,接力省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新組建省委科技委員會。實施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開展“科技政策落實年”活動和科技創新督查激勵事項評價,上下聯動加強區域創新能力建設。
青海科技事業發生重大變化。青海省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0.8%,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超30人,年技術合同交易額近20億元,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值超100億元,全省科技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
啃下“硬骨頭”
關鍵技術持續突破
產學研轉化落地,十大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穩步建設……回望過去,青海科技擊鼓催征、頻頻出彩。
科技引領青海守護生態“高顏值”,青海完善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等區域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發展科技體系,青海率先建立“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助力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
聚焦產業“四地”建設,青海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步伐加快,科技賦能鉀肥生產有效提質增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青海貢獻,建成多條萬噸級碳酸鋰生產線和鎂系產品生產線,連續開展鹽湖領域“揭榜掛帥”“帥才科學家負責制”項目試點,鋰、鎂提取利用技術世界領先。
青海清潔能源技術不斷創新、規模不斷擴大,建成全球最大規模多能互補發電基地和全國首個百兆瓦級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啟動建設國家儲能發展先行示范區,以綠色算力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好用好光伏的每一度電。
青海構建形成高原特色農牧業育、繁、推一體化現代種業創新模式,油菜雜交育種水平國內領先,“青雜”系列16個油菜品種在全國80%以上春油菜產區推廣種植,“青薯”系列馬鈴薯品種每年在全國推廣面積1000萬畝以上,青稞、蠶豆等品種選育達到國內先進,推進牦牛、藏羊品種培育及改良技術應用推廣,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畜牧業、有機枸杞、冷水魚生產基地。
創新平臺建設如火如荼,截至目前,全省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63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315家,立足國家所需和青海所能,初步構建了從省級到國家級的科技創新平臺梯級培育體系。
群英廣聚
青海崛起人才高地
翻開含金量十足的獲獎名冊,既有柴達木盆地“探寶人”的地質科學家潘彤、又有攻克鹽湖提鋰世界級難題的鹽湖科技工作者王敏。越來越多的人才匯聚青海,共同為青海科技創新添新力。
找礦路上,潘彤一次次地與死神擦肩而過,但從未退縮。扎根高原搞科研從不是易事,以潘彤、王敏等為代表的青海科研人,風霜露宿與荒原星辰相伴,在柴達木“探寶”、在鹽湖“提純”,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動能、為人民幸福生活謀福祉……
“36年來,我奮戰在雪域高原、大漠戈壁。我們牢記‘地質報國’的初心和使命,在科技、自然資源等部門的長期支持下,堅持不懈地探索、實踐、研究,取得了多項找礦突破和理論創新。這些找礦成果,推動了柴達木盆地北緣、東昆侖以及三江北西段的理論認識提升、技術進步以及找礦突破。”36年在柴達木“探寶”,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獲得者潘彤感慨萬千。
鹽湖資源作為青海省的重要礦產資源之一,其開發經歷了資源勘探、土法提鉀、到百萬噸鉀肥生產技術突破、再到高鎂鋰比鹽湖提鋰難題得到攻克的歷程,至今,青海鹽湖資源已成為國家保障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戰略資源。
針對青海硫酸鹽型鹽湖鋰資源特點,中國科學院青海鹽湖研究所研究員王敏帶領團隊與企業合作開發綠色、高效的膜耦合提鋰技術,期間遇到了很多“首次”“無借鑒案例”的困難,但團隊始終埋頭研究、不問得失。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繼續推進青年科技人才的交流合作。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部署,青海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發揮年輕科學家作用,使優秀青年人才脫穎而出,一名又一名青年科學家投身青海貢獻科研力量。
2022年3月,“80后”青年博士、北京化工大學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劉大歡作為對口支援干部,來到青海大學任化工學院院長。
援青以來,劉大歡面向鹽湖稀散元素高效提取,開發出具有高吸附容量的硼、銣元素的吸附材料,其吸附性能優于已有材料,并創新性提出包括石墨烯氣溶膠在內的多種成型工藝,目前正在進行低濃度硼、銣吸附提取的小試—中試驗證。
種下夢想、收獲希望。對口援青不僅是幫扶,而是深層次的科研助力、人才傾注。如今,青海高校在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培養、學科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創新平臺建設和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全方位提升。
當前,新質生產力無疑是發展“熱頻”詞。青海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成就屬于歷史、改革創新永無止境。新的一年,青海還將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攻關,把論文寫在高原大地上,為助力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