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陳郁 報道)今年“五一”,祁連山東麓的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被游客的歡聲笑語染成彩色:8.3萬人次踏足這片“彩虹故鄉”,1870萬元旅游收入在賬本上跳躍,零投訴的成績單背后,是一場縣域經濟與文旅融合的精彩共振。
互助土族故土園的清晨,總被七彩盤繡的閃光和“納信迎親”的馬鈴聲喚醒。土族阿姑們身著十二道彩虹般的服飾,將游客迎進飄著青稞香的院落——揉糌粑的木盆里,金黃的粉團在掌心翻飛;盤繡工坊中,彩線在經緯間穿梭出吉祥紋樣;非遺婚俗表演時,游客被拉著跳起“安昭舞”,腰間的銀鈴與歡笑聲齊鳴。
這些曾經“養在深閨”的文化符號,如今變成可觸摸、可參與的消費場景:300余戶農戶借著民宿、土特產品,把祖傳手藝變成了增收密碼,戶均2000元的收入增長,是文化傳承最溫暖的注腳。
當游客帶走繡著盤繡的圍巾,打包親手釀制的青稞酒,傳統文化便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流淌在現代生活中的“活經濟”。
卓扎灘景區的夜晚,奧特曼的光影與篝火在星空下共舞,無動力樂園里的親子家庭追逐著彩色泡泡,卡丁車的轟鳴與烤羊肉的香氣交織成煙火氣。這個放棄門票收入的景區,靠“免費開放+二次消費”的策略實現逆襲:日均5000人次的親子客流,讓餐飲區的老板每天要多準備200斤土豆,卡丁車賽道的輪胎每周磨破兩副,綜合收入同比激增30%。“游客愿意為體驗買單,更愿意為快樂付費。”景區負責人顏章棟告訴記者。
不依賴名山勝水,而是瞄準短途游的“碎片化時間”,用親子互動、沉浸式體驗織就“留客網”。當城市家庭在景區度過充實的一天,當農戶的收款碼頻繁響起,旅游經濟的“毛細血管”便真正連通了民生的“神經末梢”。
客流如織的背后,是互助人“把細節磨成針”的治理智慧,節前對87家文旅企業的“地毯式”安檢,讓每個游樂設施的螺絲都被反復擰緊;十二盤坡的智慧交通系統,像一雙無形的手疏導著日均3000輛次車流;“文旅服務碼”掃一掃,投訴處理、景點導覽等12項服務即時觸達,30分鐘響應速度,把游客的每句建議都變成改進的動力。“旅游熱不難,難的是讓游客來了還想再來。”互助縣文旅局局長馬繡山的話樸素卻深刻。這些看不見的“軟服務”,正是支撐熱潮的“硬底氣”。
互助“五一”熱潮的背后,是不追噱頭、只接地氣的樸素邏輯。土族盤繡攤位、青稞餅市集、免費景區,這些本土實踐印證著縣域發展的密碼——深植文化肌理、緊扣游客需求、落腳民生改善。百余戶農戶增收、近滿員的民宿、零投訴的記錄,數字平實卻沉甸甸。
這個西北小城用行動證明,縣域發展不必仰望遠方的“詩和遠方”,深耕腳下的“土和煙火”同樣能走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