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夏日清涼的風拂過青海這片廣袤的大地時,錯季生長的冷涼蔬菜長勢正旺。
在年平均水溫約12攝氏度的龍羊峽水庫,雪山融水激發出冷水魚產業發展的澎湃動能。
從冷涼大棚到黃河網箱,從高原山坳到國際貨柜,青海用“冷”資源鍛造出“熱”產業,書寫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鮮活樣本。

高原綠品供港澳
青海冷涼蔬菜輸出量突破70多萬噸
5月初,在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臺子鄉,青海廣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供港蔬菜種植大棚內,村民張永蘭麻利地將新鮮采摘的西葫蘆擺放整齊。經過冷鏈打包,這些色澤翠綠的蔬菜會通過運輸車抵達深圳,隨后進一步精細篩選,包裝后運往港澳地區。
從3月下旬起,互助縣首批供港蔬菜羽衣甘藍進入采摘期,張永蘭每日都會來基地干活。她說,自從種植這些蔬菜后,村民們在家門口就有工作,從種植到采摘,再到打包,幾個月忙活下來能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村民們忙著采摘時,青海廣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曾志發正在深圳盯著冷涼蔬菜的進一步篩選包裝工作。去年,基地種植的冷涼蔬菜出口銷量可觀,帶動了周邊不少農戶就業增收。曾志發說,基于去年整體的輸出情況,今年基地擴大了冷涼蔬菜的種植面積,新增了不少品種,如彩色南瓜、水果甜椒等。目前,基地能做到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出口。
立足高原冷涼資源稟賦,青海把發展高原冷涼蔬菜產業作為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重要抓手,通過基地建設、提升品牌價值等不斷拓寬輸出渠道。2023年8月,青海高原冷涼蔬菜首次供港,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經過一年多的發展,2024年,高原冷涼蔬菜輸出70多萬噸,種植面積穩定在60萬畝,產量保持在150萬噸以上。
近3年,青海持續加大高原冷涼蔬菜基地建設力度,先后建成互助萬畝供港蔬菜基地、貴德菜薹基地、尖扎蘆筍基地、湟源荷蘭豆基地、格爾木大白筍等露地蔬菜生產基地312個,蔬菜標準園(生產基地)163個,創建省級蔬菜產業園3個,全省蔬菜呈現“面擴、量增、價漲”的利好形勢。

三文魚“躍”出黃河水
冷水魚出口額達3.1億元
冷涼氣候能種植出高品質的蔬菜,冷涼水溫也能養殖出口感鮮美的三文魚。
距離西寧200多公里的龍羊峽水庫海拔2600米,全年平均水溫在12攝氏度。在這片藍寶石般的水域中,三倍體虹鱒魚群翻騰游弋。
從養殖網箱里捕撈上岸,層層加工后,一條條高品質、批量生產的青海三文魚便會運送到千家萬戶的餐桌上。這樣的捕撈加工場景,每日都會在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養殖基地內上演。
借助龍羊峽庫區的自然水域條件,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建成了國內漁業健康養殖基地,也是目前省內規模最大的冷水魚網箱養殖基地。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就在這里建成集孵化、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
“龍羊峽純凈的水質、適宜的水溫及水域面積很適合冷水魚的生長繁育和規;B殖。目前,我們的智能化養殖基地內有200多個養殖網箱,安裝了飼料輸送管道。工作人員只需輸入投喂的數量,飼料便會順著管道直接進入養殖網箱。”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運營部部長李明瑞介紹。目前,龍洋知鮮的國內銷售渠道覆蓋北、上、廣、深等40多個省市,海外出口已銷售到新加坡、西班牙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青海冷水魚養殖產業發展迅猛,青海成為國內最大的鮭鱒魚養殖基地。2024年,青海水產品產量達1.9萬噸,出口5529噸,出口量是2023年的12倍,出口額達3.1億元。其中三文魚(鮭鱒魚)產量達1.5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9%。目前,青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三文魚養殖基地。2024年12月23日,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青海三文魚公共品牌發布會暨產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西寧舉行,標志著青海三文魚產業朝著品牌化、高質量發展邁出重要一步,成為青海特色產業的新亮點。

綠色品牌撬動廣闊市場
打造“雙冷”農產品出口產業集群
冷水魚(鱒魚類)出口1062.6噸,增長2.1倍,占全國同類產品出口總額的74.8%,出口量持續穩居全國第一;高原冷涼蔬菜出口1140.1噸,增長3.8倍,增速位列全國第三……3月11日,西寧海關、青海省商務廳公布了2025年前兩個月全省進出口數據,青海“雙冷”產品出口強勁,實現開門紅。
目前,全省經西寧海關備案的出口蔬菜基地達29家5.7萬畝。西寧市湟中區獲批投建國家級高原冷涼蔬菜產業園,西寧也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授予“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稱號。在冷水魚領域,青海發布《青海省養殖水域灘涂規劃(2019—2030年)》,劃定養殖區并優化網箱布局,形成布局合理、區域優勢明顯的沿黃冷水魚產業集群。
在政策加持下,青海構建了從生產地到出口口岸的全鏈條監管體系。冷涼蔬菜通過全膜覆蓋、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技術,蔬菜檢測合格率98%以上,冷水魚產業建立全鏈條監控監測體系,對企業養殖環境、養殖過程、成魚品質全程監管。
今年,青海將積極申報建設高原冷涼蔬菜優勢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冷水魚、冷涼蔬菜萬噸級“雙冷”農產品出口產業集群,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抓好高原冷涼蔬菜生產,改造提升一批老舊設施基地,抓好供港澳基地、蔬菜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一方面抓好冷水魚生產,持續推進陸基漁業養殖,加強水產品加工流通升級改造、水域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等基礎工作,擴大產業集群。

記者手記
冷資源是青海的天然稟賦,要將冷涼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靠的是政策加持及品牌打造。近幾年,青海省先后出臺《進一步深化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實施方案》《關于加快現代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明確了冷涼蔬菜和冷水魚產業的發展路徑。
如今,憑借獨特的高原氣候與潔凈水域,青海將冷涼蔬菜與冷水魚兩大“冷”產業鍛造成熱騰騰的“金字招牌”,不僅讓本地農牧民的錢包鼓了起來,更讓“青字號”農產品登上國際舞臺,遠銷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迎來產業發展的高光時刻。
當全球消費者品嘗到來自雪域高原的綠色美味時,這片土地正讓“冷”資源“熱”發展,并向大家證明:生態與效益,一樣可以兼得。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