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西寧市湟源縣東峽鄉灰條口村,白墻灰瓦的村落掩映在漫山遍野的花葉海棠樹間。這個曾因耕地細碎、產業薄弱而落后的山村,如今依托黨建引領的“紅色引擎”,跑出了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灰條口村的蝶變,始于黨支部的堅強引領。灰條口村黨支部創新“茶韻黨課”,將課堂搬到茶園地頭,以“品茶議事會”為紐帶,收集民情、化解矛盾,讓組織生活更接地氣。同時,構建“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三級治理網絡,33名黨員劃片包聯79戶村民,通過一杯茶、幾句家常,拉近黨群關系,“有矛盾找黨員”成為村民共識。
“以前開會念文件,現在端著茶杯說家事,大家的心貼得更緊了。”老黨員趙永列感慨道。在村頭樹下,村民圍坐議事,黨支部現場“曬賬本”:商鋪租金到賬、排水溝修繕計劃……公開透明的議事方式,激發了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熱情。
面對人均不足0.06公頃(1畝)的耕地,灰條口村黨支部則將目光投向漫山遍野的野生花葉海棠。通過“支部領航+能人帶動+群眾參與”模式,爭取200萬元項目資金建成標準化茶廠,培育出“丹噶爾棠香”特色品牌。
“現在在家門口制茶,收入比過去翻了兩番。”脫貧戶趙秀蘭在自動化生產線前嫻熟操作。灰條口村黨支部創新“三金聯農”機制——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就業掙薪金、入股分紅享股金,帶動20戶農戶增收,其中8戶脫貧戶實現穩定增收。
灰條口村黨支部還延伸打造“茶旅融合”新業態,投資170萬元改造的3處“茶韻民宿”開門迎客,并配套開發采茶制茶體驗、古道徒步等文旅項目。
針對村里人才外流的問題,灰條口村黨支部積極實施“雛雁歸巢計劃”,新任村黨支部書記裴永嬌上任后,通過“菜單式”培養模式,迅速成長為村莊發展的“領頭雁”。
支部領著干、群眾跟著干,單一農業成功轉向三產融合,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充分轉化為發展優勢,讓“小支部”發揮了“大作用”。如今,村民們自編的小調在田間地頭歡快地回蕩:“黨支部是主心骨,棠梨茶是搖錢樹,鄉村振興路子寬,幸福生活甜如蜜。”這質樸的歌聲,正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最生動、最鮮活的注解。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