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獨屬于湟中區的鄉愁是什么?
是魯沙爾古鎮青石板路上深深淺淺的腳印,印刻著兒時奔跑嬉戲的無憂時光;
是農家院里青稞酒的醇香,勾起游子對團圓飯桌的無限眷戀;
是湟水河畔搖曳的蘆葦,在暮色里編織著故鄉溫柔的夢……
藏在小山村里的“活態博物館”
湟中區攔隆口鎮上紅土溝村,珍藏著豐厚的少數民族文化底蘊。這片被群山環抱的傳統村落,既有層疊錯落的木結構老宅與青石板路相映成趣,亦有酥油茶的香氣與鍋莊舞的樂聲交織成韻,讓每一道年輪都沉淀著鄉愁的溫度。
回溯千年,當先民構木為巢時,木結構便成為華夏居住文明的基因。明清時期,為讓梁柱更經風雨,匠人們在木構中嵌入石柱,這份智慧如今仍在上紅土溝村的老宅里留存。村民扎西才讓家的祖傳二層木樓,就是活著的歷史標本——青灰色的瓦頂勾勒著歲月的弧線,雕花木門在開合間發出“吱呀”聲,像一首古老的民謠。步入堂屋,厚重的榆木方桌上,油燈、碗碟的痕跡深淺交錯,宛如時光拓印的年輪;兩把太師椅的靠背雕著如意云紋,被手掌摩挲出琥珀色的光澤,仿佛能觸摸到祖輩圍坐夜話的溫度。老式木柜的彩繪人物雖已模糊,黃銅合頁上的綠銹卻在講述著百年開合的故事,柜內飄出的舊布氣息,混著臥室里雕花木床的紅漆斑駁,共同織就了一幅煙火人間的立體畫卷。
修繕傳統建筑保留鄉愁的原汁原味
2023年,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上紅土溝村躋身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扎西才讓帶著“修舊如舊”的執念,在2024至2025年間分兩次修繕老宅:新老木料像年輪般自然銜接,青石板地面被重新規整,歪斜的墻體被悄悄扶正。“基本保留了原汁原味”他指著翻修后的老房子說,“這些老物件的榫卯里,藏著先輩們的智慧呢!”
老宅之外,村落里的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鄉親們,仍在延續著祖輩的生活韻律。炊煙里,糌粑混著酥油奶茶的醇厚;節日里,鍋莊舞的步伐踏碎斜陽,藏曲的長調掠過山崗。婦女們穿著鑲邊的民族服飾穿梭巷道,衣襟上的銀飾叮當作響,這些活態的民俗,讓傳統村落不僅是建筑的標本,更是文化的呼吸。
保護傳統建筑讓鄉愁有處可棲
眼下,村民們仍以農耕畜牧為主,不少人外出務工。但村“兩委”已在勾勒新圖景:修繕更多傳統建筑,把藏曲、刺繡等手工藝搬進民宿,讓游客在體驗糌粑制作時,聽見老木門的吱呀聲與鍋莊舞的鼓點共鳴。據了解,湟中區已有9個村落被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正爭取連片保護項目,讓更多像上紅土溝村這樣的“活態博物館”,在鄉村旅游與文化創意的滋養中,讓木構建筑的紋路繼續生長,讓鄉愁有處可棲。
當暮色漫過村莊,扎西才讓家老宅的窗欞映出暖光,這是傳統村落的心跳,在保護與傳承中,正續寫著新的年輪。
。▉碓矗何鲗幫韴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