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4日7時,曹成彪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的郵政局。他熟練地將報紙分好,送到鎮上的各單位后,又回到郵局分揀郵件。
“投遞工作雖然平凡,但要干好并不容易。高度的責任心和耐心,才能確保每個郵件都能及時、準確地送達目的地。”曹成彪說,特別是在處理高考錄取通知書這類特殊郵件時,他總是慎之又慎。
2007年夏天,曹成彪負責投遞一封來自北京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上面寫著“西海鎮德吉村索南扎西收”。按照地址,他先趕到德吉村,沒想到索南扎西一家人都不在村里。
海晏縣地處青海省東北部,轄區內草原遼闊,牧民定居點分散,快遞派送本就不易。而錄取通知書這樣的“重要物件”,按規定必須本人簽收。曹成彪心里清楚,這封薄薄的文件袋里裝著的,是一個牧區孩子十幾年寒窗的期盼,必須親手交到他手上,半點差錯都不能有。“那時牧區道路不太好,通訊沒有全部覆蓋,藏族重名多,為了不出錯漏,我們專門去海晏縣教育局招生辦查看索南扎西的照片、身份證號等等。”曹成彪回憶道。
看著手中的文件,曹成彪犯了難,這時村里有老人說:“是不是去夏窩子(夏季放牧點)了?”隨后,曹成彪將此事上報,他便和五六位同事兵分幾路扎進草場。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零星的藏式民居就像撒落的珠子,誰也說不準要走多久,才能撞見一戶人家。“您認識索南扎西嗎?他考上大學了,有他的錄取通知書。”只要看到有人,曹成彪就上前打聽,牧民們大多擺擺手稱不知道。碰上語言不通的時候,他急得直打手勢,心里只盼著能快點把這份文件安全送到。
7月的高原,太陽毒辣辣地烤著,曹成彪的衣服濕了又干,留下一圈圈白堿。已經是第3天了,再找不到,可怎么好?終于,前方出現了牧民的身影,他趕忙把車停在路邊,徒步迎了上去。隔著一段距離,曹成彪看見一個穿藏青色藏袍的小伙子正坐在牛群旁,膝蓋上攤著一本書。“索南扎西?”他試探著喊了一聲。
小伙猛地抬起頭,手里的書“啪”地掉在草地上。當姓名、身份證號等關鍵信息都核對無誤后,曹成彪從包中掏出那封印著“中央民族大學”字樣的錄取通知書,瞬間,索南扎西的眼眶紅了。
“我考上了,我真的考上了……”索南扎西的聲音帶著哭腔,接過通知書的手微微顫抖。他的阿媽從帳篷里跑出來,捧著通知書反復摩挲,用不太流利的漢語念叨著:“我們扎西,真的走出草原了。扎西德勒、扎西德勒……”在一聲聲感謝中,曹成彪完成了這項神圣的使命,看著索南扎西一家人喜極而泣的模樣,他覺得這幾天的奔波都值了。
“我記得上班第一天,我的老師楊海虎就叮囑我說,不管是送貨物還是信件,一定要細心,這些信件里藏著的是一個個普通人的期盼。那時候,郵件里常有家里給孩子寄的生活費,有給親人治病的救命錢,每一份都重得很。”曹成彪鄭重地說。
每天往返40公里,服務5個村、78個投遞點,曹成彪記住老師的囑托,將一封封信,一份份匯款單,一張張錄取通知書,完好無損地送到牧民群眾手中。每當看到帳篷前迎出來的身影,看到村民接過郵件時眼里亮起的光,那些在烈日下曬出的汗珠、在寒風里凍僵的指尖,仿佛都有了分量。
隨著時間的推移,曹成彪的業務能力不斷提升,昔日的毛頭小伙漸漸成為大家口中的老大哥,原來送報騎的自行車也換成了現在的智能郵車,變了的是歲月流轉中的光景,不變的是始終堅守的初心。
現在,除了分揀快遞,曹成彪還在青海兩彈一星干部學院主題郵局擔任紅色講解員。
“我們是‘邱小姐’的娘家人,‘她’出嫁到新疆了,宴席我們還沒吃上一口呢……”主題郵局里,曹成彪詼諧的話語引得游客都笑了起來。原子彈是怎么運進新疆馬蘭基地的?沿途的安保工作又是如何開展的?他總能繪聲繪色地講述,讓“兩彈一星”精神變得鮮活可感。
“半個多世紀前,數萬名科研人員、技術工人、解放軍指戰員從五湖四海奔赴至金銀灘,開啟了我國核武器研制的傳奇之路,造就了不朽的精神豐碑。2018年,我承包了原221基地地下指揮中心對外運營,希望通過我的講述,能讓更多人了解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崇高精神。”曹成彪說。
27年,700多萬份報刊,162萬余件信函,39萬公里,以及數不清的各類郵件。無論數九寒天,還是盛夏酷暑,在鄉間的巷道里,在廣闊的草原上,總會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郵件就是使命,責任重于泰山。”曹成彪憑借著對工作的熱愛與責任,堅守在郵政崗位一線,始終保持著零失誤、零投訴的記錄。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無私奉獻、真情服務,默默守護牧民群眾的鄉情郵路。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