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一顆馬鈴薯的“黃金逆襲”
——青海海東市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巡禮(二)
作者:周建萍
發布時間:2025-07-25 09:27:37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盛夏時節的彩虹故鄉,驕陽下的馬鈴薯田生機勃勃。半腰高的薯苗葉片層層疊疊,或粉或白的洋芋花爭奇斗艷。扒開濕土,圓滾滾的馬鈴薯已悄悄成熟,裹著泥土氣息,把盛夏的能量都攢進沉甸甸的果實里。

  它的“祖輩”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海人的救命糧。如今,它們已通過冷鏈物流被送往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成為東南亞市場的香餑餑。馬鈴薯的逆襲之路,正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從傳統農業縣華麗變身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生動注腳。

QQ圖片20250725063627土族阿姑品嘗剛出鍋的互助洋芋。
QQ圖片20250725063633工作人員展示互助縣馬鈴薯精深加工產品。

  一顆薯種的堅守:從救命糧到當家品種

  互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2700米,年均氣溫3.4攝氏度,冷涼干旱的氣候曾一度制約著當地農作物種植。

  “過去地里種的馬鈴薯,畝產不足千斤,而且小得像雞蛋,連填肚子都勉強。”72歲的威遠鎮農戶李占魁回憶起年輕時的情況,滿是感慨。1978年,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育種團隊在簡陋的實驗室里迎來了歷史性突破——“下寨65”馬鈴薯品種選育成功。

  這個耐旱、抗病、淀粉含量高的品種,在試種階段就展現出驚人的潛力:畝產突破1500斤,比當地老品種翻了一番。1984年,“下寨65”通過國家審定,迅速在青海東部農業區推廣。

  “那時候縣農技中心的技術員騎著自行車跑遍全縣每一個公社,手把手教我們催芽、起壟。”李占魁說,自家3畝地改種“下寨65”后,不僅全家溫飽不愁,還能賣薯換錢給孩子交學費。

  40多年過去了,如今“下寨65”依然是互助縣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之一。在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恒溫儲藏庫里,一排排整齊的種薯袋上,“下寨65”的標簽格外醒目。“這個品種就像老伙計,耐折騰、靠得住。”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劉世安輕撫著種薯說,“是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努力換來了這顆‘金種子’。”

QQ圖片20250725063641
QQ圖片20250725063647

  一條產業鏈的延伸:從“土疙瘩”到“金疙瘩”

  在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記者走進青海威思頓薯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互助分公司車間,熱氣騰騰的馬鈴薯淀粉正從流水線上傾瀉而下。這些來自周邊村莊的馬鈴薯,經過清洗、破碎、提純,搖身一變成了食品加工廠的優質原料,身價翻了好幾倍。“我們公司不僅承擔收購馬鈴薯的任務,每年開春的時候還會為一部分種植戶提供種薯,來年以合同約定價收購馬鈴薯。”公司負責人說。

  產業鏈的延伸,始于2013年互助縣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互助縣出臺“馬鈴薯產業提升計劃”,一方面引進馬鈴薯全粉生產線、淀粉加工設備,另一方面搭建電商平臺,讓互助馬鈴薯走向全國。在塘川鎮電商服務站,專注于在網上推介家鄉特產的李豐正在打包發往廣州的馬鈴薯:“這位顧客是來青海旅游的時候,在互助縣上劉家村吃過洋芋宴后念念不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單購買。”李豐說。

  更令人欣喜的是,馬鈴薯還成了文旅融合的新主角。每年8月,東和鄉麻吉村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的“馬鈴薯花海”吸引著八方游客——這里種植的馬鈴薯不僅塊莖可食,紫色、粉色的薯花還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來賞花,臨走的時候再帶幾麻袋洋芋,村里的農家樂天天滿座。”麻吉村村民陶延金說,全村靠馬鈴薯產業鏈,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

QQ圖片20250725063703互助縣微型薯霧培法繁育基地內茁壯成長的微型薯。王寶元 攝
QQ圖片20250725063711洋芋花海。王寶元 攝

  一座產業園的崛起: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2022年,互助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躋身“國家級”,馬鈴薯產業作為核心支柱產業,形成了“科研+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的全鏈條模式。

  “過去是農戶單打獨斗,現在是抱團發展。”互助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胡志橋介紹,產業園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由企業提供種薯和技術指導,合作社組織標準化種植,農戶按保護價出售鮮薯。哈拉直溝鄉尚家村的種植大戶張國棟算過一筆賬:加入合作社后,每畝地化肥用量減少20%,產量提高15%,加上企業的收購補貼,年增收近2萬元。

  夏日清晨,互助縣微型薯霧培法繁育基地內,日光灑在溫室的苗床上,一排排薯苗綠意盎然,揭開苗床下的幕布,霧氣氤氳,白色的根系上掛滿了直徑1厘米至3厘米的微型薯(原原種)。

  “你瞧,這一根系上有30多粒微型薯,與傳統基質栽培技術相比,新技術平均單株結薯率達20粒至40粒,最多能達到80粒以上,是傳統基質栽培的20多倍。這不僅提高了產量,還節省了人力。”劉世安說,“2023年,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依托項目資金,新建575平方米鋼架日光溫室及微型薯霧培繁育系統,引進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霧培法繁育生產技術。”

  霧培法是一種高質高效的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繁育方法,其核心是將營養液霧化,為馬鈴薯植株提供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從而促進馬鈴薯高密度生長。馬鈴薯霧培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無土栽培技術,栽培不受土壤和環境條件的限制,具有成本低、產量高、易于管理、病蟲害少、環保等特點。目前,霧培苗床定植脫毒苗7600多株、網棚苗床定植脫毒苗176萬株,長勢良好。

  霧培法生產技術的引進,實現了從馬鈴薯組培苗基礎苗生產,擴繁到水培壯苗、霧培箱,再到苗床定苗的全流程覆蓋。霧培法培育微型薯每株結薯20粒至40粒,預計2025年霧培法可繁育生產15.2萬粒微型薯(原原種),網棚繁育生產微型薯(原原種)300萬粒。

  如今,互助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21.3萬畝,年產量達50萬噸,帶動全縣數萬農戶增收。從“下寨65”到“互助金薯”,從田間地頭到電商平臺,小小的馬鈴薯,不僅撐起了互助縣的“半壁江山”,更成為青藏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QQ圖片20250725063719農戶展示新洋芋。周建萍 攝

  記者手記

  互助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是一場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生動實踐,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在地方落地生根的成功范例。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互助縣深諳此道。多年來,技術人員對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和改良,不僅保留了傳統品種的優良品質,還攻克了產量和商品性的難題,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科技賦能貫穿于種薯繁育、種植管理到產品加工的全過程,讓馬鈴薯產業走上了高效、綠色的發展軌道。

  互助縣馬鈴薯產業的成功經驗表明,立足地方特色資源,以科技為引領,以產業融合為抓手,以園區建設為平臺,就能將特色農業的文章做大做強,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西海都市報)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吳曉軍主持
省政府召開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援青先進集體、先進個人擬表彰對象名單的公示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公告
青海省西寧市多措并舉提升防汛應急能力
青海省海西州多舉措織密防汛安全網
24H熱點
把青春“釘”在南川熱土上
冷鏈40小時,青海西寧市湟中區鮮菜闖蘇粵
以一區一品探索避暑“樣板房”——關注青海西寧市...
【江源近觀】對口援青:江源大地綻放蝶變新顏
南川工業園區治水有方 青海西寧市南川水際公園成熱...
【關注】法治護航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青海省清...
【鄉村振興在青海】青海民和縣“兩碗面”——老味...
【活力中國調研行】非遺藏毯的“新生”
【活力中國調研行】一方小屏,搞起“村播”新農活
向陽花開映戈壁
熱點圖片
把青春“釘”在南川熱土上
把青春“釘”在南川...
冷鏈40小時,青海西寧市湟中區鮮菜闖蘇粵
冷鏈40小時,青海西...
以一區一品探索避暑“樣板房”——關注青海西寧市“避暑房業態”系列報道之二
以一區一品探索避暑...
【江源近觀】對口援青:江源大地綻放蝶變新顏
【江源近觀】對口援...
南川工業園區治水有方 青海西寧市南川水際公園成熱門打卡地
南川工業園區治水有...
【關注】法治護航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青海省清潔能源產業發展促進條例》解讀
【關注】法治護航清...
【鄉村振興在青海】青海民和縣“兩碗面”——老味道闖出新天地
【鄉村振興在青海】...
【活力中國調研行】非遺藏毯的“新生”
【活力中國調研行】...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一顆馬鈴薯的“黃金逆襲”
——青海海東市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巡禮(二)

西海都市報
2025-07-25 09:2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一顆馬鈴薯的“黃金逆襲”
——青海海東市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巡禮(二)

西海都市報
2025-07-25 09:2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一顆馬鈴薯的“黃金逆襲”
——青海海東市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巡禮(二)

  • 2025-07-25 09:27:37
  • 來源:西海都市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盛夏時節的彩虹故鄉,驕陽下的馬鈴薯田生機勃勃。半腰高的薯苗葉片層層疊疊,或粉或白的洋芋花爭奇斗艷。扒開濕土,圓滾滾的馬鈴薯已悄悄成熟,裹著泥土氣息,把盛夏的能量都攢進沉甸甸的果實里。

  它的“祖輩”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海人的救命糧。如今,它們已通過冷鏈物流被送往全國各地,甚至漂洋過海成為東南亞市場的香餑餑。馬鈴薯的逆襲之路,正是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從傳統農業縣華麗變身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生動注腳。

QQ圖片20250725063627土族阿姑品嘗剛出鍋的互助洋芋。
QQ圖片20250725063633工作人員展示互助縣馬鈴薯精深加工產品。

  一顆薯種的堅守:從救命糧到當家品種

  互助縣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2700米,年均氣溫3.4攝氏度,冷涼干旱的氣候曾一度制約著當地農作物種植。

  “過去地里種的馬鈴薯,畝產不足千斤,而且小得像雞蛋,連填肚子都勉強。”72歲的威遠鎮農戶李占魁回憶起年輕時的情況,滿是感慨。1978年,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育種團隊在簡陋的實驗室里迎來了歷史性突破——“下寨65”馬鈴薯品種選育成功。

  這個耐旱、抗病、淀粉含量高的品種,在試種階段就展現出驚人的潛力:畝產突破1500斤,比當地老品種翻了一番。1984年,“下寨65”通過國家審定,迅速在青海東部農業區推廣。

  “那時候縣農技中心的技術員騎著自行車跑遍全縣每一個公社,手把手教我們催芽、起壟。”李占魁說,自家3畝地改種“下寨65”后,不僅全家溫飽不愁,還能賣薯換錢給孩子交學費。

  40多年過去了,如今“下寨65”依然是互助縣種植面積最大的品種之一。在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恒溫儲藏庫里,一排排整齊的種薯袋上,“下寨65”的標簽格外醒目。“這個品種就像老伙計,耐折騰、靠得住。”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劉世安輕撫著種薯說,“是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努力換來了這顆‘金種子’。”

QQ圖片20250725063641
QQ圖片20250725063647

  一條產業鏈的延伸:從“土疙瘩”到“金疙瘩”

  在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記者走進青海威思頓薯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互助分公司車間,熱氣騰騰的馬鈴薯淀粉正從流水線上傾瀉而下。這些來自周邊村莊的馬鈴薯,經過清洗、破碎、提純,搖身一變成了食品加工廠的優質原料,身價翻了好幾倍。“我們公司不僅承擔收購馬鈴薯的任務,每年開春的時候還會為一部分種植戶提供種薯,來年以合同約定價收購馬鈴薯。”公司負責人說。

  產業鏈的延伸,始于2013年互助縣被列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互助縣出臺“馬鈴薯產業提升計劃”,一方面引進馬鈴薯全粉生產線、淀粉加工設備,另一方面搭建電商平臺,讓互助馬鈴薯走向全國。在塘川鎮電商服務站,專注于在網上推介家鄉特產的李豐正在打包發往廣州的馬鈴薯:“這位顧客是來青海旅游的時候,在互助縣上劉家村吃過洋芋宴后念念不忘,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下單購買。”李豐說。

  更令人欣喜的是,馬鈴薯還成了文旅融合的新主角。每年8月,東和鄉麻吉村油嘴灣生態文化景區的“馬鈴薯花海”吸引著八方游客——這里種植的馬鈴薯不僅塊莖可食,紫色、粉色的薯花還吸引了大量游客。“游客來賞花,臨走的時候再帶幾麻袋洋芋,村里的農家樂天天滿座。”麻吉村村民陶延金說,全村靠馬鈴薯產業鏈,人均年收入翻了一番。

QQ圖片20250725063703互助縣微型薯霧培法繁育基地內茁壯成長的微型薯。王寶元 攝
QQ圖片20250725063711洋芋花海。王寶元 攝

  一座產業園的崛起: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

  2022年,互助縣現代農業產業園躋身“國家級”,馬鈴薯產業作為核心支柱產業,形成了“科研+育種+種植+加工+銷售”的全鏈條模式。

  “過去是農戶單打獨斗,現在是抱團發展。”互助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胡志橋介紹,產業園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由企業提供種薯和技術指導,合作社組織標準化種植,農戶按保護價出售鮮薯。哈拉直溝鄉尚家村的種植大戶張國棟算過一筆賬:加入合作社后,每畝地化肥用量減少20%,產量提高15%,加上企業的收購補貼,年增收近2萬元。

  夏日清晨,互助縣微型薯霧培法繁育基地內,日光灑在溫室的苗床上,一排排薯苗綠意盎然,揭開苗床下的幕布,霧氣氤氳,白色的根系上掛滿了直徑1厘米至3厘米的微型薯(原原種)。

  “你瞧,這一根系上有30多粒微型薯,與傳統基質栽培技術相比,新技術平均單株結薯率達20粒至40粒,最多能達到80粒以上,是傳統基質栽培的20多倍。這不僅提高了產量,還節省了人力。”劉世安說,“2023年,互助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依托項目資金,新建575平方米鋼架日光溫室及微型薯霧培繁育系統,引進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霧培法繁育生產技術。”

  霧培法是一種高質高效的馬鈴薯微型薯(原原種)繁育方法,其核心是將營養液霧化,為馬鈴薯植株提供所需的養分和水分,從而促進馬鈴薯高密度生長。馬鈴薯霧培技術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無土栽培技術,栽培不受土壤和環境條件的限制,具有成本低、產量高、易于管理、病蟲害少、環保等特點。目前,霧培苗床定植脫毒苗7600多株、網棚苗床定植脫毒苗176萬株,長勢良好。

  霧培法生產技術的引進,實現了從馬鈴薯組培苗基礎苗生產,擴繁到水培壯苗、霧培箱,再到苗床定苗的全流程覆蓋。霧培法培育微型薯每株結薯20粒至40粒,預計2025年霧培法可繁育生產15.2萬粒微型薯(原原種),網棚繁育生產微型薯(原原種)300萬粒。

  如今,互助縣馬鈴薯種植面積穩定在21.3萬畝,年產量達50萬噸,帶動全縣數萬農戶增收。從“下寨65”到“互助金薯”,從田間地頭到電商平臺,小小的馬鈴薯,不僅撐起了互助縣的“半壁江山”,更成為青藏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QQ圖片20250725063719農戶展示新洋芋。周建萍 攝

  記者手記

  互助縣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是一場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生動實踐,更是鄉村振興戰略在地方落地生根的成功范例。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互助縣深諳此道。多年來,技術人員對馬鈴薯品種的選育和改良,不僅保留了傳統品種的優良品質,還攻克了產量和商品性的難題,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科技賦能貫穿于種薯繁育、種植管理到產品加工的全過程,讓馬鈴薯產業走上了高效、綠色的發展軌道。

  互助縣馬鈴薯產業的成功經驗表明,立足地方特色資源,以科技為引領,以產業融合為抓手,以園區建設為平臺,就能將特色農業的文章做大做強,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為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 周建萍
編輯:李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十八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无码无遮挡骂过 |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无码|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www中文| 日韩欧国产精品一区综合无码|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无码|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午夜| 亚洲熟妇无码另类久久久| 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电影| 中文字幕av在线| 天堂а√在线中文在线|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吞精| 无套内射在线无码播放| 少妇性饥渴无码A区免费| 线中文在线资源 官网|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未满十八18禁止免费无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久久无码AV中文出轨人妻|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fc2| 亚洲VA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