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軍人的字典里,沒有‘畏懼’;黨員的使命中,只有‘擔當’。”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是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蘇家河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季鵬的人生信條。從武警戰士到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他將軍營淬煉的忠誠與堅韌,化為振興家鄉的磅礴力量,在基層沃土上書寫著“退伍不褪色”的動人篇章。
抉擇:舍棄高薪 勇挑重擔
2003年,季鵬穿上軍裝,成為江蘇省武警總隊南京市支隊的一名戰士,軍營熔爐鍛造出他鋼鐵般的意志和為人民服務的信念。2014年,面對人生抉擇,季鵬毅然放棄高薪收入和穩定工作,回到被列為“后進村”和“軟弱渙散黨支部”的蘇家河灣村。“家鄉需要我,我不能退縮!”頂著親人的不解,他一頭扎進了這個“爛攤子”,挑起了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的重擔。
破局:扎根走訪 凝聚人心
初到村里,矛盾重重,黨員渙散,村民對村“兩委”信任缺失,工作舉步維艱。季鵬深知,破局之道在于贏得民心。季鵬以腳步丈量民情:白天挨家挨戶傾聽訴求,夜晚向老干部求教經驗。召集黨員和村民代表集思廣益、凝聚共識。起初,會場冷清,回應寥寥。但他以真誠傾聽和務實行動,逐漸點燃了大家的希望。一年多的真誠付出終見成效——2017年,當蘇家河灣村成功摘掉“軟弱渙散黨支部”和“后進村”兩頂帽子時,季鵬這位硬漢的眼眶濕潤了,所有的艱辛付出在這一刻得到了最珍貴的回報。
強基:打造團隊 規范治理
部隊經歷讓季鵬深知團隊力量的無窮。他將軍隊團隊理念注入基層治理,先從班子建設抓起,反復強調“群眾小事皆大事”的服務理念,筑牢為民初心。在此基礎上,他牽頭修訂村規民約、村民議事等制度,廣納民意,實現以制度管人管事。針對紅白事鋪張陋習,他推動移風易俗,讓節儉新風深入人心。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建黨員先鋒隊、文化宣傳隊等,“紅袖標”“網格員”隊伍不斷壯大,成功實現從“單打獨斗”到“多元共治”的蛻變,提升了基層治理效能。
富民:發展經濟 惠澤鄉梓
“不能辜負村民的信任!”季鵬將發展村集體經濟、造福村民視為己任。2015年起帶領班子整合集體資產資源,盤活閑置資產。至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430萬元。
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了全體村民。村集體每年拿出200余萬元,為50周歲以上村民發放生活補助,為60歲以上老人購買意外傷害險等福利保障,讓村民真切感受到發展帶來的實惠。“看到鄉親們生活越來越好,是我最大的幸福。”季鵬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一名基層干部的心聲。
前行:初心如磐 再立新功
奮斗十一載,42歲的季鵬先后獲得青海省退役軍人投身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西寧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從軍營到田埂,他始終踐行“一日從軍行,終生跟黨走”的誓言。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的忠誠本色和“俯身基層守初心”的為民情懷。這位永不褪色的老兵,正以軍人的銳氣與黨員的擔當,在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續寫著為民服務的新篇章。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