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青海法律界,有一位從軍營走出來的律師:他挺拔、干練,眼神里透著軍人特有的堅毅。二十多年軍旅生涯鍛造的鋼鐵意志,在數十年法律工作中淬煉成守護公平正義的利劍。“全國最美退役軍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一項項國家級榮譽背后,是他以紅色基因鑄魂、用軍人情懷立業、憑法律擔當前行的執著,是一名老兵在法治戰場上永不褪色的赤誠堅守。
紅色基因:刻入骨髓的精神傳承
20世紀60年代村頭的大喇叭里,《英雄贊歌》的旋律和黃繼光、邱少云的故事,在年幼的董博俊心中播下信仰的種子。他的父親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也是一位在法院工作三十多年的老法官。受父輩的影響,紅色基因與法治信仰早早在他心中生根發芽。
1978年穿上軍裝后,董博俊對紅色基因有了更深刻的領悟:“那是站崗時紋絲不動的身影,是執行任務時雷厲風行的作風,是遇到困難時永不言棄的倔強。”退役后2018年創辦律所,他將這種基因轉化為“黨建立所”的核心理念,短短6年帶領律所從13人發展到70余人,成為青海律師行業的標桿。他曾創下一年辦理117件案件的紀錄,長期高強度工作導致胃病發作、膽囊摘除,卻仍堅持在病床上左手輸液、右手改辯護詞。臨床一位老人見此情景感慨:“你肯定是黨員,還當過兵。”如暖流涌入心田,董博俊心頭一熱,那一刻他清晰聽見紅色基因在血脈中奔涌的聲音。
軍人情懷:正義之火溫暖人心
2019年,董博俊推動成立全國律師行業首個退役軍人法律服務工作站。這個決定源于一個令人動容的故事:一位創業老兵因6.5萬元信用卡糾紛被控涉嫌詐騙,當看到戰友無助憔悴的面容,緊握雙手寄托全部信任和希望時,他暗下決心據理力爭。那些日子,他白天頂寒風奔波取證,夜晚燈下鉆研法條判例,連夢中都在梳理案情,最終戰友洗清冤屈。走出看守所時,戰友飽含感激的軍禮,讓董博俊眼眶發熱——這是軍人之間最厚重的情誼,更是法律為保家衛國的老兵驅散陰霾有力見證。
在董博俊心中,幫助社會上的困難群體是不變的使命。2019年寒冬,他主動為7名被欠12萬元工資的外省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日夜梳理證據,春節前幫他們拿回血汗錢。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為牧區老人追回養老錢,幫殘疾夫婦爭取賠償,替遭受家暴的婦女申請人身保護令……他說:“身為黨員和退伍軍人,理應為困難群體伸張正義”。
法律擔當:軍魂引領的行業排頭兵
34年律師生涯,董博俊辦理1800余起案件,其中十余起無罪辯護成功。他常說:“一個錯案能毀一個家庭。”2020年,他五次登上4000米雪域高原,在缺氧環境中為蒙冤者舉證辯護,當無罪判決書落下的那一刻,當事人流淚說:“這份判決,救了我們家三代人!”他既是捍衛正義的“鐵嘴律師”,更是化解矛盾的“調解專家”。2017年一起發生在牧區的集資詐騙案中,董博俊連夜帶隊趕赴現場,在寒風中搭建調解點,以法律化解糾紛,最終讓群體事件走上訴訟正軌,當地干部感嘆:“他既懂法理,更通人心”。
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他站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表彰。面對榮譽,董博俊說他只是做了共產黨員和退役軍人該做的事。這位從業34年的老兵律師,將軍旅生涯鍛造的品格注入法律事業:“軍人用鋼槍保家衛國,律師用法律捍衛正義,都要敢于‘亮劍’”。在他眼中,榮譽不是終點,而是踐行初心使命的新起點。
如今,65歲的董博俊仍每天工作十余個小時。他辦公室的燈常亮至凌晨,書柜里60余家單位的法律顧問聘書無聲述說著他的堅守。無論在硝煙彌漫的戰場,還是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前線,董博俊用行動證明,在法治青海建設的征程上,這位鬢角染霜的老兵,永遠是那股沖鋒在前、永不褪色的先鋒力量。
。▉碓矗何鲗幫韴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