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研學游與避暑旅游深度融合,西北、東北等清涼之地成為熱門選擇。當孩子們在青海湖辨認普氏原羚、在長白山測量火山數據時,這種“涼資源+熱經濟”的模式看似雙贏,卻暗藏隱憂:若一味追求市場擴張而忽視教育本質,研學游恐將淪為另一種形式的“景區打卡”。
研學旅行的核心價值在于打破課堂邊界,但其生命力取決于“游”與“學”的化學反應。當前部分機構將研學簡單包裝為“名校參觀+專家講座”,或是把博物館講解照搬為戶外版教科書,這種“換場不換料”的做法,與傳統旅游并無本質區別。青海湖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中心為不同年齡段設計差異化課程、山西研學營讓孩子辯論“彩塑是否該修復”,這些嘗試之所以可貴,在于它們把知識轉化為可觸摸的體驗。
然而市場的野蠻生長正在稀釋研學品質。某些機構為壓縮成本,用“大巴課堂”代替專業研學基地;為迎合家長焦慮,堆砌“院士授課”“清華北大合影”等營銷噱頭。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區的“研學基地”僅是景區掛牌,既無課程研發團隊,也無科學評估體系。這種“研學泡沫”不僅浪費公共資源,更可能讓孩子形成“學習等于打卡”的認知偏差。
要讓研學避暑真正釋放教育能量,需構建三方協同的生態鏈。于政府而言,應建立研學基地動態評級制度,對只掛名不授課的機構摘牌處理;于企業而言,可借鑒吉林“學游五五開”模式,將湟魚洄游觀測轉化為生態游戲,把鹽湖結晶實驗設計成科學闖關;于學校而言,則需改變“只評照片不評成果”的考核方式,鼓勵學生用標本集、地質報告等實物作品替代標準化的研學日記。
站在文旅融合的視角看,研學避暑熱是一次教育供給側的創新實驗。它提醒我們,最好的課堂不在空調房里,而在充滿蟬鳴與星空的自然中;最深的學習不在試卷上,而在用腳步丈量過的土地上。當市場學會尊重教育規律時,“清涼”才能不僅作用于體表,更浸潤到心靈。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