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夏末初秋,兩封飽含深情的感謝信跨越千里,牽出兩段關于青海人的暖心事跡。
8月5日,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人民醫院黨務辦公室收到靳先生從河北衡水寄來的感謝信。信中,靳先生用“重新點燃生命的燈盞”形容一場救援:“譚醫生讓我懂得,醫者仁心從不是口號,而是對陌生生命無條件的尊重與護佑。”
7月31日21時許,北京開往西寧的Z151次列車在夜色中疾馳。8號車廂里,68歲的河北游客靳先生突發疾病。他臉色慘白如紙,雙手緊捂胸口,劇烈的絞痛讓他冷汗淋漓,呼吸也變得急促而微弱。
“心臟像被無形的手攥住,眼前陣陣發黑,連哼一聲的力氣都沒了。”事后靳先生回憶起那驚魂一刻,仍忍不住攥緊拳頭。同行友人頓時慌了神,急忙向列車員呼救。
此時,在5號車廂的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人民醫院醫生譚春艷,剛安頓好孩子,就聽到列車員尋找醫務人員的廣播,職業本能讓她立刻起身。“我是醫生。”簡單四個字后,她快步穿過擁擠的過道,奔向3節車廂外的生命呼救。
譚春艷趕到時,靳先生的額頭已滿是豆大的汗珠,脈搏微弱且跳動毫無規律。“別怕,我是醫生……”她一邊輕聲安撫,一邊迅速俯身為靳先生檢查。從家屬處得知靳先生有心臟病史,裝過心臟支架,還患有糖尿病后,結合癥狀,譚春艷判斷是心臟問題,情況十分危急。
得知靳先生攜帶有單硝酸異山梨酯和美托洛爾片,譚春艷馬上指導他用藥,同時讓同行友人幫忙解開靳先生的衣領,保持呼吸順暢。接下來的15分鐘里,她始終蹲在座位旁,一邊監測脈搏呼吸,一邊輕聲安撫。
病情稍穩后,譚春艷深知列車上醫療條件有限,她立刻與列車長溝通:“患者需盡快到醫院做詳細的檢查治療,避免病情加重。”經協調,列車決定在前方安陽站緊急停車,并提前聯系急救人員。
22時15分,列車抵達安陽站,譚春艷和患者家屬一起,攙扶著患者踏上站臺,詳細向急救人員交代病情,還留下聯系方式:“隨時找我了解細節。”
5天后,收到那封跨越一千五百公里的感謝信時,譚春艷只是靦腆地笑著說:“換誰都會這么做,醫生的天職就是救死扶傷。”
時間往前撥轉一個月,關中平原正經歷著40℃的炙烤。6月底的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小村鎮南谷米寺村,80歲的谷翥明老人站在自家麥田邊,望著沉甸甸的麥穗卻一籌莫展。
他家的麥田和鄰居的菜地緊緊挨著,收割機進不來,想人工割下麥穗再找機器脫粒,跑了幾天也沒人愿意接這“零碎活”。
“眼看麥穗要掉地里,我這心里像著了火。”老人用袖口抹著額頭的汗。
就在這時,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攔隆口鎮的農機手吉孝林駕駛著收割機來到了村里。這位常年奔波在跨區作業路上的“高原麥客”,聽聞老人困境后二話不說,當即決定幫助老人。
烈日當空,吉孝林的脫粒作業卻一絲不茍。他嫻熟地操控著機器,確保每一株麥穗都能顆粒歸倉。當最后一袋麥子裝好時,老人顫抖著雙手遞上酬勞,卻被吉孝林婉言謝絕:“老人家,您年紀大了,這錢我不能要!”
這份來自青海高原的溫暖讓谷翥明老人久久不能忘懷。他鋪開信紙,用微微顫抖的手寫下了對這位青海漢子的感激之情。信中,老人稱贊青海農機手吉孝林展現的“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精神,認為這樣的善舉值得全社會點贊。這封飽含深情的信件,從八百里秦川出發,最終抵達了雪域高原。
采訪時,電話那頭的吉孝林正忙著在甘肅收割:“出門在外,誰沒個難處?我爸媽也在老家種地,看見谷大爺就像看見自家老人一樣。”而譚春艷剛查完房,白大褂口袋里還揣著靳先生的感謝短信:“其實我沒做啥,就是做了該做的事。”
兩封感謝信,兩個普通人,在不同的坐標上演著相似的溫暖。從列車上的生死救援到麥田里的守望相助,青海人的善意跨越了山川湖海,讓這個夏天的清涼夏都有了更動人的注腳。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