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企業的發展,就是我的成績單。”
7月29日,第六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表彰大會在京召開。我省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薛婷榮獲“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她用這句樸實而有力的話語,總結了自己十八年來的創業征程,更道出了一位民營企業家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投身高質量發展實踐的堅定決心。
這一殊榮的背后,是四年前的溫暖印記——2021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西寧市城中區的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考察調研,充分肯定藏毯產業的特色優勢和發展路徑,為企業指明了前進方向,也為青海特色產業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大動力。
守護文脈,激活特色產業的“一池春水”
創業之初,青海藏毯產業仍處于“小、散、弱”的手工作坊階段。薛婷敏銳地抓住政策與文化的雙重機遇,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加牙藏毯的傳承振興作為企業使命。“藏毯是我們藏族一個很有特色的產業,你們企業在這個領域打出了品牌。”習近平總書記的“點贊”,印證了薛婷堅守初心的戰略選擇。她深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首要的是深耕特色、擦亮品牌,讓古老非遺綻放時代光華。
她堅信:“我們的使命不是復制地毯,而是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對地毯進行文化賦能。”為此,她多方奔走融資,遠赴海外學習,引進人才設備,決心用現代企業管理重塑傳統產業。
在她的帶領下,古老的藏毯工藝迎來了革命性蛻變。從僅能染制32種顏色的老舊設備,到建成涵蓋4萬種色號的智能染色庫;從依賴老師傅的經驗手感,到建立科學的工藝配方和數據管理系統;從單一手工生產,到構建“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的全產業鏈……圣源地毯不僅守護了文化的魂,更賦予了產業強勁的芯。
走進生產車間,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永良的徒弟安志慶正在用傳統加牙藏毯技藝編織《江山永固》掛毯。“這個設計靈感源自習近平總書記新年賀詞背景。”安志慶介紹,“這幅已經編織了五個多月。西寧被譽為雪豹之都,這幅掛毯也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青海。”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一幅栩栩如生的《雪豹》掛毯映入眼簾。而另一邊,智能化設備正精準高效地完成全球訂單。傳統與現代在此水乳交融,完美詮釋了“特色產業”的獨特魅力與活力。
創新驅動,鍛造優質企業的“硬核實力”
“很好地把傳統工藝和現代工藝結合在一起,契合了個性化、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薛婷指明了創新方向。作為圣源地毯的領航者,她深刻認識到“傳統產業不擁抱科技,就會被時代淘汰”,堅定地將“工藝+科技”確立為企業發展的雙輪驅動力。
她親自掛帥推進數字化轉型,與清華大學、青海大學等頂尖科研機構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創新體系,攻克了從AI花型設計到自動化生產的一系列技術難題。截至目前,公司已獲得國家授權專利55項,科技成果2項,軟件著作權3項,牽頭制定團體標準1項,率先在行業內實施“智能制造+個性化定制”的創新模式,完成了傳統生產向數字化工藝、自動化管理的全面升級,在民族手工藝領域實現了智能制造的示范性應用。
這份對創新的執著,讓圣源地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企業主動轉型,瞄準定制化高端路線,產品成功進入人民大會堂、成都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點場館,并遠銷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高端郵輪領域,與國際巨頭嘉年華集團的合作及國產大型郵輪配套項目的落地,標志著其品質和品牌贏得了全球頂尖客戶的認可。創新,已成為圣源地毯最鮮明的標識,也是其作為“最具活力的企業”的核心支撐。
服務群眾,書寫共同富裕的“溫暖答卷”
“青海發展特色產業大有可為,也大有作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激勵著薛婷思考企業的更大價值:發展成果不僅要體現在企業報表上,更要惠及更多百姓。
薛婷將產業發展與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緊密融合,帶領企業在青海多地建立免費的手工藏毯技藝培訓基地。“非遺不能停留在博物館里,它應該活在人們的生活里。”她希望這門手藝能成為群眾增收的“金鑰匙”。同時,來自西藏、四川等省內外的學員也走進企業內部開啟系統性學習,從零基礎成長為掌握一技之長的專業工匠,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西寧市湟中區的孫明全、張培梅夫婦就是受益者。夫妻二人在廠里工作十多年,從新手成長為技術骨干,如今每人月收入達6000多元,還能方便地照顧家庭。“日子越過越好了!”他們的笑容,是薛婷心中最美的成績單。截至目前,公司已帶動數千名農牧民就業增收,真正實現了以特色產業培育優質企業,以企業發展帶動產業提升、實現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環。
在省委統戰部非公有制經濟工作處處長肖慶眼中,薛婷的標桿意義在于“三合一”特質:傳統文化的守護者、科技創新的踐行者、共同富裕的推動者。而薛婷自己則總結得更簡單:“做企業就像織地毯,一針一線都要扎實。”
這份沉甸甸的“成績單”,不僅記錄著一個企業的成長蛻變,更彰顯著新時代中國企業家的責任擔當與家國情懷。正如薛婷所說:“企業的發展永遠在路上,我們要用一針一線織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