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wǎng)·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9月7日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天空湛藍,山頂流云似一條潔白的哈達,時卷時舒。結古寺路上的一家金銀加工作坊里,“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不絕于耳。
19歲的白族學徒段鐵柱神情專注,手中的小鐵錘落下時,銀底座上的花紋又多了一道。一旁的洪煥鋒不時提醒,平面和立體花紋不同,但匠人打磨手工制品的態(tài)度是一樣的。
這家充滿民族特色的工坊,不僅展示著玉樹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包銀碗技藝,更串聯(lián)起一段不同民族間的暖心故事。
故事的主角洪煥鋒,是一位來自云南大理的白族小伙。2010年末,24歲的他憑著十多年銀匠學徒的手藝,在輾轉四川、西藏后,最終決定在青海玉樹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精心準備,第二年,他和哥哥合伙經(jīng)營的“洪氏銀府”開張了,主營木包銀碗、傳統(tǒng)藏刀、藏裝配飾等。
這年8月的一天,店里來了位特殊的客人——一位50多歲的藏族朋友,一進門就將5只木碗放在洪煥鋒面前。藏語夾雜著漢語,這讓兩人的交流頻頻“卡殼”。在一番比劃下,洪煥鋒做了這樣的記錄:自帶5只木碗,定制木碗包銀,底座帶花紋,12天后取貨。
十幾天后,這位藏族朋友來到了店里,在端詳完眼前的成品后,臉色漸漸沉了下去。因底座花紋不合心意,雙方“爭執(zhí)”不下。回想起當時的情形,洪煥鋒記憶猶新。
“小兄弟,我要的是格桑花的花紋,不是這樣的。”“大哥,剛開始對細節(jié)確實沒有考慮到,是我的責任。”“算了,既然已經(jīng)做了,我愿意接受。”“您要是不滿意,我就重新做,返工費用分文不取!”
洪煥鋒沒有猶豫,決定將5只木碗的包銀底座重做,兩人約定6天后再見。當刻著傳統(tǒng)藏式花紋的木包銀碗重新擺在藏族朋友面前時,這位藏族大哥笑得像個孩子。
正是這份較真與真誠,讓“洪氏銀府”的口碑在藏族群眾中漸漸傳開。洪煥鋒聽取一些藏族朋友的建議,將白族銀匠技藝的精細與藏族傳統(tǒng)工藝巧妙融合,制作出的產品越來越受當?shù)厝罕娗嗖A。
現(xiàn)在的洪煥鋒,不僅喝酥油茶、吃糌粑,逢年過節(jié)還會給云南的親友帶去玉樹特產,“在玉樹待了十多年,我早就是半個藏族了!”
洪煥鋒安心扎根的背后,離不開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良好環(huán)境,更離不開結古街道團結社區(qū)的精細化服務。社區(qū)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將流動人員納入綜合管理范圍,在辦理居住證、子女入學、醫(yī)保社保等方面提供便利。
打開“團結社區(qū)流動人員”微信群,一條條消息映入眼簾:“請居民提供身份證復印件和報名表,為孩子辦理入學手續(xù)。”“反詐宣傳:警惕虛假投資,守護財產安全。”“本周六舉辦消防安全培訓,請商戶派代表參加……”這些信息的及時傳遞,讓包括洪煥鋒在內的流動人員心里暖暖的。
洪煥鋒記得,有位朋友舉家到玉樹做生意時,曾為孩子的入學犯愁。通過微信群反映后,社區(qū)網(wǎng)格員達哇才培就帶著表格上門,幫著整理材料、提交申請,很快就辦好了入學手續(xù)。在為雙職工家庭和流動人員子女設立的“五點半課堂”里,社區(qū)志愿者不僅能看護孩子,還能輔導功課,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目前,社區(qū)建立了流動人員信息動態(tài)更新機制,聯(lián)合派出所、計生、社保等部門,每月開展一次信息摸排,了解群眾需求。”團結社區(qū)黨支部書記王緒偉說,流動人員積極參與社區(qū)治理,共建美好家園,讓每一位奮斗者都有歸屬感。
社區(qū)的精細化管理,讓流動人員從“外來者”變成“主人翁”,也讓洪煥鋒的事業(yè)越來越紅火。2024年12月中旬,社區(qū)通過微信群,轉發(fā)青海文旅消費券活動。活動5天里,店鋪日均收入從3000元漲到5000元,總營收達2.5萬元。“社區(qū)幫著對接資源,我們商戶才趕上了這樣的好政策。”洪煥鋒說。
如今,他的店鋪不僅有8名匠人分工協(xié)作,還收了2名學徒,毫無保留地傳授傳統(tǒng)技藝。“剛當學徒時每月2000元,現(xiàn)在能拿到3000元,等學會更復雜的技術,收入還會更多!”段鐵柱擦了擦額角的汗,眼里滿是期待。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