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西區燈火璀璨的夜景。 記者 王偉才 攝

城西區力盟步行街熱鬧非凡。城西區城市管理局供圖

市民參加以舊換新活動。 記者 李延平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住宿、餐飲、零售等領域累計配置消費券48萬余張,惠及重點商戶(企業)5000余戶,直接帶動消費3.6億元;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81.12億元,同比增長5%;
全力以赴推進招商引資擴量提質增效,前7個月成功簽訂數字經濟、文旅產業、現代商貿等領域項目11個,簽約金額31.75億元;
上半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596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1.1%;幫助各類失業人員就業3324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6.35%;組織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301人次,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15.05%,農村勞動力轉移勞務收入5817萬元,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484.7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5%以內,高校畢業生登記就業率達95.45%……
一組組亮眼數據背后,是西寧市城西區“三輪驅動”激活消費新動能的生動實踐,更彰顯出區域蓬勃的經濟韌性與發展活力。
當前,城西區正全力打造全省現代化高端服務業發展核心區、現代生活消費中心和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城市服務區,主動融入省市發展大局,打出提振消費“組合拳”。通過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充分釋放消費潛力,有效推動經濟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發展。
“精準滴灌”點燃消費熱情
“我給您算筆賬,您現在選的這款洗衣機是7000元,以舊換新后5600元,而旁邊這款是8000元,最終價格是5760元,所以高價位的這款性價比更高。”8月3日,西寧市城西區西北家電銷售人員曹得英正拿著紙和筆為顧客張女士介紹產品。
聽完計算,張女士欣然接受推薦:“新房剛裝修完,正缺家電,沒想到現在優惠力度這么大,政府還額外給補貼!”張女士所說的補貼是指城西區“惠民有禮 享購西區”促消費活動。每一次促消費行動、每一張消費券,都像“精準滴灌”的活水,點燃了市民與游客的消費熱情。
為持續落實落細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提振消費信心,城西區統籌各類資金,投入500萬元促消費專項資金,按時間節點分4期發放。同時聯合中國民生銀行西寧分行、中國銀聯青海分公司,開展汽車家電、手機數碼、家居家具等領域促消費活動,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西北家電涵蓋15大類、80余個品牌,其中洗地機、洗衣機等產品銷量較高。消費券的發放對銷售帶動很明顯,最直觀的就是銷售額——今年店慶第一天,銷售額就達到230萬元左右。”西北家電店長李賓介紹。
此外,城西區還采取“政府搭臺+企業促銷+金融助力”模式,緊扣群眾“菜籃子”“米袋子”“車輪子”等民生需求,通過“區級統籌補貼+文旅特色活動”,持續開展“惠民有禮 享購西區”系列活動,覆蓋零售、住宿、餐飲等多個領域。作為金融消費新名片,“甘霖卡”不斷升級,實現全域賦能,打造出全新消費IP。該IP設置文旅惠民、惠購西區、節慶優惠等五大模塊,發放覆蓋購、食、住、行等37類消費場景的多檔消費券,系列提振消費政策落地見效,有力鞏固了消費回升向好態勢。
文旅體融合,也是城西區豐富消費場景的重要抓手。該區以“假日經濟”“夜間經濟”“賽事經濟”“票根經濟”為切入點,打造多元消費爆點:聯動青海大劇院,以“夢想劇場”為載體,推出《唐卡》舞劇、旅游音樂劇《在那遙遠的地方》等11項演藝活動;通過“演藝+商圈”模式,“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777island”“6860cc”等場地成為文化消費新熱點,讓市民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多元消費魅力。
不僅如此,城西區通過舉辦夏都夢想季音樂節、半程馬拉松、FIRST青年電影展等活動,累計接待游客158.14萬人次,拉動旅游相關消費17.45億元。在首店經濟方面,該區大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萬達廣場、王府井大象城等7家商場成功引入樂道汽車、華為智能生活館、華為準直營店、叁崇山等首店品牌63個,實現銷售額6000余萬元。
項目牽引注入“源頭活水”
從西寧市城西區文亭巷社區配送愛心餐食到山水佳苑小區,最快僅需2分鐘;從城西區彭家寨社區醫院取藥,送往劉家寨衛生院也只需幾分鐘……5月23日,西寧市城西區政府與青海聯通共同舉辦低空經濟領域合作發布會,現場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發布低空經濟應用平臺,并完成愛心餐飲配送、社區居民送藥、交通治理等場景的首飛演示。
近年來,城西區著力培育彰顯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以“六個勇爭先”為目標,不斷健全招商制度機制、提升產業承接質效,全力以赴推進招商引資擴量提質增效,為區域發展持續注入“源頭活水”。通過舉辦2025年招商引資第一批集中簽約、“低空新視野、翼起向未來”低空經濟直升飛機體驗等活動,城西區在新賽道上實現起跑領跑,在新領域中發力搶灘,推動低空經濟綜合性新業態快速發展。
這樣的成績,源于城西區將招商引資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主抓手”和“硬支撐”。該區先后制定《招商引資攻堅行動工作方案》《縣級領導包保招商引資簽約項目責任制》等文件,全面梳理招商引資政策匯編,動態調整招商項目清單,繪制“招商引資工作流程圖”,從項目研判、簽約落地到謀劃儲備,推動項目全周期閉環管理。同時建立“日跟進、周調度、月通報”制度,定期召開全區招商引資工作專題會議,確保招商工作不斷檔、責任不落空、任務不脫節。
為實現精準招商,城西區委、區政府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一把手”工程,主要領導帶隊赴北京、寧波、臺州、深圳等地開展招商考察,圍繞智庫賦能、科研創新、生命健康、醫療康養、城市更新等14個領域開展合作洽談,并在北京市朝陽區、深圳市南山區掛牌成立城西區政府招商工作站。
城西區以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為目標,以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全力打造“近悅遠來”的投資熱土。圍繞市場準入、政務服務、融資服務等重點工作,通過規范市場準入條件、優化企業開辦流程、建立融資信貸服務機制、提高政務服務效能、完善法治保障五大舉措,推動營商環境提檔升級。同時深化“靠前服務、精準幫扶”理念,落實“一進三送一招”機制要求,建立“問題訴求”和“承諾事項”兩張清單,細化解決措施,與企業保持常態化溝通,確保惠企政策落地見效,切實解決企業實際困難,讓企業家安心經營、放心投資。
“無論是消費券活動的順暢對接,還是門店自主舉辦的促銷活動,相關部門都給了我們周到服務和精準支持,西區的營商環境確實很棒。”西北家電店長李賓說著,豎起了大拇指。
穩崗就業夯實消費“底氣”
“原本以為找工作會很麻煩,沒想到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合適的崗位,太方便了!”48歲的田海蘭高興地說。今年4月,她通過城西區“‘就’在身邊就業服務小站”,成功上崗公益性崗位。
位于賈小社區議事廳的“‘就’在身邊就業服務小站”,是城西區人社局聯合西關大街街道辦事處及賈小社區精心打造的綜合性服務陣地,也是城西區首個“家門口”就業服務小站。該小站充分借助社區資源優勢,配備專業素養高、服務意識強的工作人員,為轄區居民提供政策咨詢、崗位推薦、求職登記、技能培訓等便捷、高效、精準的就業服務,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就業資源。
為拓寬就業渠道、激活消費潛能,城西區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建立完善就業促進和勞動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持續開展“入企問需”活動,通過“政策宣講+需求對接”服務模式,深挖規上企業、重點招商項目用工潛力,累計釋放崗位4000余個,落實就業創業獎補資金3919.83萬元,惠及4487人次。
在此基礎上,城西區以“12+N”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為抓手,提升就業服務精準度:舉辦“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26場,服務企業821家次,促成就業意向2141人次;聚焦綠色電力、人工智能、康養護理等新興產業用工需求,開展“小而精”專場招聘,實現企業用工與勞動力供給高效匹配;依托“零工驛站”“零工市場”舉辦特色招聘活動,持續發揮“夏都月嫂”“雄瑞保安”勞務品牌帶動效應,累計帶動9000余人就近就地就業。
下午6時許,西寧市各大夜市逐漸熱鬧起來,城西區力盟商業巷步行街也迎來一天中最喧騰的時刻。街道兩旁店鋪林立、霓虹閃爍,攤位前商家忙碌不停,商品琳瑯滿目——從地方特色小吃到時尚潮流服飾,從精美手工藝品到創意文化產品,應有盡有。
“我是一名大二學生,暑假回家看到力盟步行街‘地攤經濟’很火爆,就和小伙伴一起來擺攤賺零花錢。”趙文蕙一邊說,一邊從行李箱中拿出各式各樣的發卡擺放整齊。
城西區按照“一街區一特色”原則,全面發力、精細運作,深入實施“一圈一策”:對力盟、萬達、唐道637等商圈夜市、文化展等各類活動開展聯合審批36次;在力盟步行街劃定專門區域,規范設置流動攤位350余個,最大限度發揮“地攤經濟”的就業吸納能力。如今,該區域每日客流達10萬人以上,累計實現銷售額近500萬元。
記者手記:力盟步行街的“火”何以越來越旺?
夜色降臨,西寧市城西區力盟步行街霓虹閃爍、人流如織。這條全長1.2公里的街區,規范設置流動攤位350余個,日均客流達3萬至10萬人次,成為西寧市最具活力的消費地標之一。
力盟步行街的“火”為什么越來越旺?答案只有七個字——“眾人拾柴火焰高”。
第一把“火”——將力盟步行街裝入了“大盤子”。城西區按照“一街區一特色”,全面發力、精細運作,深入實施“一圈一策”,對商圈夜市、文化展等場所的各類活動開展聯合審批。除此之外,自去年5月啟動流動攤販定點區域設置工作,按照“疏通結合、科學設置、便民利民”的要求,按商販經營種類科學合理劃分,最大限度發揮對流動攤販的吸納能力,攤位數量從最初的120余個增加至350余個,“地攤經濟”也吸引了更多游客。
第二把“火”——暖心服務點亮了力盟步行街的“煙火氣”。城西區城市管理局古城臺中隊隊長葉建明說:“我們致力于深化柔性治理理念,拓展溫情服務內涵,以更智慧的舉措賦能經濟,用更暖心的服務點亮煙火。”正如葉建明所說,城西區城管局以“匠心筑城 繡花先鋒”黨建品牌為引領,以打造現代化精品城區為抓手,通過“專項治理+集中整治”方式,構建“定點值守+動態巡邏”的立體施治模式,實行全天候監管、不間斷整治,持續推動環境品質提檔升級。
第三把“火”——監管發力守護“舌尖安全”。城西區市場監管局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工程,將餐飲單位納入智慧監管平臺,實現食材溯源、加工流程、人員健康“三透明”。通過緊盯重點區域,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及食品快速檢測,排查風險隱患,保障食品安全與市場秩序,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防線。
縣域經濟發展沒有“獨角戲”,只有“大合唱”。城市經濟的活力與韌性,藏在政府部門的科學規劃里、管理監管單位的嚴格執法中、商戶群體的自覺遵守里、安全檢查的堅實守護中……因此“眾人拾柴”才會有“1+1>5”的乘數效應。(作者:李延平)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