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冷湖起“风”:戈壁深处的绿色转身

2025年09月21日   作者:



内容提要:

wechat_2025-09-21_064801_226

  黑独山下风电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广袤无垠的柴达木盆地西北缘,冷湖,如一颗被时光摩挲过的石子,静卧于戈壁环抱之中。“冷湖”之名,源于境内一汪终年冰凉的湖水,曾因石油而点燃过滚烫的激情,在地图上标注出属于自己的坐标。然而,随着石油主战场的转移,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在时代发展的新浪潮中,这座被戈壁环绕的小镇抓住了转型的“风”向标,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蜕变。冷湖的底气,藏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里——年均8级大风天超过100天,年日照时数长达3500小时。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当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大基地项目的蓝图铺展,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镇成为重要建设地之一,多个风电项目相继落地。昔日的不毛之地,正褪去旧时光的沉寂,在风车的转动中焕发新生,悄然蜕变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热土。

wechat_2025-09-21_064847_536

  中广核广竣风电场工作人员在中控室查看现场情况。王菲菲 摄

  启幕:凭“资源”破局 靠“清洁”新生

  八月末,记者来到距离海西州冷湖镇约25公里处的中广核(青海)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冷湖雄风风电场,站在路边远眺,风电场的叶片与黑独山的轮廓相映成趣。

  “第一次来冷湖时,车在戈壁上开了三个小时没见到一户人家,冷湖镇更是荒凉,不仅没几家像样的宾馆,就连吃饭的地方也不多。”中广核冷湖区域风光电站副站长张乔挺还记得2017年初到冷湖的场景,“但下车那一刻,看到广阔的戈壁和呼啸的风,就知道这里是搞清洁能源的好地方。”

  而这份判断早在2016年就已落地。2016年1月,中广核注资13亿元成立中广核青海冷湖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开始在冷湖开发风光项目。截至目前,中广核在冷湖累计建成73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和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让“风”与“光”在戈壁扎下了根。

  “冷湖雄风风电场是我们在这里的第一个风电项目,也是冷湖的第一个风电项目。”张乔挺话语里带着骄傲,“2016年11月,一期15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成功投运,就像在戈壁上种下了第一棵‘能源树苗’。”可这棵“树苗”的生长,却要闯过重重难关。

  发展风电产业,首先面临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难题。冷湖地处戈壁深处,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在这里建设风电场,难度可想而知。

  “项目建设期间,因为当时都是简单的彩钢房,还没有供电,就算晚上盖上两三床被子,也常常被冻醒,不夸张地说,每天清晨,叫醒我们的不是闹钟,而是寒冷的气温。”张乔挺下意识拉了拉衣袖,仿佛又感受到了当年的寒意。

wechat_2025-09-21_064940_282

  中广核冷湖雄风风电场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检工作。

  然而,这只是开始。冷湖高寒缺氧,一年里几乎只有夏冬两季:夏季短暂且酷热,正午的紫外线能把皮肤晒得刺痛,户外检修只能赶在清晨;更让人难熬的是蚊子和牛虻,一叮就是一个大包,根本躲不开。到了漫长的冬季,风机机舱内温度低至零下,即便工作人员多是西北人,也扛不住这样的严寒,巡检时冻得肢体僵硬,连拧螺丝这样的简单活,都得靠哈气暖手才能慢慢完成。

  “但没人喊过苦。”张乔挺的语气变得坚定,“大家拧成一股绳,公司也给足了保障,夏天送防暑降温物资,冬天配足防寒装备,我们还常聚在一起交流经验,再难的坎也一步步迈过去了。”

  如今,戈壁滩上矗立起来一个个风机,随风转动的背后蕴藏着建设发展与坚守的艰辛历程。经过10年开发与坚守,中广核新能源青海公司在冷湖的风电发电机组已经超过170台,人员也从最初的6人增至46人。

  随着中广核的“先行”,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华能集团、三峡集团、中国绿发投资集团、青海水利水电集团等企业纷纷“跟进”,在冷湖布局风光项目。

  越来越多的“能源树苗”在这里扎根,不仅为荒凉的戈壁增添了生机,更重塑了冷湖的经济结构,为当地绿色转型筑牢了根基。

  傍晚,夕阳为风机镀上一层金边,叶片在风中匀速转动,仿佛与远处废弃的石油小镇旧址形成奇妙的时空对话:过去,这里因石油而兴;如今,这里因清洁能源而“新生”。

  启势:风电“森林”崛起 酿就转型“新动能”

  在采访中,记者深切体会到:从一纸图纸落地为戈壁电站,从荒无人烟的荒漠蜕变为清洁能源基地,这片土地的绿色蝶变,每一步都浸透着拓荒的艰辛与创新的勇气。

  2024年12月30日,中广核青海冷湖广竣50万千瓦风电项目成功全容量并网发电,共安装36台5.55兆瓦和46台6.5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组。作为国家第一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项目,它不仅是中广核深耕冷湖的“新地标”,更以年超15亿千瓦时的发电量,为当地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从中广核冷湖雄风风电场出发,驱车120公里才能抵达中广核广竣风电场。沿途的戈壁公路上,最醒目的是那些“巨无霸”车队:百米长的重载卡车驮着硕大的风机叶片,在砂石路上缓慢挪动。夜幕降临,司机们便三五成群地将车停在路边,支起简单的炊具,在星空下匆匆解决晚饭。

  “别小看这片叶子,长90米、重25吨,从厂家出发,要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才能到达罗布泊、阿尔金山、可可西里三大无人区交界处的项目所在地。”中广核冷湖广竣风电场场长李峥峰道出运输的不易。“从冷湖镇起步,大部分路段是未开发的砂石路,一段3小时的车程,重卡得走十个小时,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比运输更难的,是高海拔带来的“先天挑战”。这里距西宁超千公里,海拔超3000米,空气密度仅为平原的60%—70%。“这里的风看着大,却‘没劲儿’——同等风速下,高海拔风机转速慢、发电功率低,总结起来就是‘风大,但带不动’。”李峥峰笑着解释。

  为了让风机在戈壁“站稳脚跟”,需要“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风机塔架再增高,叶片尺寸再加大;针对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机组换上抗冻液压油,加装自动加热装置;为抵御风沙侵蚀,叶片表面涂覆了特殊防尘涂层,如同给风机穿上“防护铠甲”。

  但挑战远不止设备适配。高寒、缺氧、大风的环境,给场站供暖和电网稳定出了新难题。

  难题何解?李峥峰指向正在建设的场地:“我们创新引入‘线性菲涅尔’光热供暖技术,这在国内海拔3000米以上高寒地区新能源场站尚属首次应用,为我国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下新能源项目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实践范本。”

  “线性菲涅尔”是最前沿的光热技术路线之一,通过一组平行的长条形反射镜,将太阳光反射到位于反射镜上方的集热管上,对管内的导热介质加热,产生的热能直接用于场站的供热,有效提升了风电场供暖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科技创新还渗透在运维的每一处。风电场还采用了智能运维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实现了风机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降低了运维成本。

  起于风,但不止于风。黄河公司海西50万千瓦风电项目、龙源青海茫崖50万千瓦风电项目、华电冷湖50万千瓦风电项目……一座座高大的风机在冷湖的戈壁滩上拔地而起,叶片转动间,昔日荒凉的戈壁正崛起一片生机勃勃的风电“森林”。

  启帆:不止于产业之变 更是绿色发展之谋

  风叶转动,光影流动。

  如今的冷湖,每一度清洁电能都像一股鲜活的“绿动脉”,正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注入强劲动能;而这片不断生长的风电“森林”,更在重塑冷湖的未来,让戈壁滩上的绿色转型,从蓝图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新答卷”。

  这份答卷上,一组组数据格外亮眼:截至2025年6月,茫崖市冷湖地区新能源在运装机容量已突破323万千瓦,其中风电303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单看中广核新能源一家,便累计投资超46.5亿元,建成78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每年可发电2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24万吨标准煤,减少199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这笔实实在在的“绿色账本”,正是冷湖从“石油孤城”迈向“绿电新城”的底气所在。

  为了将冷湖的绿色电能输送到更广阔的市场,当地加大了电网建设力度,打通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与青海主网送出通道,加速构建青海海西地区绿色电网“生态圈”,为绿色电能的外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已建成750千伏变电站1座、330千伏变电站5座,还在推进羚羊-新疆(若羌)、羚羊-昆仑750千伏联网工程等骨干项目。”茫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祁哲介绍,其中羚羊至昆仑750千伏联网工程已于2024年11月底开工,计划2027年4月投运,对于加强青海海西电网主网架结构、提高海西地区供电可靠性、促进当地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能源产业的东风,不仅吹活了能源经济,更让冷湖告别了“被遗忘的角落”。“十四五”以来,茫崖市紧抓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把新能源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之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冷湖的“第二春”,从不止于能源的单一转型。依托充沛的绿电资源,当地正顺着“东数西算”的战略东风,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赛道。

  2024年5月,茫崖市政府与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签订茫崖市冷湖绿色算力中心合作协议,推动茫崖市绿色大数据中心建设。同时,中国电信青海分公司正在与冷湖科创园管委会协商,建设就地存储和计算中心、天文科学数据处理分析平台,构建天文大模型,提升天文大数据高效处理、分析、融合能力。

  从过去依赖资源的“单向路”,到现在坚守生态优先的“多元途”,冷湖已然是国家能源版图上一颗重新发光的“绿色星辰”。它的蜕变,是中国资源型城镇转型的缩影,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西部戈壁的生动实践。

  风仍在吹,光仍在照,冷湖的故事还在继续。这片曾书写石油传奇的土地,正以清洁能源为新舵、绿色发展为新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上,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