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標題頭條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彩虹故鄉”發展轉型的共富啟示錄——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互助篇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李慶玲 牛玉嬌 劉娟娟
發布時間:2025-05-06 08:35:00
編輯:李家奕

  編者按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近年來,青海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加快建設產業“四地”,并依據自身資源稟賦積極謀篇布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為挖掘各地發展優勢產業、實現富民增收的顯著成效,青海日報組建融媒體專題報道組,深入全省六州兩市各縣區,探尋產業發展路徑、洞察經濟活力源泉、傾聽民眾心聲訴求,即日起推出“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系列專題報道,以多維度、多形式的全媒體報道,全方位展現各地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4342航拍班彥村,家家屋頂有光伏。國網海東供電公司供圖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祁連山南麓與湟水河相擁之處,一條“彩虹”宛如天邊垂落的七彩錦緞,熠熠生輝——土族盤繡與文旅產業攜手共舞,高原菜籃子躍動智慧農業脈搏,青稞酒香美名傳遍九州,土特產與數字浪潮經緯交織,“云”端出海……

  享有“彩虹的故鄉”之美譽的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這片土地正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驚艷對話——“七彩農業”繪就產業調色盤,非遺工坊變身創意孵化器,康養旅游與數字生態交織生長,三產融合的齒輪在這里高速運轉,催生出縣域經濟的N種可能,也見證著土鄉兒女心懷感恩,團結奮進,共同書寫城鄉共生共榮的傳奇新章。

  班彥模式——從“山頂村”到“零碳村”,一場跨越九年的城鄉融合實踐

  河湟谷地的春風一次次拂過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這是一個讓習近平總書記深切牽掛的土族村落。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來到班彥村,彼時班彥村2個社的村民剛從山上搬下來,村子正在建設中。九年時光匆匆而過,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言猶在耳:“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建設好,保質保量讓村民們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后,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產搞上去。”

  如今,班彥村不僅實現了整村脫貧,更以“零碳鄉村”建設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1
攤開冷卻八眉豬肉脯。

  4月9日下午,記者再次走進班彥村,目光所及,屋頂、路邊、山坡上處處可見藍色光伏板,春日陽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太陽能路燈從村頭一直連到山腳下,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在村道上往來穿梭;村委會旁邊,零碳綜合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中的“光儲充”一體化停車場格外吸引眼球……

  站在停車場內,記者與國網互助縣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包啟東交談時,他難掩欣喜地說道:“這兩天停車場充電樁設備手續已經辦理完成,以后不僅能解決村里人和游客車輛充電的難題,還能為村集體增加一份收入。”

  所以,可別小瞧了這些光伏板,它們能為村子帶來大變化。村里的講解員李生寶深有體會:“有了光伏發電后,家家戶戶年年有收益,用上了干凈、安全、綠色的電熱炕和光伏發電,烹飪、清潔取暖及交通出行均實現了零碳排放。”

  在班彥村,通過建設0.4千伏并網的分布式光伏、用戶側儲能、小型生物質電廠以及“源網荷儲”配電網一體化智慧能源管控平臺項目,構建以臺區為單位“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并網型微網,打造了全時段電能綠色供應的村級新型電力系統。

  班彥村不僅是全省首個整村并網型微電網系,更是青海首個碳中和達標“零碳鄉村”。

  為何是班彥?

  在2023年,經過北京綠色交易所認證,班彥村碳匯吸收量超越生產生活碳排放總量,真正實現了生產生活“零碳排放”。

  數據顯示,2024年班彥村全村使用綠電79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97噸、給地球種下258噸的“減碳林”。這種“臺區自治”的微電網模式,不僅降低用電成本27%,更形成每年約16萬元的碳交易收入。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班彥模式仍面臨三大挑戰:綠色金融支持體系的完善、碳匯交易市場對接的通暢以及鄉村運營人才結構性的短缺等,為此,互助縣相關專業人士建議:應通過能源革命重塑鄉村價值基底,以產業生態圈構建城鄉要素對流通道,用制度創新激活農村沉睡資源。

  追尋班彥村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從分布式光伏板到非遺工坊,從碳匯賬戶到數字治理平臺,班彥村的每個創新都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堅冰。

  變則通,通則久,傳統在不斷升級——當月光漫過智慧能源管控平臺的大屏,數字跳動著勾勒出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八大傳統產業正裂變成農體文旅商五業融合的生態圈,紅色研學基地將推出六大主題課程……這個“零碳鄉村”,仿佛每個光伏板都在講述城鄉融合的故事,每寸土地都在譜寫共同富裕的樂章。

  牢記囑托,從脫貧攻堅的“班彥樣本”到鄉村振興的“綠色樣板”,這座高原村落正如其屋頂的光伏矩陣,持續釋放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能量。在這里,每一度綠電都在為幸福生活充電,每次產業升級都在續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七彩農業”——冷涼氣候孕育火熱農業圖景,解碼鄉村振興三重路徑

  轟鳴的機械、飛揚的塵土,以及整地、覆膜等井然有序的機械作業……4月10日,記者在互助縣威遠鎮的千畝高標準雜交油菜制種基地見到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研部經理李長滿時,他正在指導技術人員備耕,覆膜機在平整土地上劃出銀色軌跡。

  李長滿告訴記者,互豐集團每年為全國春油菜區提供超過500萬畝(33.33萬公頃)的優質油菜雜交種,約占全國春油菜區雜交油菜的85%,青海甘藍型油菜的95%。

  這組數據背后,是互助縣穩居“全國最大雜交春油菜制種基地”的實力印證。

  地處青藏高原的互助油菜制種產業為何如此突出?答案藏在這三重密碼里: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優勢——高原冷涼氣候、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的環境,為油菜生長提供天然隔離屏障,確保種子純度高、籽粒飽滿;全域綠色無污染耕地則成為品質保障的核心基底;

  地利支撐——互助縣編制《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制種大縣(雜交油菜)建設規劃(2021-2025)》,打造以“種業生產現代化、種子產品品牌化、種子交易便捷化、信息對接無縫化”為特征的立足青海,服務全國,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優質雜交油菜制種基地;

  人和動能——龍頭企業以技術集成創新為抓手,聯合科研機構研發配套農機農藝技術,實現產量與品質雙提升。目前,互助油菜種子已出口至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成為國際種業市場的“高原名片”。

  除了油菜制種產業,互助縣在蔬菜種植領域也同樣領先。

  當年歷翻至5月,當江南菜畦漸次休耕,互助縣的冷涼蔬菜便迎來黃金季。

  深圳客商2019年在南門峽鎮簽下的首筆供港蔬菜訂單,如今已裂變為覆蓋30余個品種的萬畝種植版圖。冷鏈車隊跨越3000公里,48小時內便將菜薹、紅生菜等送上港澳市民餐桌。

  近幾年互助的冷涼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這些來自青藏高原的蔬菜不僅保障了大灣區人民的“菜籃子”,也讓青海當地菜農掙滿了“錢袋子”。

  互助縣委書記王國棟表示:“互助縣今年還會有12個新品種進入香港市場,今后互助還將持續擴大‘供港澳’和‘北菜南運’輸出規模。”

  從金色油菜田到翡翠蔬菜棚,互助縣正將冷涼氣候的天然制約轉化為特色農業的競爭優勢。這座高原小鎮正以“冷資源”激活“熱經濟”,為西部縣域破解資源約束、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范本。

  家政服務——縣域的“勤勞經濟學”樣本,跨界融合書寫富民新篇

  4月11日上午,威遠鎮紅崖村的家政技能培訓現場熱鬧非凡,由互助家政學校負責培訓的“雨露計劃”家政服務培訓班正在舉辦。培訓班班主任費他義花深有感觸:“當了2年班主任,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特別勤快,踏實,能干。”

  早在20世紀80年代,部分“勇闖天下”的互助人走進西寧“站大腳”搞副業,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日積月累,這部分群體以“勤勞、淳樸、厚道、踏實、肯干”的口碑逐步贏得市場青睞。

  面對人口大縣的資源,如何讓勤勞的人實現就業?其實答案就在問題上。

  2022年,在北京創業的文海煒返回家鄉,作為返鄉創業人才,文海煒深知家政服務產業的建設是帶領當地群眾發展振興的重要途徑,于是他成立了互助互相家政集團有限公司。

  面對家政品牌打造之路,集團執行總裁方祖炳說:“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擦玻璃,我們要重塑服務標準。”

2
培訓人員學習。記者 李慶玲 攝

  產教融合的齒輪精準咬合著產業升級。

  互助職校將整棟教學樓改造為實訓中心,與家政集團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在2024年,兩家攜手合作,共同發起了打造青海省現代家政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互助職校校長汪元壽說:“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深度合作催生雙贏局面,近年來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養,還為企業提供了優秀的人才資源。”

  實踐印證著這場人力資本革命:如今,家政企業與互助縣19個鄉鎮(街道)簽訂了勞務用工協議,“阿柴家”護工品牌在省城各大醫院成為患者及家屬首選的“香餑餑”,互助家政護工團隊在省屬五家醫院開展“無陪護”試點合作業務,家政人員還前往北京等地就業……

  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家政服務正成為地方旅游“推介大使”。方祖炳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去年有位保潔員向雇主介紹家鄉美景,成功吸引對方來互助旅游4天,消費超5000元。

  “若1.6萬從業人員中3000人成功推介游客,按人均消費2000元計算,能帶來600萬旅游收入。”當保潔員成為旅游推廣大使,產業跨界融合的想象空間正在打開。

  “我們在對市場進行充分的考察后,決定計劃籌備家政產業園,研發生產高效的家政工具,并結合青海的冷涼氣候和綠電優勢,打造全國性的家政數據儲存基地和綠算中心。”方祖炳說。

  從河湟谷地到數字經濟,互助人樸素的勤勞品質,經過職業化淬煉和產業化升級,終將轉化為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手記:民生就業相映紅 溫暖圖景次第開

  春分后的陽光灑在互助縣樺林村的田野上,二十余名農婦俯身于田壟間,手指翻飛間,一粒粒“狗牙蒜瓣”蒜種被利落的埋入泥土。“農閑時打工,錢包鼓了,心也踏實了。”合作社老員工董鳳蘭的笑臉映著春光。在這片土地上,每年超20萬人次投身“供港澳”蔬菜種植,年增收逾2000萬元,綠意與富足在犁痕間共生。

  走進班彥村盤繡工坊,63歲的穆得新索阿奶輕推老花鏡,繡針在粗糲的指尖游走,一朵七色太陽花悄然綻放。“年輕時補衣裳的手藝,老了倒成了‘金鑰匙’。”如今,互助縣3000余戶繡娘以針線為生,5000多人季節性就業,人均年增收超3800元,古老紋樣織出現代致富圖景。

  從圍著灶臺轉的農婦到“家政導師”,李卓滿措的人生轉身折射出互助女性的時代蛻變。她身后的互助家政集團,已帶動1.6萬余人端穩“技能飯碗”,累計創造勞務收入5.6億元,一抹“家政橙”點亮無數家庭的新希望。

  在互助大地上,傳統產業正被賦予新生機——種養業嫁接現代產銷鏈,指尖技藝轉化為文化IP,家政服務升級為標準化品牌。行走其間,我們觸摸到產業轉型的強勁脈搏:當思維破冰、技術賦能,土地、技藝與汗水交織成的答案,正在高原書寫“高質量就業”的鮮活注腳。

  (來源:青海日報)

推薦閱讀
青海省黨政代表團赴浙江考察
青海省招商引資推介會在南京、杭州舉行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全省新聞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人員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閱讀優秀項目公示
一老一小“接力”共繪鄉村新景
推動家庭醫生服務從“治病”向“健康”轉變
24H熱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古韻今輝交響 業態創新驅動 ——“五一”假期青海...
將青春熔鑄于碳纖維研發的星辰大海——記中復神鷹...
一季度青海省金融統計數據出爐
【文化中國行】花“漾”青海,美景觸手可及
青海省黨政代表團赴浙江考察 吳曉軍羅東川與王浩劉...
青海省黨政代表團赴江蘇考察 兩地舉行工作座談會 ...
青海34名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在京接受表彰
省委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會議召開 吳曉軍講話 羅...
青海固定資產投資首季“開門紅”
熱點圖片
青年之力在匯聚 青年作為正當時 ——青海青年突擊隊以青春之名書寫新時代答卷
青年之力在匯聚 青年...
以青春之名,匯聚奮進力量 ——我省各地開展五四青年節系列活動
以青春之名,匯聚奮...
古韻今輝交響 業態創新驅動 ——“五一”假期青海旅游市場煥發新活力
古韻今輝交響 業態創...
【文化中國行】省城“爆款夜市” 點燃文旅消費新引擎
【文化中國行】省城...
【文化中國行】貴德:清清黃河水 風景美如畫
【文化中國行】貴德...
青春力量:以行動回應時代召喚
青春力量:以行動回...
青海互助:“五一”民俗特色體驗受熱捧
青海互助:“五一”...
【探尋雪豹之都】靈動十足!“豹”元素點亮西寧街頭
【探尋雪豹之都】靈...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彩虹故鄉”發展轉型的共富啟示錄——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互助篇

青海日報
2025-05-06 08:3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彩虹故鄉”發展轉型的共富啟示錄——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互助篇

青海日報
2025-05-06 08:3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彩虹故鄉”發展轉型的共富啟示錄——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互助篇

  • 2025-05-06 08:35:00
  • 來源:青海日報

  編者按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微觀基礎。近年來,青海各地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力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加快建設產業“四地”,并依據自身資源稟賦積極謀篇布局,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持續推動縣域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

  為挖掘各地發展優勢產業、實現富民增收的顯著成效,青海日報組建融媒體專題報道組,深入全省六州兩市各縣區,探尋產業發展路徑、洞察經濟活力源泉、傾聽民眾心聲訴求,即日起推出“青海縣域經濟發展觀察”系列專題報道,以多維度、多形式的全媒體報道,全方位展現各地在高質量發展進程中的生動實踐,敬請關注。

4342航拍班彥村,家家屋頂有光伏。國網海東供電公司供圖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祁連山南麓與湟水河相擁之處,一條“彩虹”宛如天邊垂落的七彩錦緞,熠熠生輝——土族盤繡與文旅產業攜手共舞,高原菜籃子躍動智慧農業脈搏,青稞酒香美名傳遍九州,土特產與數字浪潮經緯交織,“云”端出海……

  享有“彩虹的故鄉”之美譽的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這片土地正演繹著傳統與現代的驚艷對話——“七彩農業”繪就產業調色盤,非遺工坊變身創意孵化器,康養旅游與數字生態交織生長,三產融合的齒輪在這里高速運轉,催生出縣域經濟的N種可能,也見證著土鄉兒女心懷感恩,團結奮進,共同書寫城鄉共生共榮的傳奇新章。

  班彥模式——從“山頂村”到“零碳村”,一場跨越九年的城鄉融合實踐

  河湟谷地的春風一次次拂過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這是一個讓習近平總書記深切牽掛的土族村落。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來到班彥村,彼時班彥村2個社的村民剛從山上搬下來,村子正在建設中。九年時光匆匆而過,總書記的殷切囑托言猶在耳:“一定要把易地移民搬遷工程建設好,保質保量讓村民們搬入新居。大家生活安頓下來后,各項脫貧措施要跟上,把生產搞上去。”

  如今,班彥村不僅實現了整村脫貧,更以“零碳鄉村”建設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產業生態化與生態產業化協同發展的新路徑。

1
攤開冷卻八眉豬肉脯。

  4月9日下午,記者再次走進班彥村,目光所及,屋頂、路邊、山坡上處處可見藍色光伏板,春日陽光下,泛起粼粼波光。太陽能路燈從村頭一直連到山腳下,新能源汽車、電動自行車在村道上往來穿梭;村委會旁邊,零碳綜合能源互聯網示范項目中的“光儲充”一體化停車場格外吸引眼球……

  站在停車場內,記者與國網互助縣供電公司副總經理包啟東交談時,他難掩欣喜地說道:“這兩天停車場充電樁設備手續已經辦理完成,以后不僅能解決村里人和游客車輛充電的難題,還能為村集體增加一份收入。”

  所以,可別小瞧了這些光伏板,它們能為村子帶來大變化。村里的講解員李生寶深有體會:“有了光伏發電后,家家戶戶年年有收益,用上了干凈、安全、綠色的電熱炕和光伏發電,烹飪、清潔取暖及交通出行均實現了零碳排放。”

  在班彥村,通過建設0.4千伏并網的分布式光伏、用戶側儲能、小型生物質電廠以及“源網荷儲”配電網一體化智慧能源管控平臺項目,構建以臺區為單位“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的并網型微網,打造了全時段電能綠色供應的村級新型電力系統。

  班彥村不僅是全省首個整村并網型微電網系,更是青海首個碳中和達標“零碳鄉村”。

  為何是班彥?

  在2023年,經過北京綠色交易所認證,班彥村碳匯吸收量超越生產生活碳排放總量,真正實現了生產生活“零碳排放”。

  數據顯示,2024年班彥村全村使用綠電79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準煤97噸、給地球種下258噸的“減碳林”。這種“臺區自治”的微電網模式,不僅降低用電成本27%,更形成每年約16萬元的碳交易收入。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班彥模式仍面臨三大挑戰:綠色金融支持體系的完善、碳匯交易市場對接的通暢以及鄉村運營人才結構性的短缺等,為此,互助縣相關專業人士建議:應通過能源革命重塑鄉村價值基底,以產業生態圈構建城鄉要素對流通道,用制度創新激活農村沉睡資源。

  追尋班彥村的發展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從分布式光伏板到非遺工坊,從碳匯賬戶到數字治理平臺,班彥村的每個創新都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堅冰。

  變則通,通則久,傳統在不斷升級——當月光漫過智慧能源管控平臺的大屏,數字跳動著勾勒出鄉村振興的新圖景:八大傳統產業正裂變成農體文旅商五業融合的生態圈,紅色研學基地將推出六大主題課程……這個“零碳鄉村”,仿佛每個光伏板都在講述城鄉融合的故事,每寸土地都在譜寫共同富裕的樂章。

  牢記囑托,從脫貧攻堅的“班彥樣本”到鄉村振興的“綠色樣板”,這座高原村落正如其屋頂的光伏矩陣,持續釋放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鄉村能量。在這里,每一度綠電都在為幸福生活充電,每次產業升級都在續寫新時代的山鄉巨變。

  “七彩農業”——冷涼氣候孕育火熱農業圖景,解碼鄉村振興三重路徑

  轟鳴的機械、飛揚的塵土,以及整地、覆膜等井然有序的機械作業……4月10日,記者在互助縣威遠鎮的千畝高標準雜交油菜制種基地見到青海互豐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研部經理李長滿時,他正在指導技術人員備耕,覆膜機在平整土地上劃出銀色軌跡。

  李長滿告訴記者,互豐集團每年為全國春油菜區提供超過500萬畝(33.33萬公頃)的優質油菜雜交種,約占全國春油菜區雜交油菜的85%,青海甘藍型油菜的95%。

  這組數據背后,是互助縣穩居“全國最大雜交春油菜制種基地”的實力印證。

  地處青藏高原的互助油菜制種產業為何如此突出?答案藏在這三重密碼里: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優勢——高原冷涼氣候、晝夜溫差大、日照充足的環境,為油菜生長提供天然隔離屏障,確保種子純度高、籽粒飽滿;全域綠色無污染耕地則成為品質保障的核心基底;

  地利支撐——互助縣編制《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制種大縣(雜交油菜)建設規劃(2021-2025)》,打造以“種業生產現代化、種子產品品牌化、種子交易便捷化、信息對接無縫化”為特征的立足青海,服務全國,具有國內一流水平的優質雜交油菜制種基地;

  人和動能——龍頭企業以技術集成創新為抓手,聯合科研機構研發配套農機農藝技術,實現產量與品質雙提升。目前,互助油菜種子已出口至蒙古、哈薩克斯坦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成為國際種業市場的“高原名片”。

  除了油菜制種產業,互助縣在蔬菜種植領域也同樣領先。

  當年歷翻至5月,當江南菜畦漸次休耕,互助縣的冷涼蔬菜便迎來黃金季。

  深圳客商2019年在南門峽鎮簽下的首筆供港蔬菜訂單,如今已裂變為覆蓋30余個品種的萬畝種植版圖。冷鏈車隊跨越3000公里,48小時內便將菜薹、紅生菜等送上港澳市民餐桌。

  近幾年互助的冷涼蔬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這些來自青藏高原的蔬菜不僅保障了大灣區人民的“菜籃子”,也讓青海當地菜農掙滿了“錢袋子”。

  互助縣委書記王國棟表示:“互助縣今年還會有12個新品種進入香港市場,今后互助還將持續擴大‘供港澳’和‘北菜南運’輸出規模。”

  從金色油菜田到翡翠蔬菜棚,互助縣正將冷涼氣候的天然制約轉化為特色農業的競爭優勢。這座高原小鎮正以“冷資源”激活“熱經濟”,為西部縣域破解資源約束、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鮮活范本。

  家政服務——縣域的“勤勞經濟學”樣本,跨界融合書寫富民新篇

  4月11日上午,威遠鎮紅崖村的家政技能培訓現場熱鬧非凡,由互助家政學校負責培訓的“雨露計劃”家政服務培訓班正在舉辦。培訓班班主任費他義花深有感觸:“當了2年班主任,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特別勤快,踏實,能干。”

  早在20世紀80年代,部分“勇闖天下”的互助人走進西寧“站大腳”搞副業,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日積月累,這部分群體以“勤勞、淳樸、厚道、踏實、肯干”的口碑逐步贏得市場青睞。

  面對人口大縣的資源,如何讓勤勞的人實現就業?其實答案就在問題上。

  2022年,在北京創業的文海煒返回家鄉,作為返鄉創業人才,文海煒深知家政服務產業的建設是帶領當地群眾發展振興的重要途徑,于是他成立了互助互相家政集團有限公司。

  面對家政品牌打造之路,集團執行總裁方祖炳說:“我們要做的不僅是擦玻璃,我們要重塑服務標準。”

2
培訓人員學習。記者 李慶玲 攝

  產教融合的齒輪精準咬合著產業升級。

  互助職校將整棟教學樓改造為實訓中心,與家政集團共建“雙師型”教學團隊。在2024年,兩家攜手合作,共同發起了打造青海省現代家政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互助職校校長汪元壽說:“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深度合作催生雙贏局面,近年來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不僅提升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素養,還為企業提供了優秀的人才資源。”

  實踐印證著這場人力資本革命:如今,家政企業與互助縣19個鄉鎮(街道)簽訂了勞務用工協議,“阿柴家”護工品牌在省城各大醫院成為患者及家屬首選的“香餑餑”,互助家政護工團隊在省屬五家醫院開展“無陪護”試點合作業務,家政人員還前往北京等地就業……

  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家政服務正成為地方旅游“推介大使”。方祖炳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去年有位保潔員向雇主介紹家鄉美景,成功吸引對方來互助旅游4天,消費超5000元。

  “若1.6萬從業人員中3000人成功推介游客,按人均消費2000元計算,能帶來600萬旅游收入。”當保潔員成為旅游推廣大使,產業跨界融合的想象空間正在打開。

  “我們在對市場進行充分的考察后,決定計劃籌備家政產業園,研發生產高效的家政工具,并結合青海的冷涼氣候和綠電優勢,打造全國性的家政數據儲存基地和綠算中心。”方祖炳說。

  從河湟谷地到數字經濟,互助人樸素的勤勞品質,經過職業化淬煉和產業化升級,終將轉化為縣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

  記者手記:民生就業相映紅 溫暖圖景次第開

  春分后的陽光灑在互助縣樺林村的田野上,二十余名農婦俯身于田壟間,手指翻飛間,一粒粒“狗牙蒜瓣”蒜種被利落的埋入泥土。“農閑時打工,錢包鼓了,心也踏實了。”合作社老員工董鳳蘭的笑臉映著春光。在這片土地上,每年超20萬人次投身“供港澳”蔬菜種植,年增收逾2000萬元,綠意與富足在犁痕間共生。

  走進班彥村盤繡工坊,63歲的穆得新索阿奶輕推老花鏡,繡針在粗糲的指尖游走,一朵七色太陽花悄然綻放。“年輕時補衣裳的手藝,老了倒成了‘金鑰匙’。”如今,互助縣3000余戶繡娘以針線為生,5000多人季節性就業,人均年增收超3800元,古老紋樣織出現代致富圖景。

  從圍著灶臺轉的農婦到“家政導師”,李卓滿措的人生轉身折射出互助女性的時代蛻變。她身后的互助家政集團,已帶動1.6萬余人端穩“技能飯碗”,累計創造勞務收入5.6億元,一抹“家政橙”點亮無數家庭的新希望。

  在互助大地上,傳統產業正被賦予新生機——種養業嫁接現代產銷鏈,指尖技藝轉化為文化IP,家政服務升級為標準化品牌。行走其間,我們觸摸到產業轉型的強勁脈搏:當思維破冰、技術賦能,土地、技藝與汗水交織成的答案,正在高原書寫“高質量就業”的鮮活注腳。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 李慶玲 牛玉嬌 劉娟娟
編輯:李家奕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国产精品无码DVD在线观看| 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五月天| 中文字幕国产91|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国产|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拍无码|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中文高清| 伊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 亚洲国产中文v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无码日韩精品第一页|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亚洲自偷自偷偷色无码中文 |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人妻|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gogo少妇无码肉肉视频|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妻在线视频不卡乱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免费视频| 午夜无码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无码绿巨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伊人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熟妇女人妻丰满少妇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av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婷婷中文娱乐网开心|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 中文字幕在线最新在线不卡|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国产在线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网站| 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高潮水| AV无码一区二区大桥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