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山擁抱、水環繞、綠浸染、道暢通、居舒適……
7月,當滾滾的車輪走進共和這座古老而又充滿勃勃生機的城市,這場高原競技的體育盛宴用驚心動魄的比賽、激動人心的對決讓我們再次相聚。
從青海湖的浩渺煙波里出發,走進龍羊峽的險峻峽谷,自然奇觀與人文創新在此交匯。站在“泛共和盆地”的新起點,充分感受到共和綠色發展的脈動,有太多高質量發展的“機”與“勢”,有太多以系統思維整體考量泛共和盆地生態圈建設的“血”與“肉”,錨定“泛共和盆地”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目標,加快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和撤縣設市步伐,推進更高水平改革開放,放大區域中心城市“虹吸效應”,讓我們感受到一股強勁的力量和向上的趨勢。


看“藍海”——清潔能源大占比
水豐、光富、風好、地廣。
“碧水映丹霞,光伏接連天。大數據,綠電網,新能源……”耳畔響起的這首優美動聽的旋律,印證出海南州府所在地共和縣這片飽含綠意的土地,正是全省清潔能源發展中耀眼的存在。
截至目前,海南州清潔能源并網裝機3066萬千瓦,年發電量463億千瓦時,分別占青海全省的46%和45%,通過發展清潔能源一舉實現了由傳統農牧業向以清潔能源為代表的綠色新型產業的重大轉型,清潔能源已成為中國式現代化海南建設的主引擎。
推動水、風、光、儲能、地熱“五子登科”,在不斷擴大電源規模和電能質量的基礎上,利用海南州豐富的水能、干熱巖等資源,建設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儲能和地熱資源開發應用,力爭“十五五”末清潔能源裝機突破7000萬千瓦。
在最貧瘠的荒漠化土地上綻放的“驚艷之花”。當光伏與黃沙相遇,變身成為科技感十足的“藍海”時,數據是最有力的說明,據測算,光伏園區建成后,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植被覆蓋度達80%。
為合理利用園區內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養殖業,光伏企業與塔拉灘附近的村集體結對共建、共同打造光伏生態牧場,每年6月至10月入園進場免費采食,有效破解企業管理難題,又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羊糞又成為草的天然肥料,改善塔拉灘貧瘠的土地。
“光”之所向,“伏”射萬家。隨著“藍海”間,成群的藏系羊悠然地啃食青草,遠遠望去好似一粒粒珍珠撒在光伏板間。截至目前,共和縣塘格木、沙珠玉、恰卜恰、鐵蓋及興?h河卡鎮紅旗等5鄉14個村,與黃河水電、大唐、國能等10家光伏企業共建光伏生態牧場14個,養殖規模達1.3萬只,成功探索構建了“光伏產業+綠色養殖+生態保護”產業融合發展模式。
不僅如此,海南州以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在全省綠色算力布局中,將海南州列為全省打造“1+2+N”綠色算力體系其中一區,海南州立足州情實際將綠色算力產業作為全州“四大產業”之一,提出打造算電協同發展“零碳”產業集聚地的目標。
在黨員干部眼里,清潔能源的“藍海”是學習借鑒、拓寬視野的“寶地”;在游客眼里,清潔能源的“藍海”是一處難忘的風景勝地;在群眾眼中,清潔能源的“藍海”是促進旅游發展,帶動當地村民增收的“寶地”。


興業態——文旅融合大協同
作為唐蕃古道上的重鎮,共和縣恰卜恰鎮歷史悠久、文化瑰麗,是海南州政治、經濟、文化和物流中心。如何在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先行區中作出共和貢獻?共和縣集思廣益,做好“生態+文化+旅游+音樂”文章,推動共和縣文化旅游事業和經濟社會繁榮向好向快發展。
騎行在我國最大咸水湖——青海湖畔,雪山的冷峻、湖水的遠闊、濕地的水靈、草原的遼遠盡收眼底,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名單的青海湖裸鯉在這里出現“魚翔淺底”的壯觀景象。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從循著博物館去打卡,到“跟著演出去旅游”“跟著賽事去旅游”;從美食之旅、紅色之旅,到非遺游、研學游……人們越來越注重在出行的同時體驗歷史人文,品味特色文化。
從舉辦共和縣2025年迎新春暨藏歷年“鄉村振興杯”民族團結傳統射箭賽,吸引全縣鄉鎮村55支射箭隊、1000名隊員參賽,設置復合弓、反曲弓、牛角弓三個弓種,促進了民族團結和鄉村交流。
順利舉辦2025和美共和“拳力以赴”綜合格斗、長兵格斗挑戰賽,全國5家俱樂部45人參賽,提升了共和在體育賽事領域的知名度。
舉辦“中國夢·勞動美”慶“五一”干部職工運動會,共和縣全民健身系列活動“民族團結杯”第十七屆中小學生足球聯賽等,當文旅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始末,高質量發展文旅融合產業不斷升級,從過去單一的旅游方式向著全域、全季、全時游轉變,帶動文旅、體旅融合高質量,也讓青海湖的品牌更加響亮。
龍羊峽以依山傍水的地形特色、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發揮鄉野園林、地熱溫泉、丹霞土林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積極培育以田園觀光、休閑度假、鄉野民宿等為載體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成功打造“紅色+體育+生態”旅游綜合體。
文旅融合的故事還在共和不斷上新,傳統服飾展示、音樂嘉年華、文化旅游節、體育賽事等成為新的增長點,激發消費全新活力,沉浸式文旅的新產品、新場景、新業態不斷涌現,為文旅市場發展注入新動能。


引新風——縣域經濟大跨越
一個區域的發展,與文明程度及全民素質成正比,是發展軟實力的重要參照系。
生態良好,魅力獨具,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和關注,知名旅游景區繼續增加、紅色文化大放異彩、節慶活動更加豐富、全民健身蓬勃發展、文旅項目建設有序,可以說文體旅融合產業已成為共和縣推動旅游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如今,聚焦“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共和縣印發《共和縣備戰旅游旺季專項行動方案》,開展餐飲、住宿、交通、市場、購物、娛樂“六大環境”整治行動,持續推動旅游亂象整治成果鞏固,切實防止亂象反彈。
針對班禪敖包、東格爾觀魚臺等觀景點標識標牌不明顯問題,統一設計并投放觀景點導覽、停車場指引、安全提醒等標識標牌79個。認真落實青海湖旅游項目生態環境保護“三證”管理機制要求,結合當前生態旅游發展實際情況,采取先行先試方式,成功引入共和文旅產業投資公司入駐班禪敖包觀景點,不斷優化運營管控環境。
共和縣南山觀景臺觀光纜車、湖東種羊場海神亭親水平臺等16個項目已提交至省文化和旅游廳,努力爭取納入正在編制的《環湖12個觀景點提檔升級規劃》。同時,積極推進招商引資工作,圍繞龍羊峽沙漠旅游、環湖地區低空經濟資源開發分別與青海璽恒文化旅游產業有限公司和共和湖航航空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簽訂招商引資協議。
大湖之畔,共和再次以美麗的市容市貌、完善的配套設施、貼心的服務保障歡迎比賽選手及各方賓朋,再次以自信的姿態、堅定的綠色發展理念擁抱環青賽,正開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旅游體育融合發展新模式。
當發展的強音在時間中沉淀,青海湖的浪花拍打歲月的堤岸,龍羊峽谷的風雕刻著時代的年輪。共和縣的文旅融合,不僅是基礎設施與產業數據的躍升,更是高原文化基因的創造性轉化,大湖之畔正收獲“詩與遠方”的美好生活,高原文化也由此煥發歷久彌新的生命力。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