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初秋的嘉洛草原,牧草豐美,牛羊肥壯。
8月20日,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江源玉樹·生態治多”第二屆長江源生態文化旅游系列活動現場,治多縣國營牧場暨鹿場(以下簡稱“治多縣牧場”)的展示帳篷內,民族手工藝品、特色畜產品琳瑯滿目,吸引不少游客駐足觀看。
帳篷內,才措端坐在支撐柱旁,手中的牦牛毛在指尖翻飛。經緯交織間,帶有藏族特色的花紋漸漸在挎包上顯現。“我50多歲了,在牧場上班3年了,現在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冬季還能分到一頭牛!”才措一邊忙活,一邊笑著對記者說。以前她在索加鄉放牧,編織手藝只是用來做些家用物品,從沒想過這門手藝能賺錢。
才措的轉變,正是治多縣牧場改制后賦能牧民的一個縮影。
2020年11月,仁青才仁從治多縣農牧綜合行政執法大隊調任治多縣牧場黨委書記、場長。此時,牧場的牲畜全部出欄,如何讓牧場重新煥發生機是新場長面臨的難題。
“不能讓老牧場垮掉,要讓跟著牧場干的人有奔頭!”仁青才仁上任時,對自己、對職工、對牧民許下了諾言。
為摸清牧場家底,仁青才仁把“陪伴牧戶轉場放牧”當成了必修課。在他的推動下,治多縣牧場啟動一系列改革:重新測量劃定用地范圍,在黑土灘區域種草改良,讓退化的草場得以恢復綠意;建設信號塔,實現基地全面通電,配置高清太陽能監控設備,讓傳統牧場搭上智慧管理的快車;拓展養殖范圍,從單一的牛羊養殖,逐步建成行業內頗具影響力的麝香養殖基地;新建生態示范養殖基地,讓牧場的產業版圖越來越大,發展底氣越來越足。
3年時間,治多縣牧場實現扭虧為盈,先后獲得玉樹州“誠信示范企業”、治多縣“文明企業”等榮譽稱號。
老牧場的新生,離不開仁青才仁敢闖敢干的魄力,更離不開他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堅定踐行。上任后,仁青才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決職工的“心頭憂”——38名老牧工的晚年生活保障問題。當時單位資金緊張,他便四處奔走、多方協調,為老牧工們爭取到了每月5.2萬元的生活保障經費,讓這些為牧場奉獻了一輩子的老人安享晚年。
仁青才仁深知,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根本。他主動對接本地職業技術學校、人社部門,大力引進技術型青年人才,通過系統招聘、定向培養,讓牧場員工從47人增至68人。
同時,仁青才仁還把幫扶的觸角延伸到了更多困難群體:專門招錄當地低收入家庭成員和殘疾人員12名,為他們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成立鹿角工藝品加工廠、民族手工藝品加工坊,讓草原的特色資源變成高附加值的致富產品;組建專業志愿服務隊伍,深入周邊鄉村開展動物疾病防治、養殖技術咨詢等服務30余場次,幫牧民解決生產難題;推動建成治多縣野生動植物救護站(可可西里生態救護站),為長江源頭的野生動物保護與草場生態修復提供支撐。
治多縣牧場的榮譽墻上,懸掛著有關單位和群眾自發贈送的120多面錦旗,這是牧民群眾對仁青才仁的感激之情,也見證著一名黨員用實干與擔當,在嘉洛草原上書寫的鄉村振興答卷。
(來源:西海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