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辭別“千湖之縣”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黃河水攜著星宿海的星光,一路蜿蜒東南流,化作百轉千回的綠色飄帶,在達日縣的遼闊草原上舒展身姿,畫出無數條曲線,滋養著兩岸的草原與生靈。
9月13日,記者沿著黃河順流而下,到達果洛州達日縣德昂鄉康隆村。黃河兩岸,一簇簇橘紅色的野生沙棘果嬌艷欲滴,正在等待采摘者的到來。
這些分布在黃河兩岸高山草甸,曾經無人問津的野果,如今已成為康隆村探索產業振興的一條新路子。
每年九月,黃河岸邊的沙棘林迎來豐收的季節。低矮的灌木叢上掛滿飽滿的果實,在高原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醒目。
“我們從小就知道這些果子能吃,老一輩人將沙棘果熬成果醬后拌糌粑。”康隆村牧民當多說,“從來沒想過這些沙棘果還能變成錢。”
守著黃河水,牧民群眾增收的渠道局限在傳統畜牧業,難道只能放牛擠奶吃草原?這是縈繞在時任康隆村黨支部書記尖桑心里久而未決的事。
轉變始于2021年,德昂鄉黨委政府工作人員意外發現黃河沿岸的野生沙棘屬西藏沙棘,不僅品質出眾,而且維生素C含量是常見水果的數十倍,黃酮類化合物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也遠超其他果類平均水平。
這要歸功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高海拔、強紫外線、晝夜大溫差,以及黃河河谷的濕潤氣候,共同造就了沙棘極佳的品質。
“這真是老天爺賞飯吃啊!”尖桑感嘆道,“黃河水不僅滋養了我們的草場,還悄悄為我們準備了這么好的果子。”
康隆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才讓東智拿起一罐沙棘果醬。紅褐色的果醬在玻璃容器中閃爍著琥珀般的光澤,散發出特有的酸甜香氣。“最大的挑戰是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基礎上,讓產品更適合現代口味。”才讓東智表示,“我們試驗了數十種配方,最終找到了平衡點。”
目前,康隆村已研發出沙棘原漿、沙棘果醬兩款試產品,全部采用黃河沿岸采集的野生果實,通過人工篩選、低溫清洗和物理壓榨等傳統工藝加工而成,最大限度保留了營養成分。“我們堅持手工采摘和古法工藝,雖然產量有限,但品質絕對上乘。”才讓東智說道,“你看這顏色,完全是果實本身的色澤,沒有添加任何色素。”

盡管產品尚未正式上市銷售,但已在對口幫扶的上海市和達日縣縣域內小范圍推廣。
記者跟隨才讓東智的腳步來到新建的標準化生產車間,車間內明亮整潔,生產機械已經安裝完成。“我們計劃申請生產許可和有機認證,同時研發沙棘粉、沙棘果干等更多衍生品。”才讓東智透露。
夕陽西下,黃河岸邊,一顆顆沙棘果閃爍著橘紅色的光芒,與黃河交相輝映。對康隆村的牧民來說,沙棘采摘不僅帶來了額外收入,更讓他們看到了家鄉發展的新希望。
“以前只知道放牧,現在多了份收入,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唐毛笑著說,“黃河邊的沙棘果子,說不定真能成為我們致富的一條路。”
康隆村的探索為青南牧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相比傳統畜牧業,沙棘產業不僅生態環保,還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鄉村振興就是要立足本地資源,找對路子。”德昂鄉黨委書記劉生炳表示,“康隆村的沙棘產業雖然剛剛起步,但已經展現出很好的發展潛力。這條依托黃河兩岸自然資源的發展之路,值得我們期待。”
黃河東流,岸邊的沙棘果年復一年地成熟。如今,這顆小小的果實正承載著康隆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黃河源頭譜寫著一曲產業振興的新樂章。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