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通聯世界,黃河源頭筑起“新坐標”
——探訪5G信號網絡覆蓋后的黃河正源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羋 嶠 張 鵬
發布時間:2023-10-30 07:46:00
編輯:包拓業
檢修人員檢查攝像設備。
當地牧民享受到了5G信號帶來的便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視點

   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有一條河流被所有華夏兒女銘記于心,那就是黃河。千百年間隨著黃河自青藏高原浩浩湯湯奔流入海,見證了中華民族在黃河流域斬荊棘、辟蒿萊,胼手胝足創造美好家園;記錄了炎黃子孫高擎智慧的火炬,世世代代不屈不撓創造黃河文明……

  翻閱歷史不難發現,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體系中,黃河始終是一條主線,是中華民族的魂。尋根問祖,不論歷史如何變遷,人們都在不間斷找尋、探訪黃河的源頭。

  此時此刻,站在海拔48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約古宗列曲——黃河正源,在5G網絡支撐下,打開信號滿格的手機,輕點屏幕,一個標注“黃河源頭——約古宗列”的精準定位發往了全球各地。以強大祖國為后盾,以青海通信產業綜合技術實力為支撐,千百年華夏兒女的尋根夢,在這一刻借助數字化變得輕松便捷。

  今天,“中華水塔”、三江之源的“數字版圖”上,有了通訊定位“新坐標”;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綠色圖譜”上,有了生態數治“新坐標”;世代守護黃河源頭、身處高原的牧民“生活手冊”上,有了通聯外界“新坐標”。黃河源頭海拔高、居山洼、路難行,但現在并不“遙遠”……

  通聯世界,站在源頭

    為黃河文明與生態保護發聲

  進入21世紀,一個地區能實現手機實時5G信號滿格,不僅代表著開放與溝通,更代表著現代文明的腳步已丈量至此,這里不再與世隔絕,而是實現了與世界的相連。

  玉樹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約古宗列曲位于三江源最核心保護區,這里山大溝深,平均海拔達5000米,從曲麻萊縣城出發在8個小時的行車路中,道路若有若無顛簸難行,隨處可見成群的野生動物,不是熟識道路的向導帶路,很難找到黃河源頭。

  尋訪黃河源頭,絕對可以用“跋山涉水”四個字來形容。駛過千山,站在約古宗列曲,看著眼前寫有“黃河源”三個大字的石碑,拿起手機,將“黃河文明之源”的文字和定位傳送出去之時,濃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黃河文明借助5G網絡實現了與世界對話,中華兒女不論漂泊多遠,只要打開網絡就能看到黃河之源,而家就在這里……”同行的媒體團隊現場做起了直播。

  這里是黃河文明的源頭,這里是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華水塔”;這里是藏羚羊、雪豹、兔猻等珍稀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樂土,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這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世界海拔最高、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

  同時,這里還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保護價值。

  “今年8月,黃河正源筑起5G基站,實現周邊5公里的5G網絡覆蓋。也就是當月,我們通過基站傳輸回來的畫面,看到了200多只巖羊在源頭活動,得到了珍貴的監測數據。”9月23日,玉樹州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曲達朋措手指輕點鼠標,借助“江源之窗”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實時觀察著黃河正源的現場畫面。

  “江源之窗”平臺是玉樹州針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性、生態地位的重要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打造的對三江源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及野生動物等可進行“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實時高清的視頻觀測、監測網絡體系,是我省生態數治邁出的重要一步。

  玉樹州生態環境局桑珠告訴記者:“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原因,黃河源頭、長江源頭等地的生態監測監控體系一直空缺。這對我們自然保護區監管和物種多樣性全面監測造成了阻礙,好在今年8月,中國移動和中興通訊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了黃河源頭和長江南源5G網絡建設,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監測拓展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截至目前,通過玉樹州人民政府與中國移動的共同努力,“江源之窗”平臺觀測點位已增加到40個,三江源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不斷完善,監測收集到了大量視頻數據,同時掌握的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檢測數據越發豐富。

  就此,青海生態領域專家表示,三江源頭5G基站的架設,不僅填補了源頭地區生態監測的空白,減輕了高海拔地區生態管護人員監管的工作量,提高了生態數治效率,最重要的是黃河源頭的生態畫面實現了與全世界的實時共享,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果經得起全世界的遠程檢驗,青海有能力、有信心守護好“中華水塔”!

黃河源頭移動5G信號塔。
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本版圖片均由 張鵬 羋嶠 攝

  國之大者,青海繪就

    “中華水塔”“數治”新畫卷

  9月25日上午,家住玉樹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的生態管護員尼瑪吾色,接到玉樹州生態環境局的電話,希望盡快前往黃河源頭確認鏡頭中的白色物品是否是垃圾,盡快處理,不要污染水源。

  尼瑪吾色立馬動身,騎著摩托車前往水源地,經過現場電話連線確認,白色物品是野生動物的毛發并非垃圾……

  自從黃河源頭架起了5G基站,安置了觀測攝像頭,像這樣的緊急電話,尼瑪吾色一個星期總會接到幾通。有時是救助受傷的野生動物,有時是去撿拾垃圾,還有時是傳達生態管護精神。

  “以前這里與世隔絕,出現任何問題只能騎著摩托車到有通訊信號的地方再匯報,一來二去耽誤時間,現在好了,5G信號覆蓋,管護工作能及時上傳下達。”尼瑪吾色說。

  通訊領域專家公開表明,用好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精準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也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式。

  現代化技術的介入強化了數字與環境監管業務的融合,有效彌補了人力巡護實地調查反應慢、成本高、覆蓋面窄的短板,最終提高源頭生態管護效率。但青海生態“數治”的腳步并不止于此,離黃河源頭幾百公里外的玉樹州生態環境局“江源之窗”平臺正是將源頭40個生態站點匯聚于此的核心“數字大腦”。

  桑珠介紹:“將各個生態站點接入‘江源之窗’,實現了我們對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數量、活動區域進行數量統計和跟蹤觀測,初步掌握了藏羚羊、雪豹、黑頸鶴、歐亞水獺等居住環境狀況、生態習性變化等情況,為三江源地區物種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現場觀測分析新手段。”

  正是有了數字化,以前單靠人力難以收集的生態環境、野生動物一手資料,現在已經可以實時收集并上云入庫,但是在海量數據面前,一個平臺的算力和分析才是對“數治”的真正考驗。

  青海移動計劃建設部總經理范增震介紹:“今年,由青海移動、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和華為聯合申報的《千兆光網+移動云+X守護“中華水塔”三江源,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從全國1618個案例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二屆‘光華杯’千兆光網應用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該案例中我們提出了‘五新’千兆光網+移動云+X的創新理念,從精準的數據感知層、超寬超快的網絡接入和傳輸層以及智能存儲計算和應用層三個維度,助力青海打造三江源生態信息監測系統。這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智能敏捷、綠色零碳、算網協同、安全可靠四個方面的創新。”

  另外,青海省通信管理局還要求青海移動等通信公司加速西寧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及千兆光網的建設工作,這一舉措使得三江源生態監測點位運行時延整體降低20%-40%,可靠性高達99.999%。

  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移動千兆光網帶寬提升后,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監控中心一臺電腦、一張大屏,就可以實時掌握三江源區域生態治理的信息。

  不僅如此,目前青海已通過移動云的AI分析能力,提出生態保護的方案策略,對生態事件起到預警作用。另外,針對青海實際的各種數治化運用也在加緊實驗上馬。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也提出,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多年來,青海按照國家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加快政策落地,已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從人工處置到智能監測,從被動“應答”到主動預警。

  信息紅利,開啟源頭百姓

    “數字化”現代新生活

  還未入冬,平均海拔5000米的約古宗列曲黃河源頭附近的草原上已經飄起了雪,一頂帳篷孤零零地坐落在這里。

  “自從移動公司架設了基站,我們終于可以在這里上網、看視頻了。”生態管護員尕瑪銀巴圍著爐火拿著手機享受著閑暇時刻。

  與內地不同,這里只有短暫的春季和漫長的冬季。再過不久這里將迎來大半年的大雪封山期。但是,有了5G基站,人在源頭坐,同樣能夠實時“在線”。

  “5G網絡覆蓋后,我們采挖的蟲草、自產的牦牛肉、乳制品直接通過電商平臺和網絡直播銷往外地,大大提升了玉樹當地特產的知名度,我們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與在外地的親友聯系。”說起網絡覆蓋帶來的改變,曲麻萊縣麻多鄉牧民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5G網絡的覆蓋,不僅改變了源頭地區與世隔絕的近況,還拉近了當地百姓與世界的距離。

  中國移動玉樹分公司員工祁海順說:“今年5月,我們認領了長江源頭和黃河源頭網絡覆蓋任務,在網絡覆蓋同時還在兩個源頭各建起一座12米高的觀測塔并配備云臺攝像機,沿途道路積雪,高寒缺氧,其中一部分山路車輛無法通行,建站物資靠牦牛馱甚至人扛的方式搬運,這里時常遭遇暴風雪。雖然當時建設不易,但是現在看著源頭百姓的新生活,一切都覺得值得。”

  近年來,玉樹州從三江源頭入手逐步提升牧區信息化發展水平,解決了村莊4G/5G網絡信號覆蓋問題。并通過推進網絡幫扶,縮小了“數字鴻溝”,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如今的玉樹,5G網絡不僅僅打造了一張生態環保的新名片,更幫助三江源國家公園腹地的百姓從扶貧變為了扶智。

  祁海順說:“去年玉樹移動聯合四川廣元移動建設了玉樹州第一家本地學校與異地辦學學校同步課堂項目,利用信息化技術協助解決玉樹地區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使貧困山區的孩子能及時通過信息化平臺接受優質教學資源。”

  數字改變生活,數字賦能青海。在數字化的征程上,青海還將繼續發力……

  手記: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

  進入21世紀,中國數字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前沿的數字技術成為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的“基底”。

  同時,數字賦能成為各行各業爭相發力的關鍵點。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數字技術在本領域的運用不僅實現了精準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也推動了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方法。

  國家公園占青海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85%,生態保護重任在肩,刻不容緩。各保護區面積較大,且多為無人和高海拔地區,完全依靠人力不僅管護效率低,也是對管護工作人員身心的考驗。通過數字賦能,能規避青海環境保護的弊端,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效用。為此,青海多渠道發力將現代數字技術與生態治理有效結合,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系統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水平,是目前的最優選擇。

  暢通生態環境數據傳輸通道。青海生態保護工作牽扯部門較多,為此應實現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關聯主體的數據資源、政務服務、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平臺資源共享,形成基于數字資源、數字方法、數字媒介、數字技術的系統、高效、智能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暢通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生態環境數據傳輸通道,實現信息采集流轉、集成分析、反饋處置的共建共治共享和互聯互通,切實增強生態環境數據智能傳輸、智能分析、靈敏反饋、智能預測預警、智能決策和智能處置能力。

  加強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建設。就全國而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均以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預警為重點,形成“天空地海”一體化、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測感知體系,青海亦如此。全省應推動數字“新基建”與生態環境治理融合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衛星遙感監測網建設,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

  推進污染防治的智能化轉型。數字化產業的關鍵在于數據庫的高效運行,為此建設各類污染源數字化檔案庫,實現污染源管理“一源一檔”,圍繞“大數字”支撐“大保護”重點謀劃和完善大氣、水、固廢、土壤、環境應急、環境信訪、環境執法等綜合數字化管理體系,對青海環境污染防治至關重要。

  數智之路任重而道遠,青海還將繼續加碼,繪就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的數智新畫卷。

推薦閱讀
陳剛吳曉軍會見中信集團董事長朱鶴新一行
西藏黨政代表團來青考察 陳剛王君正講話
青海民和:教育系統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取得實效
紀錄片《青!と伺c自然的大地歡歌》在央視首播
關于“最美公務員”推薦對象差額人選的公示
2023年“青海好人”第四季度候選人公示
西寧市城北區1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破百萬
海南州興?h以清潔能源為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24H熱點
青海:政策"組合拳"接續發力 推動經濟恢復向好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深情越山海 建功新黃南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黃河源頭筑起"新坐標"
中國綠發青海分公司以示范工程建設加速競逐儲能賽道
【學習貫徹省委全會精神】以實干堅守心中熱愛
青海:將更多的民族醫藥納入醫保
我省印發方案實施農村青年電商發展“五大行動”
青海湖整體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辦實事 解民憂】海北推動主題教育與民生互融共進
馬鈴薯微型薯“霧培法”生產技術獲得成功
熱點圖片
玉樹治多:國營牧場面貌新
玉樹治多:國營牧場...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服務業釋放主動力 彰顯信心與潛力——青海前三季度經濟亮點觀察④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鄉村振興在青海】寫好土地“大文章” 強村富民結碩果——“鄉村行 看振興”系列報道(30)
【鄉村振興在青海】...
深秋的北川河濕地公園“水天一色”
深秋的北川河濕地公...
海鷗翱翔可魯克湖
海鷗翱翔可魯克湖
音樂劇《遇上你是我的緣》南京上演
音樂劇《遇上你是我...
“睦鄰”成長記
“睦鄰”成長記
實現“雙增”,豐收在望!農牧業穩住經濟基本盤——青海前三季度經濟亮點觀察(1)
實現“雙增”,豐收...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通聯世界,黃河源頭筑起“新坐標”
——探訪5G信號網絡覆蓋后的黃河正源

青海日報
2023-10-30 07:4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通聯世界,黃河源頭筑起“新坐標”
——探訪5G信號網絡覆蓋后的黃河正源

青海日報
2023-10-30 07:4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通聯世界,黃河源頭筑起“新坐標”
——探訪5G信號網絡覆蓋后的黃河正源

  • 2023-10-30 07:46:00
  • 來源:青海日報
檢修人員檢查攝像設備。
當地牧民享受到了5G信號帶來的便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視點

   在歷史的浩瀚長河中,有一條河流被所有華夏兒女銘記于心,那就是黃河。千百年間隨著黃河自青藏高原浩浩湯湯奔流入海,見證了中華民族在黃河流域斬荊棘、辟蒿萊,胼手胝足創造美好家園;記錄了炎黃子孫高擎智慧的火炬,世世代代不屈不撓創造黃河文明……

  翻閱歷史不難發現,在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體系中,黃河始終是一條主線,是中華民族的魂。尋根問祖,不論歷史如何變遷,人們都在不間斷找尋、探訪黃河的源頭。

  此時此刻,站在海拔4800米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約古宗列曲——黃河正源,在5G網絡支撐下,打開信號滿格的手機,輕點屏幕,一個標注“黃河源頭——約古宗列”的精準定位發往了全球各地。以強大祖國為后盾,以青海通信產業綜合技術實力為支撐,千百年華夏兒女的尋根夢,在這一刻借助數字化變得輕松便捷。

  今天,“中華水塔”、三江之源的“數字版圖”上,有了通訊定位“新坐標”;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綠色圖譜”上,有了生態數治“新坐標”;世代守護黃河源頭、身處高原的牧民“生活手冊”上,有了通聯外界“新坐標”。黃河源頭海拔高、居山洼、路難行,但現在并不“遙遠”……

  通聯世界,站在源頭

    為黃河文明與生態保護發聲

  進入21世紀,一個地區能實現手機實時5G信號滿格,不僅代表著開放與溝通,更代表著現代文明的腳步已丈量至此,這里不再與世隔絕,而是實現了與世界的相連。

  玉樹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約古宗列曲位于三江源最核心保護區,這里山大溝深,平均海拔達5000米,從曲麻萊縣城出發在8個小時的行車路中,道路若有若無顛簸難行,隨處可見成群的野生動物,不是熟識道路的向導帶路,很難找到黃河源頭。

  尋訪黃河源頭,絕對可以用“跋山涉水”四個字來形容。駛過千山,站在約古宗列曲,看著眼前寫有“黃河源”三個大字的石碑,拿起手機,將“黃河文明之源”的文字和定位傳送出去之時,濃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黃河文明借助5G網絡實現了與世界對話,中華兒女不論漂泊多遠,只要打開網絡就能看到黃河之源,而家就在這里……”同行的媒體團隊現場做起了直播。

  這里是黃河文明的源頭,這里是孕育大江大河最集中的地區之一,被譽為“中華水塔”;這里是藏羚羊、雪豹、兔猻等珍稀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樂土,素有“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之稱;這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世界海拔最高、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

  同時,這里還是全球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區域之一,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自然景觀、生物多樣性具有全國乃至全球意義的保護價值。

  “今年8月,黃河正源筑起5G基站,實現周邊5公里的5G網絡覆蓋。也就是當月,我們通過基站傳輸回來的畫面,看到了200多只巖羊在源頭活動,得到了珍貴的監測數據。”9月23日,玉樹州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曲達朋措手指輕點鼠標,借助“江源之窗”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實時觀察著黃河正源的現場畫面。

  “江源之窗”平臺是玉樹州針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特殊性、生態地位的重要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打造的對三江源典型區域生態類型、自然景觀及野生動物等可進行“遠距離、大范圍、全方位”實時高清的視頻觀測、監測網絡體系,是我省生態數治邁出的重要一步。

  玉樹州生態環境局桑珠告訴記者:“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環境等原因,黃河源頭、長江源頭等地的生態監測監控體系一直空缺。這對我們自然保護區監管和物種多樣性全面監測造成了阻礙,好在今年8月,中國移動和中興通訊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了黃河源頭和長江南源5G網絡建設,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監測拓展應用提供了有力支撐。”

  截至目前,通過玉樹州人民政府與中國移動的共同努力,“江源之窗”平臺觀測點位已增加到40個,三江源生態環境監測網絡體系不斷完善,監測收集到了大量視頻數據,同時掌握的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檢測數據越發豐富。

  就此,青海生態領域專家表示,三江源頭5G基站的架設,不僅填補了源頭地區生態監測的空白,減輕了高海拔地區生態管護人員監管的工作量,提高了生態數治效率,最重要的是黃河源頭的生態畫面實現了與全世界的實時共享,三江源生態保護成果經得起全世界的遠程檢驗,青海有能力、有信心守護好“中華水塔”!

黃河源頭移動5G信號塔。
黃河源頭約古宗列。本版圖片均由 張鵬 羋嶠 攝

  國之大者,青海繪就

    “中華水塔”“數治”新畫卷

  9月25日上午,家住玉樹州曲麻萊縣麻多鄉的生態管護員尼瑪吾色,接到玉樹州生態環境局的電話,希望盡快前往黃河源頭確認鏡頭中的白色物品是否是垃圾,盡快處理,不要污染水源。

  尼瑪吾色立馬動身,騎著摩托車前往水源地,經過現場電話連線確認,白色物品是野生動物的毛發并非垃圾……

  自從黃河源頭架起了5G基站,安置了觀測攝像頭,像這樣的緊急電話,尼瑪吾色一個星期總會接到幾通。有時是救助受傷的野生動物,有時是去撿拾垃圾,還有時是傳達生態管護精神。

  “以前這里與世隔絕,出現任何問題只能騎著摩托車到有通訊信號的地方再匯報,一來二去耽誤時間,現在好了,5G信號覆蓋,管護工作能及時上傳下達。”尼瑪吾色說。

  通訊領域專家公開表明,用好數字技術,不僅能夠精準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也能夠推動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的方式。

  現代化技術的介入強化了數字與環境監管業務的融合,有效彌補了人力巡護實地調查反應慢、成本高、覆蓋面窄的短板,最終提高源頭生態管護效率。但青海生態“數治”的腳步并不止于此,離黃河源頭幾百公里外的玉樹州生態環境局“江源之窗”平臺正是將源頭40個生態站點匯聚于此的核心“數字大腦”。

  桑珠介紹:“將各個生態站點接入‘江源之窗’,實現了我們對重點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數量、活動區域進行數量統計和跟蹤觀測,初步掌握了藏羚羊、雪豹、黑頸鶴、歐亞水獺等居住環境狀況、生態習性變化等情況,為三江源地區物種調查、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現場觀測分析新手段。”

  正是有了數字化,以前單靠人力難以收集的生態環境、野生動物一手資料,現在已經可以實時收集并上云入庫,但是在海量數據面前,一個平臺的算力和分析才是對“數治”的真正考驗。

  青海移動計劃建設部總經理范增震介紹:“今年,由青海移動、青海省生態環境廳和華為聯合申報的《千兆光網+移動云+X守護“中華水塔”三江源,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從全國1618個案例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二屆‘光華杯’千兆光網應用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該案例中我們提出了‘五新’千兆光網+移動云+X的創新理念,從精準的數據感知層、超寬超快的網絡接入和傳輸層以及智能存儲計算和應用層三個維度,助力青海打造三江源生態信息監測系統。這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智能敏捷、綠色零碳、算網協同、安全可靠四個方面的創新。”

  另外,青海省通信管理局還要求青海移動等通信公司加速西寧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及千兆光網的建設工作,這一舉措使得三江源生態監測點位運行時延整體降低20%-40%,可靠性高達99.999%。

  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移動千兆光網帶寬提升后,監測中心的工作人員通過監控中心一臺電腦、一張大屏,就可以實時掌握三江源區域生態治理的信息。

  不僅如此,目前青海已通過移動云的AI分析能力,提出生態保護的方案策略,對生態事件起到預警作用。另外,針對青海實際的各種數治化運用也在加緊實驗上馬。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也提出,構建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體系。多年來,青海按照國家頂層設計,因地制宜加快政策落地,已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從人工處置到智能監測,從被動“應答”到主動預警。

  信息紅利,開啟源頭百姓

    “數字化”現代新生活

  還未入冬,平均海拔5000米的約古宗列曲黃河源頭附近的草原上已經飄起了雪,一頂帳篷孤零零地坐落在這里。

  “自從移動公司架設了基站,我們終于可以在這里上網、看視頻了。”生態管護員尕瑪銀巴圍著爐火拿著手機享受著閑暇時刻。

  與內地不同,這里只有短暫的春季和漫長的冬季。再過不久這里將迎來大半年的大雪封山期。但是,有了5G基站,人在源頭坐,同樣能夠實時“在線”。

  “5G網絡覆蓋后,我們采挖的蟲草、自產的牦牛肉、乳制品直接通過電商平臺和網絡直播銷往外地,大大提升了玉樹當地特產的知名度,我們也可以通過網絡隨時隨地與在外地的親友聯系。”說起網絡覆蓋帶來的改變,曲麻萊縣麻多鄉牧民打開了話匣子。

  一個5G網絡的覆蓋,不僅改變了源頭地區與世隔絕的近況,還拉近了當地百姓與世界的距離。

  中國移動玉樹分公司員工祁海順說:“今年5月,我們認領了長江源頭和黃河源頭網絡覆蓋任務,在網絡覆蓋同時還在兩個源頭各建起一座12米高的觀測塔并配備云臺攝像機,沿途道路積雪,高寒缺氧,其中一部分山路車輛無法通行,建站物資靠牦牛馱甚至人扛的方式搬運,這里時常遭遇暴風雪。雖然當時建設不易,但是現在看著源頭百姓的新生活,一切都覺得值得。”

  近年來,玉樹州從三江源頭入手逐步提升牧區信息化發展水平,解決了村莊4G/5G網絡信號覆蓋問題。并通過推進網絡幫扶,縮小了“數字鴻溝”,持續推動鄉村振興。

  如今的玉樹,5G網絡不僅僅打造了一張生態環保的新名片,更幫助三江源國家公園腹地的百姓從扶貧變為了扶智。

  祁海順說:“去年玉樹移動聯合四川廣元移動建設了玉樹州第一家本地學校與異地辦學學校同步課堂項目,利用信息化技術協助解決玉樹地區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使貧困山區的孩子能及時通過信息化平臺接受優質教學資源。”

  數字改變生活,數字賦能青海。在數字化的征程上,青海還將繼續發力……

  手記: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環境保護

  進入21世紀,中國數字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前沿的數字技術成為各行各業高速發展的“基底”。

  同時,數字賦能成為各行各業爭相發力的關鍵點。對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來說,數字技術在本領域的運用不僅實現了精準識別、及時追蹤新發生的生態環境問題,為科學保護、系統治理提供支撐,也推動了數字經濟與綠色經濟協同發展,為提升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新方法。

  國家公園占青海全省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85%,生態保護重任在肩,刻不容緩。各保護區面積較大,且多為無人和高海拔地區,完全依靠人力不僅管護效率低,也是對管護工作人員身心的考驗。通過數字賦能,能規避青海環境保護的弊端,最大限度發揮科技效用。為此,青海多渠道發力將現代數字技術與生態治理有效結合,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系統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水平,是目前的最優選擇。

  暢通生態環境數據傳輸通道。青海生態保護工作牽扯部門較多,為此應實現生態環境部門與其他關聯主體的數據資源、政務服務、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平臺資源共享,形成基于數字資源、數字方法、數字媒介、數字技術的系統、高效、智能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暢通跨地區、跨部門、跨層級的生態環境數據傳輸通道,實現信息采集流轉、集成分析、反饋處置的共建共治共享和互聯互通,切實增強生態環境數據智能傳輸、智能分析、靈敏反饋、智能預測預警、智能決策和智能處置能力。

  加強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建設。就全國而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均以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預警為重點,形成“天空地海”一體化、智能化的生態環境監測感知體系,青海亦如此。全省應推動數字“新基建”與生態環境治理融合發展,利用數字技術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網、衛星遙感監測網建設,確保監測數據“真、準、全”。

  推進污染防治的智能化轉型。數字化產業的關鍵在于數據庫的高效運行,為此建設各類污染源數字化檔案庫,實現污染源管理“一源一檔”,圍繞“大數字”支撐“大保護”重點謀劃和完善大氣、水、固廢、土壤、環境應急、環境信訪、環境執法等綜合數字化管理體系,對青海環境污染防治至關重要。

  數智之路任重而道遠,青海還將繼續加碼,繪就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的數智新畫卷。

作者 羋 嶠 張 鵬
編輯:包拓業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亚洲av午夜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 亚洲最大激情中文字幕| 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23页 |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 中文字字幕在线一本通| 综合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 |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字不卡|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色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网|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中文字幕无码人妻AAA片| 欧美日韩毛片熟妇有码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桃色 |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精品人妻中文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 中文无码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自拍中文精品无码|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亚洲ⅴ国产v天堂a无码二区| 最近中文国语字幕在线播放视频 |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麻豆天美| 色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