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生態觀察】綠水青山提“顏值” 生態產業增“價值”
——平安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牛玉嬌
發布時間:2023-12-18 15:26:17
編輯:謝青玉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022年1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海東市平安區榜上有名,成為全市第一個、青海省第三個既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又是“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地區。

  一條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良好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富硒資源優勢、人文旅游資源稟賦的“兩山”轉化路徑,在發展中延展開來。

  這條路給平安區帶來了什么?記者走進平安區一探究竟。

景色宜人的石碑花海景區

  荒山披綠裝,荒地變福地

  平安區北鄰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接樂都區,西連西寧城,南靠化隆回族自治縣。這片身在“山”中的小城區,卻從未束住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

  在平安區西南側,有一片綿延數十公里被稱為大紅嶺的紅色山嶺,“大風起沙塵,下雨流泥水”,荒蕪貧瘠是彼時人們對大紅嶺的印象。

  2018年,一位名叫羅彬的創業者帶著青宏杏這個新品種來到大紅嶺,“地處大江大河源頭的青海,發展生態產業一定大有可為。”憑著這份信念,羅彬開始在這片荒山尋找“生態和經濟共同發展”的出路。他帶著鄉親們平整土地、施用農家肥,試種的33.3公頃杏林補栽了12次才全部成活,灌溉、授粉、開花期霜凍等一茬又一茬的困難也逐一被克服。

  2019年,平安區政府與羅彬的公司簽訂了《平安大紅嶺生態田園綜合開發項目》的投資協議,正式開始打造“杏福嶺”。逐步形成了含經濟林種植區、田園科普體驗區、綜合服務區、花海生態景觀區、動物飼養體驗區、戶外運動區的多產融合綜合度假區。

  如今,大紅嶺已種植“青宏杏”良種253.33公頃、景觀林66.67公頃,共計28萬余株,區域綠化面積達到60%以上。因春天可賞花、秋季能摘果,成了平安區著名的生態旅游度假區。

  每年,這里舉辦的平安區鄉村旅游季暨“杏福嶺”賞杏花活動都吸引無數游客前來,紅嶺村村民馬秀芳連續兩年夏天在景區做生意,她說:“我的釀皮生意很紅火,而且現在遍山都是樹,村里搞養殖的人也多了,以前我們從來沒想過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羅彬介紹說,目前景區還在不斷完善,當地農戶可以邊務工邊學習育種或中藏藥種植技術,“項目實施后每年解決100余人務工,累計發放人員工資600多萬元。”

  如今,大紅嶺走出了一條荒山綠、生態美、產業興的生態產業化發展之路,不僅成為平安區踐行“兩山”理念的典范,還為實現鄉村振興錦上添花。

富硒牦牛產業園標準化牛棚
夏日的石碑花海

  利用好資源,富硒變富民

  大紅嶺的西南方是平安區洪水泉回族鄉,這里“山大溝深”“山路一百多彎”,群眾多靠養殖業謀生計,但是分散養殖的方式不僅破壞自然和人居環境,也令產業后繼無力。

  乘著“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東風,平安區利用洪水泉鄉2906.6公頃獲得認證的富硒地塊優勢,在綠色發展之路上越走越穩。

  2023年11月末,黃鼠灣村的富硒牦牛產業園標準化牛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已交付的45個標準化養殖棚內滿是體格健壯的牦牛。

  產業園占地面積181.72公頃,共修建70棟標準化牛棚,配套建設了飼料加工區、有機肥加工區、高效農業綜合利用基地等,現存欄牦牛2554頭。通過集中管理、分戶經營,產業園為入駐企業和養殖戶提供飼料、疫病防治、糞污處理、銷售等提供一體化服務。

  洪水泉村村民馬生玉是入駐園區14家養殖戶中的一戶,“在園區集中養牛的成本比以前露天散養低,而且圈舍的條件好,飼料也有技術人員精心調配,牛吃了體質好肉質就好,今年我已經出欄了160頭牦牛。”

  入駐產業園的農戶還成為了“種草養畜、草畜聯動”的受益者。

  2023年,產業園的運營企業——青海華豐高原富硒農產品開發公司,通過“草畜聯動”機制流轉周邊村的土地種植了186.6公頃富硒飼草,收獲青貯草2750噸,為入駐企業和養殖戶提供飼料。

  同時,與平安鎮、巴藏溝鄉等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簽訂了近33.3公頃約2000噸的青貯玉米收購合同,全年共帶動周邊2030人次務工,村民工資性收入達30余萬元,聯農帶農成效顯現。

  洪水泉鄉政府工作人員李樹清說:“富硒牦牛產業園激活了我鄉養殖、種植兩大產業,有效推動綠色有機農牧業發展,為平安區富硒產品提檔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綜觀全區,自2010年平安區首次發現60000公頃富硒土地資源,當前已打造以馬鈴薯、禽蛋、牛羊肉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五大富硒產業鏈,富硒特色作物播種面積達4966.6公頃,培育富硒企業24家。

  2022年富硒特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2.73億元,增加200多個就業崗位,人均年工資收入2.84萬元,“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富硒產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富硒牦牛
山花爛漫的“杏福嶺”。圖片均為牛玉嬌 攝

  生態顏值高,旅游價值漲

  在探索發展“兩山”創新實踐基地的道路上,平安區持續優化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在保障生態高“顏值”的基礎上,深耕旅游業新“價值”。

  全區扎實推進南北山綠化、湟水規模化林場、三北防護林工程等,共種植933.3公頃155.5萬株綠植,推動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6.01%,實施93個高原美麗鄉村項目,生態旅游業日趨完善,在實現“兩山”轉化的過程里,讓生態“綠”與產業“興”相得益彰。

  古城回族鄉石碑村的“石碑面片”(也稱石壁面片)遠近聞名。掌握這一家鄉傳統手藝的馬海龍在平安區政府的扶持下,規劃修建了集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石碑瑞豐花海生態旅游景區,不僅憑美食引人來,也用鄉村生態旅游留客。

  蓮花山和青沙山環繞下的石碑瑞豐花海景區內,一排排青磚灰墻的農家小院整潔有序,玻璃滑道流水潺潺,夏日里的燦爛花海和田園風光是游客體驗山野樂趣的“網紅打卡點”。

  從賺一碗面片錢到賺一筆觀光錢,“景區的建成不僅提升了石碑村的人氣,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也讓他們更加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珍視家鄉的綠水青山。”平安區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蘇倩男說。

  截至2023年11月,景區共承接游客12萬人次,向石碑村集體支付約10萬元,帶動10余家農家樂、120人務工,支付村民工資120萬元。

  鄉愁民俗、鄉野游樂等更多項目不斷豐富生態旅游的形式,成為當地“兩山”理念轉化的生動注腳。

  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契機,平安區深度挖掘區位、生態、資源、人文優勢,對各個景區進行提檔升級。

  充滿“煙火氣”的平安古驛,山清水秀的峽群森林公園,清冽甘甜的冰嶺山藥水泉,冬日里火鍋與滑雪兼得的蓮花山……初步構成全區鄉村旅游基本框架。平安驛康硒中橋、大紅嶺田園生態綜合體旅游道路、白沈溝采摘基地道路等7條旅游專線將6個鄉鎮、2個街道串聯起來,形成了全域旅游生態走廊。

  生態旅游為平安區帶來的商貿物流、商品消費、游客流量,達到了歷史之最。

  平安區從改善生態環境、惠及全區12萬人的現實需要出發,守住了綠水青山的底色,也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探索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優良環境與人民福祉“雙贏”之路,并通過不斷深化“兩山”理念的實踐而行穩致遠。

推薦閱讀
陳剛:堅決徹底抓好問題整改
全省極端天氣防范應對工作視頻調度會召開
青海格爾木:商會“黨建+”促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青海:拓寬婦女就業創業新渠道
青海省委網信辦公布網絡亂象整治的典型案例
第三屆“昆侖英才·青海學者”擬入選人員的公示
西寧疾控發布氣溫驟降健康提示
青海海東:大手筆“激活”數字產業集群
24H熱點
雪夜,巴顏喀拉山山頂的一場救援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全省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捷...
【生態觀察】綠水青山提“顏值” 生態產業增“價值...
消費復蘇,點燃西寧城市活力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民聲熱線】生態畫卷美 環保映人心
踏雪巡線保萬家燈火
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頻頻“亮相”都蘭
青海海北:引進無土飼草培植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不懼寒潮 溫暖守護——全省各地全力做好極端天氣防...
中藥火療 防病治病
熱點圖片
雪夜,巴顏喀拉山山頂的一場救援
雪夜,巴顏喀拉山山...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全省重大交通項目建設捷報頻傳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生態觀察】綠水青山提“顏值” 生態產業增“價值”——平安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生態觀察】綠水青...
消費復蘇,點燃西寧城市活力
消費復蘇,點燃西寧...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民聲熱線】生態畫卷美 環保映人心
【中央生態環保督察·...
踏雪巡線保萬家燈火
踏雪巡線保萬家燈火
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頻頻“亮相”都蘭
多種珍稀野生動物頻...
青海海北:引進無土飼草培植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青海海北:引進無土...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生態觀察】綠水青山提“顏值” 生態產業增“價值”
——平安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青海日報
2023-12-18 15: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生態觀察】綠水青山提“顏值” 生態產業增“價值”
——平安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青海日報
2023-12-18 03:26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生態觀察】綠水青山提“顏值” 生態產業增“價值”
——平安區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

  • 2023-12-18 03:26:17
  • 來源:青海日報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2022年1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第六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海東市平安區榜上有名,成為全市第一個、青海省第三個既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又是“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的地區。

  一條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良好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富硒資源優勢、人文旅游資源稟賦的“兩山”轉化路徑,在發展中延展開來。

  這條路給平安區帶來了什么?記者走進平安區一探究竟。

景色宜人的石碑花海景區

  荒山披綠裝,荒地變福地

  平安區北鄰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接樂都區,西連西寧城,南靠化隆回族自治縣。這片身在“山”中的小城區,卻從未束住生態文明建設的腳步。

  在平安區西南側,有一片綿延數十公里被稱為大紅嶺的紅色山嶺,“大風起沙塵,下雨流泥水”,荒蕪貧瘠是彼時人們對大紅嶺的印象。

  2018年,一位名叫羅彬的創業者帶著青宏杏這個新品種來到大紅嶺,“地處大江大河源頭的青海,發展生態產業一定大有可為。”憑著這份信念,羅彬開始在這片荒山尋找“生態和經濟共同發展”的出路。他帶著鄉親們平整土地、施用農家肥,試種的33.3公頃杏林補栽了12次才全部成活,灌溉、授粉、開花期霜凍等一茬又一茬的困難也逐一被克服。

  2019年,平安區政府與羅彬的公司簽訂了《平安大紅嶺生態田園綜合開發項目》的投資協議,正式開始打造“杏福嶺”。逐步形成了含經濟林種植區、田園科普體驗區、綜合服務區、花海生態景觀區、動物飼養體驗區、戶外運動區的多產融合綜合度假區。

  如今,大紅嶺已種植“青宏杏”良種253.33公頃、景觀林66.67公頃,共計28萬余株,區域綠化面積達到60%以上。因春天可賞花、秋季能摘果,成了平安區著名的生態旅游度假區。

  每年,這里舉辦的平安區鄉村旅游季暨“杏福嶺”賞杏花活動都吸引無數游客前來,紅嶺村村民馬秀芳連續兩年夏天在景區做生意,她說:“我的釀皮生意很紅火,而且現在遍山都是樹,村里搞養殖的人也多了,以前我們從來沒想過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羅彬介紹說,目前景區還在不斷完善,當地農戶可以邊務工邊學習育種或中藏藥種植技術,“項目實施后每年解決100余人務工,累計發放人員工資600多萬元。”

  如今,大紅嶺走出了一條荒山綠、生態美、產業興的生態產業化發展之路,不僅成為平安區踐行“兩山”理念的典范,還為實現鄉村振興錦上添花。

富硒牦牛產業園標準化牛棚
夏日的石碑花海

  利用好資源,富硒變富民

  大紅嶺的西南方是平安區洪水泉回族鄉,這里“山大溝深”“山路一百多彎”,群眾多靠養殖業謀生計,但是分散養殖的方式不僅破壞自然和人居環境,也令產業后繼無力。

  乘著“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東風,平安區利用洪水泉鄉2906.6公頃獲得認證的富硒地塊優勢,在綠色發展之路上越走越穩。

  2023年11月末,黃鼠灣村的富硒牦牛產業園標準化牛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已交付的45個標準化養殖棚內滿是體格健壯的牦牛。

  產業園占地面積181.72公頃,共修建70棟標準化牛棚,配套建設了飼料加工區、有機肥加工區、高效農業綜合利用基地等,現存欄牦牛2554頭。通過集中管理、分戶經營,產業園為入駐企業和養殖戶提供飼料、疫病防治、糞污處理、銷售等提供一體化服務。

  洪水泉村村民馬生玉是入駐園區14家養殖戶中的一戶,“在園區集中養牛的成本比以前露天散養低,而且圈舍的條件好,飼料也有技術人員精心調配,牛吃了體質好肉質就好,今年我已經出欄了160頭牦牛。”

  入駐產業園的農戶還成為了“種草養畜、草畜聯動”的受益者。

  2023年,產業園的運營企業——青海華豐高原富硒農產品開發公司,通過“草畜聯動”機制流轉周邊村的土地種植了186.6公頃富硒飼草,收獲青貯草2750噸,為入駐企業和養殖戶提供飼料。

  同時,與平安鎮、巴藏溝鄉等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簽訂了近33.3公頃約2000噸的青貯玉米收購合同,全年共帶動周邊2030人次務工,村民工資性收入達30余萬元,聯農帶農成效顯現。

  洪水泉鄉政府工作人員李樹清說:“富硒牦牛產業園激活了我鄉養殖、種植兩大產業,有效推動綠色有機農牧業發展,為平安區富硒產品提檔升級注入強勁動能。”

  綜觀全區,自2010年平安區首次發現60000公頃富硒土地資源,當前已打造以馬鈴薯、禽蛋、牛羊肉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五大富硒產業鏈,富硒特色作物播種面積達4966.6公頃,培育富硒企業24家。

  2022年富硒特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達2.73億元,增加200多個就業崗位,人均年工資收入2.84萬元,“高原硒都·健康平安”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富硒產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富民產業。

富硒牦牛
山花爛漫的“杏福嶺”。圖片均為牛玉嬌 攝

  生態顏值高,旅游價值漲

  在探索發展“兩山”創新實踐基地的道路上,平安區持續優化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在保障生態高“顏值”的基礎上,深耕旅游業新“價值”。

  全區扎實推進南北山綠化、湟水規模化林場、三北防護林工程等,共種植933.3公頃155.5萬株綠植,推動城區綠化覆蓋率達36.01%,實施93個高原美麗鄉村項目,生態旅游業日趨完善,在實現“兩山”轉化的過程里,讓生態“綠”與產業“興”相得益彰。

  古城回族鄉石碑村的“石碑面片”(也稱石壁面片)遠近聞名。掌握這一家鄉傳統手藝的馬海龍在平安區政府的扶持下,規劃修建了集觀光、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石碑瑞豐花海生態旅游景區,不僅憑美食引人來,也用鄉村生態旅游留客。

  蓮花山和青沙山環繞下的石碑瑞豐花海景區內,一排排青磚灰墻的農家小院整潔有序,玻璃滑道流水潺潺,夏日里的燦爛花海和田園風光是游客體驗山野樂趣的“網紅打卡點”。

  從賺一碗面片錢到賺一筆觀光錢,“景區的建成不僅提升了石碑村的人氣,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也讓他們更加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珍視家鄉的綠水青山。”平安區文體旅游廣電局局長蘇倩男說。

  截至2023年11月,景區共承接游客12萬人次,向石碑村集體支付約10萬元,帶動10余家農家樂、120人務工,支付村民工資120萬元。

  鄉愁民俗、鄉野游樂等更多項目不斷豐富生態旅游的形式,成為當地“兩山”理念轉化的生動注腳。

  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契機,平安區深度挖掘區位、生態、資源、人文優勢,對各個景區進行提檔升級。

  充滿“煙火氣”的平安古驛,山清水秀的峽群森林公園,清冽甘甜的冰嶺山藥水泉,冬日里火鍋與滑雪兼得的蓮花山……初步構成全區鄉村旅游基本框架。平安驛康硒中橋、大紅嶺田園生態綜合體旅游道路、白沈溝采摘基地道路等7條旅游專線將6個鄉鎮、2個街道串聯起來,形成了全域旅游生態走廊。

  生態旅游為平安區帶來的商貿物流、商品消費、游客流量,達到了歷史之最。

  平安區從改善生態環境、惠及全區12萬人的現實需要出發,守住了綠水青山的底色,也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探索了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優良環境與人民福祉“雙贏”之路,并通過不斷深化“兩山”理念的實踐而行穩致遠。

作者 牛玉嬌
編輯:謝青玉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中文字幕丰满乱子无码视频| 97无码免费人妻超|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天堂网www中文在线|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天码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中文字幕在线免费| 69天堂人成无码麻豆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久草中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去区首|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AV中文字无码亚| 麻豆aⅴ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下载| 亚洲激情中文字幕|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无码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在线看中文福利影院|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亚洲欧洲无码久久| 在线中文字幕播放| 午夜不卡无码中文字幕影院|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3D日动漫 | yy111111少妇影院里无码| 最近的2019免费中文字幕 | 潮喷失禁大喷水aⅴ无码|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网站|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av中文一二三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观看| 一级片无码中文字幕乱伦|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