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從西寧市人社局獲悉,全市人社系統以建立健全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為契機,將調解工作向基層延伸,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全市已建立基層調解組織278個,共有專兼職調解員共計786人,初步實現對大中型企業和重點區域的調解組織網絡化覆蓋。
全市各級勞動仲裁機構始終秉承“法為上、理為先、和為貴”的理念,在勞動人事爭議案件處理過程中增加調解次數、轉變調解方式,力促當事人雙方在平等協商、互諒互讓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實現案結事了。大通縣勞動仲裁委在處理勞動爭議中始終本著調解員就是“和事佬”的態度,根據不同矛盾糾紛,采取“面對面”調解、“背靠背”講理方式,以“一杯茶、一個笑臉、一個案例”形式向雙方當事人講理、講法、講政策,促使雙方握手言和,達到有效解決爭議的目的。
實施青年仲裁員志愿者服務行動,變“坐堂辦案”到“送法上門”,將勞動保障法律法規送進轄區用工企業,深入排查解決企業存在的矛盾糾紛和風險隱患。湟中區以“線上+調解”工作模式,開展遠程調解工作,實現仲裁調解網上“一站式”服務。城中區和城西區以“流動仲裁庭”進園區、進企業提升仲裁服務質量和效率,把仲裁庭搬到現場,讓群眾少跑路,把服務送上門。
依托各級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有效強化了勞動爭議仲裁與司法、法院、檢察院、公安、信訪、法律援助等部門的溝通聯系。城西區勞動仲裁委與城西區人民法院建立了訴前調解機制,組織公安、法院、檢察院、司法等部門,召開勞動糾紛研判分析會議,對勞動糾紛線索跟進、證據收集、調查詢問、送達文書等方面開展研究探討,通過人民法院訴前調解勞動爭議案件63件,形成調解與裁審銜接有機統一。
積極探索建立勞動仲裁、勞動監察一站式服務模式,發揮農民工工資爭議速裁庭作用,將勞動爭議仲裁與勞動保障監察有機銜接,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爭議全程優先處理,簡化辦案程序,縮短仲裁時間,高效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全市8個農民工工資爭議速裁庭的建立,有效實現了農民工欠薪案件“快立、快審、快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