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德吉村是青海較為年輕的一個村,只有7歲。過去這里是荒灘,現在德吉村被游客稱為青海的‘小三亞’,吸引了不少來自全國的游客……”前不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高級編輯王陽的一條推介視頻火爆全網,網友互動不斷:尖扎在哪里,它到底有多美,這里的民宿真的是在清清黃河邊上嗎?4月19日,西海全媒體記者再訪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打卡”黃河岸邊的精致民宿,揭開小民宿撬動“大流量”的秘密。

“打卡”青海“小三亞”德吉村
從西寧驅車前往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一路高速,窗外景色宜人。枝頭上淡粉的花兒嬌羞地綻放,黃河水平靜且翠綠,這是尖扎春天的美……
不到兩小時,德吉村到了,這里距離尖扎縣城8公里。2016年,尖扎縣委縣政府將7個鄉鎮30個村的淺腦山地區農牧戶251戶946人集中安置,2017年11月實現入住新村。為何叫德吉村?駐村干部旦正措說,這是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起名為德吉,意味吉祥順利。
德吉村位于黃河岸邊,自搬遷入住以來,依托依山傍水的獨特優勢,培育了以鄉村旅游為龍頭,特色農業、文化、光伏等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深度融合的“多業共生、多輪驅動”的扶貧特色產業,先后實施了旅游碼頭、露天沙灘、百畝花海及農事體驗園等旅游配套服務設施。村民在家門口發展旅游業,走上了致富路。
有了政府的助力和當地群眾的努力,德吉村小有名氣。2018年,德吉村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2021年,被中共中央、國務院評為“脫貧攻堅先進集體”。2021年11月,德吉村入選文化和旅游部100個“體驗脫貧成就·助力鄉村振興”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
“歡迎你來達巴農家院”
達巴今年45歲,2017年10月,他和家人搬遷到了德吉村。“2018年,有不少人沿著村道開辦了農家院,發展鄉村旅游業。我也開了小賣部,辦了農家樂,F在年收入人均達2萬元左右。”達巴說。
4月20日至21日,趕上周末,來農家院就餐的超過200人,營業額5000元左右。接下來,達巴計劃繼續提升服務質量,為廣大游客帶來更好的旅游服務體驗。目前,德吉村共有38家農家院,五一假期將至,各個農家院都在為迎接四方游客做準備。
達巴非常忙,他一邊打掃農家院的衛生,一邊學習網絡直播的技能,他打算再過一陣就要自己開直播,宣傳他的農家院了。
“歡迎大家來達巴農家院,我們這里的土燒饃很好吃、酸奶很純,在我們這里能看到清澈碧綠的黃河水……”達巴練習著推介詞,他相信今年一定是值得期待的一年。
尖扎縣文旅部門也早已規劃好旅游大線路,誠邀全國各地的游客來尖扎做客。目前,尖扎已有鄉村民宿文化游、黃河廊道游尖扎旅游大環線、南部旅游環線等6條經典旅游環線,全力打造了昂拉鄉德吉村、坎布拉鎮直崗拉卡村、康楊鎮城上村、德乾百美村宿、能科帳篷家、黃河親水營地等30個鄉村旅游景點,策劃了尖扎至貴德鄉村旅游精品游、黃河廊道精品兩日游、紅色尋根之旅等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和尖扎縣旅游大環線、南部旅游環線和4條小環線等6條旅游環線,加大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的推介力度,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圍爐烹茶又煮酒,天幕銀河來同框”
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尖扎縣來玉村的黃河民宿第一村?在尖扎工作5年的黃河民宿第一村總經理蔣琴玲總結:“圍爐烹茶又煮酒,天幕銀河來同框。”
“到了旅游旺季,我們有5棟小別院,都要提前一個星期預約,最有特色的三進院,要提前20天預約。我們主打黃河岸邊賞景,江南風、藏式風小院入住,當地美食滿足食客味蕾,水果采摘、自助燒烤都是年輕人的最愛。”蔣琴玲說,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民宿已經迎來了入住小高峰,4月4日當天的營業額突破1萬元。
“這是一個很出片的地方。”“這里給予的安靜,是前所未有的,真想在這里住上幾個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蔣琴玲分享著網絡上諸多的好評,她說,來這里的不僅有省內周邊市縣的游客,還有浙江、江蘇、北京等地的游客。
尖扎縣尖扎灘鄉來玉村也是一個整體搬遷村,整村99戶村民集體搬遷至此。黃河民宿第一村的打造也是為了解決當地群眾的收入問題。“為幫助當地群眾,公司出資50萬元攜鄉村振興等部門,援助來玉村10戶村民,每戶援助5萬元打造藏式農家院,旺季到來時,吸納周邊村勞動力30人至40人,帶動旅游業的同時實現群眾就業增收。”蔣琴玲說。
數據統計,去年以來,尖扎縣借助各方力量,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對文化旅游資源密集宣傳,推出各類圖文視頻,點擊量累計達2000萬次,評論量累計超900萬條。尖扎縣對來玉民宿、云邊漫步帳篷家、百美村宿以VR合景展示圖的方式,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前來體驗特色鄉村民宿,“靈秀尖扎”知名度不斷提升。
航拍鏡頭中,一棟棟民宿整齊排列,置身其中,猶如畫中游。民宿牽著民生,在尖扎,像達巴一樣的民宿經營者還有很多,他們是“家鄉推介官”,更是依山傍水生態致富的親歷者,他們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護著這方凈土,用勤勞和智慧講述著生態保護下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