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聚焦青海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
“移居”變“宜居” 家園煥新顏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程宦寧
發布時間:2025-02-17 08:32:36
編輯:易 娜

  開欄的話

  青海,這片承載著守護“中華水塔”之重任的高天厚土,正以昂揚姿態譜寫新時代和諧篇章。心懷“國之大者”,青海各族兒女牢記“三個最大”省情定位,以生態文明潤澤發展底色,用民族團結澆灌幸福之花,讓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青海日報開設《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專欄,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循著高原發展的脈動,用筆墨記錄青海各族兒女團結奮進的足跡,“打造高地、建設‘四地’”征程中的創新突破,用鏡頭定格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壯美畫卷。敬請關注。

QQ20250217-060018

社區幼兒園。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2月15日,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南郊的黃河源昆侖社區,幸福的氛圍處處洋溢——干凈整潔的道路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居民樓,廣場上,男女老少或在公共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或坐在長凳上有說有笑……

  從2004年5月以來,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共有1318戶5376人相繼通過生態移民、游牧民定居和易地扶貧搬遷、黃河源頭易地搬遷等項目,走出了世代游牧的江河源頭,移居到格爾木市城南郊區,建立了玉樹州唯一的跨地區生態移民社區。

  如今,21個年頭過去了,曾經的牧民變成了現在的居民,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63歲的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退休教師尕才仁是最早一批搬遷到格爾木黃河源昆侖社區的居民。走進尕才仁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家具家電配套齊全,處處體現著生活的溫馨與舒適。

  “搬遷以前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冬冷夏熱,沒有網沒有電,喝的水都是河水。”尕才仁回憶道,他雖然是一名教師,但是家里還有牛羊,寒暑假的時候,尕才仁也會陪著家里人去山里放牧,放牧的條件就更加艱苦了,住的是帳篷,吃的是方便面或者干肉。

  談及搬遷后的變化,尕才仁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搬過來以后,我們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懷,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暖氣、天然氣、自來水啥都有了,方便又舒服。”

  起初搬遷的時候,尕才仁一家人也有很多顧慮,尕才仁說:“我和老伴在牧區生活了大半輩子,雖然條件艱苦點,但我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突然從牧區搬到城市,改變的不僅是生活方式,還有思想觀念。”

  雖然有顧慮,但尕才仁一家人還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第一時間帶頭從牧區搬進社區。

QQ20250217-060035

社區義診。記者 程宦寧 攝

  尕才仁說:“我們雖然住進了社區,但是街坊鄰居都是藏族同胞,大家還是說藏語,溝通起來非常方便,吃完飯,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聊天散步,比之前在牧區舒適了不少。馬桶不會用、水龍頭壞了、電費不會交……這些生活上的困難只要一個電話,社區工作人員就會上門服務。”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尕才仁一家早已適應了新的生活。

  黃河源昆侖社區黨支部書記南加多杰說:“社區建立以來,我們不僅配套了道路綠化、農貿市場、購物超市等現代化基礎設施,更在就醫、就學、就業等民生工程上下功夫,讓搬遷群眾真正把社區當成自己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家’。”

  近年來,為了讓群眾有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在曲麻萊和格爾木兩地共同努力下,申請到省級資金2040萬元,用于社區道路、水廁、垃圾中轉站、人行道、室外排水、太陽能路燈以及監控等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社區內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牧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QQ20250217-060028

家門口就業。

  易地搬遷不僅要宜居更要宜業,讓牧民群眾的口袋“鼓起來”。

  “以前我們一家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放牧,父母年齡大了,搬到城市,語言不通,更沒什么技能。”22歲的白措和父母搬遷到格爾木后最擔心的就是家庭收入問題。

  2024年春季,一直在外打工的白措參加了黃河源昆侖社區組織的技能培訓,同年6月白措就來到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園當上了一名服務員。

  南加多杰介紹到:“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園項目是格爾木和曲麻萊兩地政府針對社區居民就業難的問題,共同投資建設的項目。2024年項目由第三方運營,每年可固定收入一百萬元租金,并且為社區提供37個就業崗位。”

  白措說:“以前在外面打工,工資不高,還照顧不上家人,F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一個月工資4500元,日子過得比以前已經好太多了,特別是看著父母身體健康,我感覺踏實而滿足。”

  近年來,格爾木市和曲麻萊縣兩地就業部門積極搭建勞動轉移就業服務平臺,舉辦專場招聘會4次,提供就業崗位204個,組織226名社區群眾開展舞蹈、挖掘機、烹飪、保安等技能培訓。

  此外,通過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爭取及招商引資,格爾木和曲麻萊兩地政府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實施昆侖民族文化村集貿市場、民族手工藝加工坊、黃河源昆侖社區蔬菜大棚項目,引導移民群眾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移民產業。

  從牧區到城市,從陳舊簡陋到溫馨舒適,易地搬遷,是向著美好生活的奔赴,是牧民改變生活的轉折點。“移居”變“宜居”,讓牧民在新的家園里,穩穩扎根,享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推薦閱讀
吳曉軍參加指導民和縣委常委班子民主生活會
羅東川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調研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公開考錄公務員 人民警察 司法輔助人員公告
關于2024年度青海省優秀專家擬入選人員的公示
青海西寧:新型顯示產業園一期項目進展順利
青海海東:東西部勞務協作專場招聘 穩崗增收
24H熱點
【生態觀察】大美青海 生靈家園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移居”變“...
【一宣三促·萬名干部下鄉】春日下鄉行,尖巴昂村啟...
逐夢冰雪 綻放亞冬
【鄉村振興在青海】禾角日村的金色“堡壘”
【文化中國行】社火“出圈”背后的文化密碼
【文化中國行】青海民俗文化活動為何火爆全網
【一宣三促·萬名干部下鄉】走村入戶話家常 惠農政...
【一宣三促·萬名干部下鄉】新年開工忙 宣講暖“鄉”間
擘畫青海服務消費新藍圖——《青海省促進服務消費...
熱點圖片
【一宣三促·萬名干部下鄉】春日下鄉行,尖巴昂村啟新程
【一宣三促·萬名干部...
【文化中國行】用歲月釀出青海味道
【文化中國行】用歲...
春運背后的平安“哨兵”
春運背后的平安“哨兵”
守護春運旅途“好聲音”
守護春運旅途“好聲音”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復工熱潮起 麥香滿車間
【堅定信心 實干爭先...
青海祁連:蛇年元宵節專場文藝演出舉行
青海祁連:蛇年元宵...
【文化中國行】青海聯合多省區舉辦“蛇年元宵大直播” 呈現民俗風情盛宴
【文化中國行】青海...
逐夢冰雪 綻放亞冬
逐夢冰雪 綻放亞冬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
“移居”變“宜居” 家園煥新顏

青海日報
2025-02-17 08:3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
“移居”變“宜居” 家園煥新顏

青海日報
2025-02-17 08:3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
“移居”變“宜居” 家園煥新顏

  • 2025-02-17 08:32:36
  • 來源:青海日報

  開欄的話

  青海,這片承載著守護“中華水塔”之重任的高天厚土,正以昂揚姿態譜寫新時代和諧篇章。心懷“國之大者”,青海各族兒女牢記“三個最大”省情定位,以生態文明潤澤發展底色,用民族團結澆灌幸福之花,讓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全國兩會召開前夕,青海日報開設《感黨恩 聽黨話 跟黨走·和諧青海行》專欄,組織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循著高原發展的脈動,用筆墨記錄青海各族兒女團結奮進的足跡,“打造高地、建設‘四地’”征程中的創新突破,用鏡頭定格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的壯美畫卷。敬請關注。

QQ20250217-060018

社區幼兒園。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2月15日,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南郊的黃河源昆侖社區,幸福的氛圍處處洋溢——干凈整潔的道路兩旁是錯落有致的居民樓,廣場上,男女老少或在公共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或坐在長凳上有說有笑……

  從2004年5月以來,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共有1318戶5376人相繼通過生態移民、游牧民定居和易地扶貧搬遷、黃河源頭易地搬遷等項目,走出了世代游牧的江河源頭,移居到格爾木市城南郊區,建立了玉樹州唯一的跨地區生態移民社區。

  如今,21個年頭過去了,曾經的牧民變成了現在的居民,他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今年63歲的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退休教師尕才仁是最早一批搬遷到格爾木黃河源昆侖社區的居民。走進尕才仁80多平方米的房子,干凈整潔,窗明幾凈,家具家電配套齊全,處處體現著生活的溫馨與舒適。

  “搬遷以前我們住的都是土坯房,冬冷夏熱,沒有網沒有電,喝的水都是河水。”尕才仁回憶道,他雖然是一名教師,但是家里還有牛羊,寒暑假的時候,尕才仁也會陪著家里人去山里放牧,放牧的條件就更加艱苦了,住的是帳篷,吃的是方便面或者干肉。

  談及搬遷后的變化,尕才仁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搬過來以后,我們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懷,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暖氣、天然氣、自來水啥都有了,方便又舒服。”

  起初搬遷的時候,尕才仁一家人也有很多顧慮,尕才仁說:“我和老伴在牧區生活了大半輩子,雖然條件艱苦點,但我們已經習慣了,現在突然從牧區搬到城市,改變的不僅是生活方式,還有思想觀念。”

  雖然有顧慮,但尕才仁一家人還是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第一時間帶頭從牧區搬進社區。

QQ20250217-060035

社區義診。記者 程宦寧 攝

  尕才仁說:“我們雖然住進了社區,但是街坊鄰居都是藏族同胞,大家還是說藏語,溝通起來非常方便,吃完飯,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聊天散步,比之前在牧區舒適了不少。馬桶不會用、水龍頭壞了、電費不會交……這些生活上的困難只要一個電話,社區工作人員就會上門服務。”

  如今,二十年過去了,尕才仁一家早已適應了新的生活。

  黃河源昆侖社區黨支部書記南加多杰說:“社區建立以來,我們不僅配套了道路綠化、農貿市場、購物超市等現代化基礎設施,更在就醫、就學、就業等民生工程上下功夫,讓搬遷群眾真正把社區當成自己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家’。”

  近年來,為了讓群眾有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在曲麻萊和格爾木兩地共同努力下,申請到省級資金2040萬元,用于社區道路、水廁、垃圾中轉站、人行道、室外排水、太陽能路燈以及監控等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社區內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牧民群眾的幸福指數顯著提升。

QQ20250217-060028

家門口就業。

  易地搬遷不僅要宜居更要宜業,讓牧民群眾的口袋“鼓起來”。

  “以前我們一家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放牧,父母年齡大了,搬到城市,語言不通,更沒什么技能。”22歲的白措和父母搬遷到格爾木后最擔心的就是家庭收入問題。

  2024年春季,一直在外打工的白措參加了黃河源昆侖社區組織的技能培訓,同年6月白措就來到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園當上了一名服務員。

  南加多杰介紹到:“黃河源昆侖社區生態園項目是格爾木和曲麻萊兩地政府針對社區居民就業難的問題,共同投資建設的項目。2024年項目由第三方運營,每年可固定收入一百萬元租金,并且為社區提供37個就業崗位。”

  白措說:“以前在外面打工,工資不高,還照顧不上家人,F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上班,一個月工資4500元,日子過得比以前已經好太多了,特別是看著父母身體健康,我感覺踏實而滿足。”

  近年來,格爾木市和曲麻萊縣兩地就業部門積極搭建勞動轉移就業服務平臺,舉辦專場招聘會4次,提供就業崗位204個,組織226名社區群眾開展舞蹈、挖掘機、烹飪、保安等技能培訓。

  此外,通過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爭取及招商引資,格爾木和曲麻萊兩地政府先后投資4000余萬元實施昆侖民族文化村集貿市場、民族手工藝加工坊、黃河源昆侖社區蔬菜大棚項目,引導移民群眾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移民產業。

  從牧區到城市,從陳舊簡陋到溫馨舒適,易地搬遷,是向著美好生活的奔赴,是牧民改變生活的轉折點。“移居”變“宜居”,讓牧民在新的家園里,穩穩扎根,享受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作者 程宦寧
編輯:易 娜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久久久这里有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激情亚洲精品无码?V| 精品日韩亚洲AV无码| 亚洲ä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网站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精品区|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日韩精品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色爱无码AV综合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网站 | 免费无遮挡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2019高清免费|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最好看2019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 最近2019中文字幕| 无码激情做a爰片毛片AV片 |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 午夜无码国产理论在线|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午夜福利中文字幕 | 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无码 | 亚洲av无码成h人动漫无遮挡|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红桃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AV | 人妻中文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一区|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 | 无码中文字幕av免费放dvd|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