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在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一碗平平無奇的“熬飯”,正于無聲處發力,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影響力。它絕非普通的食物那般簡單,而是宛如一把熠熠生輝的“金鑰匙”,穩穩開啟了鄉風文明的大門,為百姓卸下沉重的經濟負擔,有力推動當地喪葬習俗朝著全新方向變革。
近年來,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以“推進移風易俗 培育文明鄉風”行動為切入點,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紅白理事會的作用,積極探索喪葬改革新模式。過去,申中鄉辦喪事普遍為7天,這期間殺豬宰羊、大擺酒席,還要給喪官、幫廚支付“紅花禮祀”,一場喪事下來,花費高達五六萬元,沉重的經濟負擔讓群眾苦不堪言,改變這一陋習的呼聲日益高漲。
為找到整治陋習的“金鑰匙”,申中鄉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對就餐、響班、吊唁、棺木等30多個殯喪儀式環節進行梳理,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最終,決定以“一碗‘熬飯’辦喪事”作為突破口,推動喪事簡辦。這一舉措倡導除直系親屬穿孝服外,其余親朋戴白花節儉吊唁;縮減報喪范圍,不通知非直系親屬和三代以外旁系親屬;取消殺豬宰羊、擺席設宴,用一碗由羊肉、土豆、粉條燴制的“熬飯”招待前來吊唁的村民和親朋好友,切實杜絕鋪張浪費,踐行厚養薄葬的文明新風。
為確保新舉措落實到位,申中鄉打出了一套狠抓落實的“組合拳”。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通過“小院講堂”“板凳會”等形式,圍繞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等內容,與群眾面對面宣傳宣講,以事說理,引發共鳴。同時,編排文藝節目,借助“花兒”演唱、流動宣傳車、“大喇叭”廣播等渠道,大力宣傳殯俗改革,營造濃厚的喪事簡辦氛圍。通俗易懂的宣傳標語如“一人一碗飯,能為事主省一半”,在全鄉村莊主干道、廣場周邊隨處可見。此外,將喪事簡辦內容納入村規民約,邀請有威望、熟民情、黨性強、善調解的老黨員、老教師等鄉賢能人加入紅白理事會,參與監督和矛盾糾紛調解,并推行“婚喪喜慶事宜”事前、事后報備,由鄉政府和村兩委逐級審核批準。
一系列舉措取得了顯著成效,申中鄉各地治喪時間普遍從7天縮短至3天,特殊情況不超過5天,治喪費用也控制在每起2萬元以內,大大減輕了群眾的經濟負擔。
一碗“熬飯”,不僅是一道簡單的食物,更成為開啟鄉風文明和百姓減負的“金鑰匙”。申中鄉的做法,是湟源縣移風易俗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近年來,湟源縣通過多種方式大力推進殯葬改革,越來越多的群眾積極響應號召,簡辦紅白事,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的文明新風尚正在逐步形成,既減輕了群眾負擔,又培育了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