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樂融融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如果文字是對山水的寫意,那么圖片便以其直觀的視覺沖擊,為大自然直白抒情,從山水草木到萬物生靈,一幅幅被定格的自然美景,正向世界展示著青海獨有而蒼莽的生態魅力。
國際知名巡回攝影賽事德國四地巡回國際攝影大賽評選結果揭曉后,有幸見到祁連山國家公園首席簽約攝影師焦生福,說明采訪主題后,他便以斬獲2枚金牌的作品《足跡5》和《晨光牛影》開題。
“作品以棲居在青藏高原的野牦牛為主題,通過構圖、光影、環境等多重元素的重疊,既是對野牦牛這個種群變化的生動體現,也直觀反映了野牦牛生存的棲息地。”焦生福直言。
專注于生態攝影,焦生福似乎對一處名為肯德可克的地方有著非同一般的情感,也因此把這里視為自己創作的“福地”。“福”在中國人的認知中,總和好運相關,焦生福為何把生態與“福”聯系在一起。2012年起,焦生福專注攝影,當他第一次走進肯德可克時就拍攝到珍貴的野牦牛影像,《足跡5》和《晨光牛影》也是于去年10月拍攝于此。
焦生福拿出十幾年前后的作品做對比,最鮮明的變化不僅是野牦牛的數量,它的生存生境也有了明顯變化。大環境中有對海拔高度和地域廣度的“寫生”,更有一種深度,是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生動寫照,詮釋著人類對于大自然懷有的那份敬畏和赤忱。“原來能遠遠看到的最多也就三五只,現在不僅種群類型多了,草原面積也明顯變大了,從鏡頭中看很純凈。”焦生福談起這些年的感受。


肯德可克地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烏圖美仁鄉境內,從地域分布上來看,它地處可可西里以西、阿爾金山東南面,是鮮有人活動的區域,因此成為眾多野生動物棲居生存的絕佳之地。這些年,焦生福到過10趟,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野生動物的種類變多了、種群變大了,時常能看到藏野驢、野牦牛、藏羚羊的大群,還能看到草原狼、狐貍、大鵟、高山兀鷲等。
一隅的變化,也映射著青海的生態之變與生態之美。從一項項投入到一個個舉措,青海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在最嚴格的保護“尺度”中堅定不移守護“中華水塔”。生態保護工作從一個個具體行動落腳到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成果,也為青海的生態攝影師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創作空間,青海攝影師在國際攝影領域屢屢獲獎,是對青海生態向好、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的具象化。
近幾年,青海生態攝影的世界影響力不斷擴大,也在攝影界產生了一種“青海現象”,為其“鋪底”的正是獨特的生態稟賦和自然資源。同樣,多次憑借生態攝影作品獲得國際攝影大獎,焦生福有著一個至深感受,或許這也是青海生態攝影師的共同感受:“圖片最直觀展示三江之源的大美山水、生靈萬物,目的就是讓世界深入了解青海,看到青海生態的美好變化。”
焦生福把拍攝的鏡頭一直對準生存于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動物,野牦牛、藏狐、兔猻、普氏原羚等等都是他的拍攝對象。無論是對他還是其他攝影師而言,拍攝野生動物最講究也必須遵循的就是在不驚擾野生動物活動的前提下,通過手中的長焦鏡頭,盡量不破壞動物世界的原生狀態,抓拍下一個個令人震撼的場景。
常年的拍攝生涯,也讓焦生福成為了一名自然觀察者。亞成體藏狐會和人類一樣經歷斷奶階段,狐爸爸喂食時小藏狐也會發脾氣,狐媽媽則是遠遠躲在山包后面偷看;兔猻捕食時,盡管方圓四五十米內鼠兔很多,但它們還是會跑到一公里之外去找尋獵物,而且兔猻媽媽喂食時小兔猻們也會很有秩序地輪流;沙漠是野牦牛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境,它的“產房”就在沙漠……
“照相是眼中所見,攝影是心中所想,通過照片反映的不只是單個個體,更要描述它的棲居環境。”焦生福記錄著一個個關于野生動物的溫情故事,生態之變,變的不僅僅是生態指標、生態地貌,最感同身受的就是人們理念的轉變。焦生福舉了一個身邊例子,在河湟谷地的部分農業生產區域,以前對于野生動物保護或沖突賠償的重視程度不是很高,會出現人們驅趕藏狐等野生動物的場景,現在只要發現野生動物,人們就會主動向相關部門反映,保護生態成為了普遍共識。
曾在自然資源保護領域工作的焦生福,退休后心中仍割舍不下對山水自然的情愫。成為一名生態攝影師,在他看來是拿起鏡頭依舊從事著生態保護工作。他的創作正像青海的生態,山高水長!他說,以后會從攝影技術上“進階”,順應自然法則和秩序,從動物生存的角度觀察,以人類的思維思考,通過更加藝術的呈現方式,以全新的視角講好動物與動物、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