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現在,街頭巷尾的公廁數量越來越多,如廁真方便!以前跑車繞半個城找不到公廁,急得直冒汗,現在導航一搜,沒多遠準能找著!”開了十多年出租車的杜師傅握著方向盤感慨道。“以前帶孫子逛新寧廣場,找廁所得繞一大圈,現在走著走著就能看見醒目的指示牌,公廁里還有兒童洗手臺,太貼心了!”家住通海路附近的陳阿姨牽著小孫子的手,指著配備母嬰護理臺的公廁眉眼帶笑,小家伙正踮著腳,好奇地擺弄感應式皂液盒。
近年來,西寧市城管環衛部門緊扣“小廁所、大民生”理念,化身城市“細節設計師”,以打造潔凈城市為目標,在街頭巷尾掀起一場“公廁提升行動”。從增設25座移動公廁織密便民網絡,到為51座環衛公廁換上智能馬桶蓋、感應設備等人性化設施;從推動公廁夜間開放,到手機掃碼就能一鍵導航找廁所……這些曾經被忽視的“城市角落”,正蛻變為展示文明溫度的亮麗名片,用點滴改變托起市民游客穩穩的幸福感。
織密便民網絡升級設施品質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西寧公廁的設施升級不僅沒有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每一個關乎體驗的細節。如今,無論是晨練的老人、逛街的市民,還是遠道而來的游客,都能在西寧的公廁里感受到這座城市的貼心與暖意。
近年來,西寧市城管環衛部門緊跟城市建設發展步伐,綜合人口密度、業態分布、文旅需求等要素,科學布局公廁點位。在昆侖大道延伸段、豹街、下南關街等熱門區域,25座移動公廁迅速“上崗”,如同及時雨般緩解了人流高峰時段的如廁壓力,也讓全市環衛公廁總量增至440座,公廁密度進一步提升,構建起更便捷的“如廁網絡”。硬件設施的升級更是亮點十足。走進商圈、廣場周邊的公廁,感應式皂液盒、智能馬桶蓋等現代化設備一應俱全,通風系統全面煥新,徹底告別了曾經“異味”的狀況。公廁內,無障礙扶手、母嬰護理臺、兒童洗手池等設施,充分照顧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從細節處彰顯著城市的人文關懷。“以前進公廁得捏著鼻子,現在不僅干凈衛生,還有淡淡的清香,感覺特別舒心。”經常在新寧廣場鍛煉的李大爺的感慨,道出了眾多市民的心聲。
精細管理提質暢通民意渠道
“我每天把公廁打掃得干干凈凈,這也是我的臉面,不論是市民還是游客來了,看著舒心,用著也舒適!”清晨6時,保潔員馬師傅就拿著抹布擦拭公廁的洗手臺與鏡面。他彎著腰蹭掉地磚縫里的污漬,額角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你看這瓷磚亮堂的,墻角沒一點水漬,這‘四凈三無兩通一明’的標準,咱得天天揣在心里。下雨了或者是下雪了,我們會在門口鋪上地墊,設置溫馨提示牌,防止如廁的人滑倒。”從“建好”到“管好”,西寧走出了一條精細化管理之路。全市440座環衛公廁實行“專人管理、隨污隨清”,為服務保障市民游客休閑和部分從業人群夜間如廁需求,目前西寧市226座公廁實現夜間開放(24小時和延時開放)。已實現夜間開放的公廁按照公示時間運行,日常管理更加規范,杜絕了“遲開門、早關門、無故關門”等問題發生。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城西區推出的“碼上評價”模式成為管理新亮點。市民在如廁時遇到問題,可以通過掃碼對公廁衛生、設施等進行評價,后臺實時收集反饋,形成“發現—整改—反饋”閉環,助力提升群眾滿意度。“昨天掃碼反映的洗手液不足問題,當天就解決了,這種互動方式特別好!”市民趙先生點贊道。
科技賦能尋廁智慧服務暖心
“媽,你看這個電子地圖,咱們往前走50米就有公廁。”在力盟商業巷逛街的李女士舉著手機,對著屏幕里的導航箭頭給母親指路。今年剛上線的“城市公廁電子地圖(試運行)”,成了西寧街頭的“尋廁神器”——掃碼進入頁面,附近公廁的位置像星星一樣在地圖上閃爍,點擊圖標就能導航,連開放時間、步行需要幾分鐘都標注得清清楚楚。與此同時,街頭巷尾的公廁指引牌也悄悄換了“新衣裳”。97塊嶄新的指引牌立在路口醒目處,藍底白字的“公共衛生間”標識老遠就能瞧見,在指引牌上還明確指示出附近公廁的距離和方位。讓市民游客如廁尋廁更加便利。
從設施升級到人性化管理,從細節優化到服務延伸,西寧的“公廁升級”不僅提升了城市文明“面子”,更做實了民生幸福“里子”。這些藏在街巷角落的“小空間”,正成為展示城市溫度與文明的“大窗口”,不僅解決了市民游客的急難愁盼,更讓西寧的環衛服務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浪潮中,多了一份看得見、摸得著的溫度。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