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渤海之畔的天津與雪域高原的黃南,雖相隔千里,卻因對口幫扶結下深厚情緣。天津市委、市政府把支援黃南藏族自治州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深厚的民生情懷,緊扣黃南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需求,整合產業、教育、醫療等領域的優勢資源,構建起全鏈條、廣覆蓋的幫扶體系,持續為高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從教育“組團式”援青,為高原學子點亮知識明燈;到醫療專家扎根雪域,守護群眾生命健康;再到產業項目落地開花,激活當地發展內生動力,天津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譜寫著新時代對口支援的動人篇章。

山海育桃李,托舉高原學子凌云夢想
6月20日,援青英語教師竇松普在黃南州中學高二(1)班組織學生聽寫單詞,看到學生良好反饋倍感欣慰。
初到黃南,竇松普便面臨教學難題: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高中教學難度大。為此,他挖掘學生長處,組織英語演講比賽、唱英文歌等活動激發學生熱情,還將地理、歷史知識融入課程,拓寬學生視野。
同為天津援青教師的歷史老師王新苓、化學老師張瑤瑤也在教學一線發光發熱。當了解到本地教師因統編歷史教材剛投入使用,網絡上的教案課件零散,難以構建系統知識體系,導致教學難度增大的困惑后,王新苓立即行動起來。她借助思維導圖將零散的課時內容串聯整合,積極向本地教師推廣高中歷史“中華文化”“世界文化”等大單元教學模式。并毫無保留地分享自己在天津精心編制的大單元思維導圖課件,幫助本地教師快速掌握新教材的教學要領。
化學老師張瑤瑤則采用分層教學法,將學生分為優秀、中等、基礎薄弱三個層級,用A4紙打印不同梯度的題目發給對應學生。批改后,她會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一對一講解,引導學生梳理題目涉及的核心知識點,幫助學生查漏補缺。
自援青工作開展以來,天津市創新實施“團隊式”支教幫扶模式,累計派出8批次共165名優秀教師奔赴黃南州,通過構建“團隊帶團隊、名師帶骨干、師傅帶徒弟”的立體化幫扶體系,精準輸送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幫扶還體現在多維度創新實踐中:兩地攜手設立“天津黃南班”與“黃南天津班”,歷屆學子在高考中屢創佳績,交出亮眼答卷;天津市7所優質高校持續開展定向招生計劃,每年為黃南輸送25名本科新生,搭建起人才培養的綠色通道;黃南州新時代高級中學建設穩步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效應不斷增強,讓更多黃南學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前沿教育。
在支教實踐的深耕細作中,援青教師們不僅以躬身實干的精神書寫動人的幫扶篇章,更將天津先進的教育理念、創新的教學方法深植黃南教育沃土,為當地教育事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在青津兩地架起一座跨越山海的教育連心橋。

仁心施妙術,守護基層百姓身體安康
6月21日,在尖扎縣人民醫院婦產科診室,天津市濱海新區大港醫院婦產科副主任、尖扎縣人民醫院院長劉義環正指導當地醫生用多普勒胎心儀為一名藏族孕婦監測胎心。
她一邊查看電子病歷系統里的建檔數據,一邊向身旁的年輕醫生講解:“高原地區孕婦易出現妊娠期高血壓,像這位孕婦BMI指數為28,要特別注意蛋白尿監測。”說著,她還拿出藏漢雙語版的孕期營養指導手冊,向孕婦示范如何通過調整飲食結構控制體重。
這樣的場景,是劉義環援青工作的日常寫照。她將天津先進的診療理念與當地群眾的健康需求緊密結合,通過“傳幫帶”悉心培養當地醫護人員,提升高原地區醫療水平。
劉義環說:“我們以‘精準幫扶、技術扎根’為原則,在醫院管理、科室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幫扶,讓先進醫療技術在高原開花結果。”
在援助黃南州尖扎縣的過程,令劉義環最為驕傲的當屬胸痛中心、創傷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兒童和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設。
受地理環境、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制約,尖扎縣急危重癥救治一直是醫療服務的短板。
卒中病人可能因送醫太遠錯過搶救時間,受傷的牧民在轉院路上耽誤傷情,難產孕婦、早產嬰兒更是面臨極高風險。以前,黃南急危重癥患者只能長途轉院,不僅路途奔波,家庭也常因高額轉運費陷入困境,還可能因時間過長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五大中心的建設徹底改變了這一局面。“在重點建設工作開展與系統培訓后,成效顯著。醫院規范急診科診療流程,并針對胸痛、卒中、創傷患者開辟綠色通道,可實現快速分診、優先檢查與緊急救治。目前,急診科骨干醫生熟練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和腦梗死溶栓治療的適用條件、操作流程,并能妥善應對各類并發癥,他們還掌握了心肺復蘇、呼吸機應用、氣管插管、除顫等技術操作要點,極大提升了醫院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劉義環如是說。
如今,黃南州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高效急救,告別長途奔波的風險,極大降低致殘致死率,阻斷因病致貧風險,真正實現“大病不出縣”。這份醫療保障,穩穩托住了高原群眾的生命健康。
除五大中心建設外,天津市持續以多元化舉措為黃南州衛生健康事業“輸血造血”,全方位提升全州醫療衛生服務水平。通過“名醫進黃南”、援青專家坐診等形式,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一線;依托項目扶持、人才培養和專科建設,為當地留下帶不走的醫療力量。目前,天津已累計選派7批共41名涵蓋各臨床學科的醫療骨干。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在6個援青省市中率先建成高原病研究所,實現黃南州醫學研究所零的突破。

協作興產業,點燃區域發展奮進曙光
6月23日,走進夏日的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德吉村,清澈的黃河水緩緩流淌,整齊的民居點綴于蔥蘢綠意間。
“現在正是旅游旺季,靠著黃河的好風光,家家戶戶開起農家樂,吃上了‘旅游飯’。這份好日子,離不開天津援青干部的幫助!”德吉村第一書記錢偉談及村莊變遷,言語間滿是感激。
2016年9月以前,德吉村村民世代居住在淺腦山區,破舊的土坯房、崎嶇的山路、肩挑背扛的取水方式,以及不穩定的電力供應,構成了生活的底色。看病難、上學難,更是橫亙在村民面前的現實困境。
為徹底改變這一局面,尖扎縣提出“山上問題,山下解決”的發展思路,將易地搬遷作為重要突破口。尖扎縣投入近7000萬元,助力251戶946名村民完成集中安置。其中,1185萬元天津援建資金在村莊整體規劃建設、后續產業培育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為德吉村的蝶變注入強勁動能。
尖扎縣尖扎灘鄉的來玉村,是天津幫扶的又一典型。
來玉村村民曾因地處海拔3400米高原而生活困苦,2019年整村搬遷后迎來新生。2020年,天津市投入160萬元修繕村民庭院、完善廣場設施,140萬元建設德吉村到來玉村的連通道路以及附屬設施。隨后投資修建帳篷營地、自駕游營地和觀景臺等基礎設施,更好滿足來玉村旅游開發。
目前,來玉村全力打造“黃河民宿第一村”,民宿、旅游、光伏、采摘、服裝加工等五大產業蓬勃發展,成為尖扎鄉村旅游新名片。
德吉村、來玉村的華麗蛻變,正是天津市推動黃南文旅產業升級的縮影。
不僅如此,天津市深挖黃南州旅游資源潛力,突出自然與文化“雙生態價值”,制定《黃南州高質量打造青海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東南門戶”實施方案》,通過開展文旅活動、專題宣傳和項目建設等專項行動,積極推廣黃南州優質旅游資源,在青甘旅游大環線上補足黃南州這一環;并且與攜程等知名旅游企業合作推出特色旅游路線,推動“探秘神韻黃南”天津首發團成行。
津黃兩地協作構建長效合作機制,雙向奔赴共塑品牌。開展“春雨工程”“名家進黃南”活動,邀請文藝名家舉辦演出、筆會、書畫展等文化活動。同時,在天津舉辦“黃南文旅資源推廣月”,開展系列推介活動;連續三季推出“坐著地鐵游黃南”,在多城地鐵開通“黃南號”專列,聯動交通樞紐、商圈展播文旅宣傳片,實現黃南文旅品牌廣泛傳播。
渤海潮涌映初心,雪域同心譜新篇。津黃攜手跨越千里,以教育鑄魂、醫療固本、產業筑基,書寫對口支援生動答卷。這份山海情誼,正照亮黃南振興發展之路,未來也必將續寫更多精彩。

手記:千里援青路 山海共情深
從渤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天津的幫扶足跡里,藏著太多溫暖而厚重的故事——是校園里教師俯身輔導時,孩子眼中閃爍的追夢光芒;是醫院診室中,醫者對患者病情持久的關注與耐心講解;是鄉村田野間,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的蓬勃希望。教育鑄魂、醫療固本、產業筑基的實踐,最終都化作山海攜手的深情,在雪域高原寫下共同發展的生動答案。
在尖扎縣人民醫院婦產科診室,藏族孕婦接過藏漢雙語的孕期手冊,對援青醫生劉義環露出信任的微笑。所謂“醫療固本”,從來不只是技術和設備的輸送,更是這些把他鄉當故鄉的醫者,用日復一日的坐診、手術、帶教,把穩穩的安心種進群眾心里。
援青最讓劉義環欣慰的成果是五大中心的建立。就像在基層織就一張生命急救網,胸痛、卒中、創傷等急危重癥患者在縣醫院就能得到及時救治。“關鍵時刻能救命”,這正是醫療幫扶最實在的價值。
采訪中,最觸動人心的是那些藏在細節里的堅守。英語教師竇松普的辦公桌上,壓著學生的感謝信,字里行間滿是對他英語歌課堂的喜愛;歷史教師王新苓的電腦里,存著為本地教師分享的思維導圖課件;化學教師張瑤瑤的抽屜中,整齊碼放著給不同層次學生設計的習題紙條,仿佛能看見她俯身講解時的耐心模樣。這些帶著溫度的細節,正是165名天津援青教師日復一日默默付出的縮影,他們在高原播撒的知識火種,正悄然燎原。
德吉村與來玉村的蛻變,恰似一部鮮活的現實版“變形記”。步入村中,一排排新居鱗次櫛比,潔凈的村道蜿蜒伸展,串聯起家家戶戶;文化廣場上,孩童們的嬉笑聲清脆響亮,不遠處的黃河碧波蕩漾,游客或駐足拍照,或選購尖扎牦牛肉干、黑青稞餅干與傳統手工藝品,一派熱鬧祥和。
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的跨越,從“愁吃穿”到“忙經營”的轉身,村民們的日子里,寫滿對未來的篤定,也凝結著對口幫扶播下的希望。
采訪時遇到的援青干部,聊起黃南的風土人情,熟稔得像談論自己的家鄉。他們說,初來時總念著渤海灣的潮聲,如今反倒聽慣了高原的風聲。這讓人體會到援青真正的意義:它從來不是單向的奔赴,而是雙向的融入;不是短暫的停留,而是把根扎進這片土地的長久堅守。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