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7月16日,記者從西寧市民宗委了解到,近年來,西寧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民委調研組赴全市開展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調研時的指導意見和工作要求,深化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促進各民族互嵌融合,形成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局面。
將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作為當前西寧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環,不斷優化工作舉措,積極創造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鼓勵支持城東區特色產業向外拓展、做大做強,以產業發展推動各民族互嵌融合。堅持“三個賦予一個有利于”的總要求,將“黨建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做好低收入群體就業增收”作為“同題共答”的“題眼”。拓展“東城·共富工坊”保障民生功能,探索形成的12個平臺產品線累計實現營業額達251.79萬元,勞務線累計帶動就業2555人,激發特色產業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鼓勵各民族群眾在共同勞動、共同創業、共同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
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著力從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互嵌五個方面精準發力,促進各民族互嵌共融。全力打造“5+N”工作體系,探索構建“黨建+社區石榴籽家園”工作格局,先后打造67家市級社區“石榴籽家園”,167家縣區級社區“石榴籽家園”,形成了“社區黨組織引領、樓院(棟)長協作、黨員表率帶動、各民族積極參與”的“團結、互幫、共進”的基層民族工作模式,夯實了建設互嵌式社區環境的組織基礎。充分挖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以河湟文化為背景,打造青海首部大型沉浸式旅游演藝劇目《天域天堂》,在文化和藝術交流中促交融。組織舞蹈詩劇《河湟》進行全國巡回展演,舉辦“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承辦首屆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優秀節目青海站巡演,開展“三下鄉”、社火巡游、國潮漫展等14大類39項2000余場活動,在多元文化展演中營造歡樂祥和的氛圍,惠及群眾510萬人次。深化愛國主義教育,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中核221“兩彈一星”精神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為依托,組織全市各族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30余場次,覆蓋人數800余人次。
以“趣浪西寧”品牌為引領,創新推出“雪豹之都”城市IP,20個雪豹卡通人偶貫穿社火巡游,“西海路豹街”民俗巡游融合藏族鍋莊、土族安召舞等11個演繹方陣,吸引3萬市民游客參與,成為民族團結的生動符號。持續擴大賽事品牌外溢效應,以“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等賽事活動為平臺,設立特色美食、非遺展區,推動形成以賽事為媒、文旅搭臺、農商唱戲的生動局面。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