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西寧7月23日電 車間內織機聲此起彼伏,一幅幅掛毯上,青海湖畔的水鳥振翅欲飛,雪豹的皮毛紋理栩栩如生……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團走進青海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面對眼前的作品,記者不禁感嘆:“真不敢想象,這樣精美的圖案竟是用毛線一點點織出來的。”
45歲的織工寇勝英坐在織機前,指尖在經緯線間靈巧穿梭。她正織著一塊1米寬、1.5米長的手工藏毯,毯面上的圖案是一匹駿馬。“這活兒慢,從頭到尾織完,少說得一年,慢了要一年半。”她指著圖案說,“單是馬毛的顏色,就得反復比來比去。看著都是灰色,可深一點淺一點差遠了。”
寇勝英跟隨加牙藏毯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楊永良學習織毯4年,她告訴記者,這類藏毯多為客戶訂制收藏。
加牙藏毯技藝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楊永良是第7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當時加牙村還在織毯的手藝人只剩下個位數,這門手藝面臨失傳的窘境。
“在品牌創始與發展過程中,我們一直將藏毯作為企業發展的文化根脈,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手工編織、手工槍刺、機織三大工藝并行的生產體系,適應市場的同時,也守護住了藏毯傳統技藝。”圣源地毯副總經理杜非說,2007年建廠時,車間里僅有十幾臺織機。如今,企業已發展為占地300余畝的集團,近百臺織機在車間里運轉不息,自動化染紗生產線與研發檢測中心有序作業。
“藏毯的原材料是富有青海特色的藏系綿羊毛、牦牛絨等。”杜非介紹,經過升級處理,現在的紗線粗細只有傳統藏毯的八分之一,更精細耐用。公司還研發了近4萬個顏色的色庫,可以讓顏色渲染得更生動自然。
從傳統吉祥紋樣到融入青海湖、昆侖山元素的現代設計,藏毯跳出了“土特產”的范疇,成為承載文化的藝術品。手織與機織滿足不同客群需求,既延續傳統工藝,更創新出具有現代感的凹凸紋樣、閃光圖案等。
“我們的產品不僅供應國內市場,還出口美國、德國、日本等20多個國家。”杜非話語里滿是自豪,“這不僅是賣產品,更讓世界看見中國非遺的魅力。”
“以前在外打工,如今家門口就業,每月能掙近5000元,還能照顧家里。”42歲的織工祝存鳳算起“幸福賬”。公司近千名員工中,不少是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藏毯技藝顯著帶動了當地群眾增收。
從守護傳統到擁抱創新,藏毯正煥發“新生”。經緯之間交織的,不僅是藏毯,更是一幅非遺賦能鄉村振興、助力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圖景。
。▉碓矗盒氯A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