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當第十九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的光影在河湟大地流轉,鏡頭不僅捕捉著年輕創作者的靈感火花,更悄然與這片土地深處的文化根脈相遇。
在青海省湟源縣丹噶爾古城的皮繡展館,一幅幅丹噶爾皮繡正以針線為筆、皮革為紙,訴說著一段跨越三千年的文化記憶。
這門可追溯至古羌時期的傳統技藝,早在《史記·夏本紀》中便留下“織皮昆侖、析支、渠搜、西戎即序”的記載,《圖解山海經》里羌人靴子上的盤贊繡花紋,更印證著它與先民生活的緊密交織。西漢時關于“革履發明于西戎牧羊人”的傳說,恰是其在歲月中演化的生動注腳。從遠古羌人的皮革用具,到融入河湟文化肌理的丹噶爾皮繡,如今它既在非遺展臺延續著針線里的傳承,也在電影展的光影中與當代對話,讓千年技藝在夏都的煙火里煥發新的生機。
前不久播出的《非遺里的中國》讓湟源丹噶爾皮繡“熱”了起來!記者昨日再次走進湟源縣丹噶爾古城內的湟源皮繡展館,這里陳列的一件件皮繡展品濃縮成為湟源皮繡技藝的發展史。
“通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皮繡也逐漸融會貫通了南北各地的繡法和技藝,形成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是湟源傳統中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手工工藝珍品。2013年,丹噶爾皮繡被列入西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湟源縣文化館非遺辦主任張薇介紹說。
在“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西寧市主場中,游客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湟源丹噶爾皮繡展館琳瑯滿目的文創商品上,“非常精美”“繡工了得”陣陣贊美是對這項古老非遺傳承保護最好的褒獎。
丹噶爾皮繡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馮海萍從小熱愛皮繡,作為皮繡的第一批研發人員,馮海萍和另外幾位合伙人創辦了青海羌韻繡藝手工藝品開發有限公司,通過建立就業培訓基地、刺繡產業孵化中心和重要的刺繡品集散地,研制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收藏品、旅游產品、文創產品等,將皮繡技藝傳承、延續和發揚光大。
“丹噶爾皮繡采用牛、羊、兔、鼠等各種動物皮張,利用牛羊毛線和絲繡線,以盤贊繡的傳統工藝,用手工千針萬線繡制出歷史典故、宗教人物、高原動物及花卉草木等,工藝獨特、造型生動,具有豐厚的文化和藝術價值。”馮海萍說。
皮繡的繡制很特殊,因為沒有經緯線所以不能出錯,一旦繡錯了再拆,整幅作品就會有瑕疵,這對繡娘的技藝要求非常高,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積累才能熟練掌握。
穿過展館不遠處是羌韻皮繡制作工坊,各民族的繡娘們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一團團粗大的繡線團,在繡娘們的手中穿針而過,一段線再分為幾分之幾的數段,又經過無數次的穿針,在平繡、網繡、盤金繡、拉鎖繡等針法的熟練繡制下,淺綠色的草地顏色不斷變化,由淺到深,色彩交替,形成了一望無際的畫面看上去非常真實。
“我們要根據不同題材、不同物象、不同紋理、不同要求,運用各種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彩的繡線,構成各種優美的圖像、花紋,再加上虛實結合、明暗對比,增強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丹噶爾皮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祁琴芳說。
繡品上那富有光澤的動物毛色、人物身上的艷麗服飾,光影的變化、生動的表情都在繡娘們絲線、棉線、毛線的交替中完成,并永久定格了下來。
近年來,湟源縣建立健全政府主導推行、社會積極參與保護體系,落實履約責任,穩步扎實推進非遺保護與傳承各項工作。投入保護資金120余萬元,逐步建立非遺項目保護工作體系和保護制度,成立了丹噶爾皮繡行業協會,在部分鄉鎮設立丹噶爾皮繡工坊,確定皮繡經紀人、發展皮繡農戶、農戶生產、公司加工包裝、繡坊(房)展銷,形成了“供+產+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模式,助推了湟源皮繡產業的興起。
采訪中,馮海萍告訴記者,只有不斷地了解皮繡的歷史才會更加珍惜,才能把這門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我們皮繡的歷史是非常燦爛輝煌的,是值得每一個湟源人自豪驕傲的。今年我們在研發產品和培訓繡娘上加大了力度,同時深入開展非遺進校園和非遺手工體驗基地,讓皮繡不斷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讓更多的人喜歡上了皮繡。”
為了拓寬發展渠道,圍繞打造丹噶爾古城文化景區,發揮民族傳統工藝在旅游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采用“公司+農戶”的運營模式,面向全縣城鎮下崗失業婦女、退休婦女、失地婦女、農牧區婦女進行皮繡手工技能培訓,挖掘和傳承河湟地區即將失傳的湟源皮繡民間手工技藝,加強傳統手工藝品、民族民俗用品的開發、展示和加工,著力推進湟源皮繡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對弘揚青藏高原民族特色文化、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如今,湟源皮繡已成為青藏高原一張亮麗的名片,并形成產業走向市場,很多產品都遠銷國內外,尤其受到日本、俄羅斯、英國等國家的關注和認可,其獨特的制作工藝,填補了中國刺繡類的一項空白。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