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賡續工業遺產 電亮精神之路”中國電力主題日活動在吉林舉辦,活動現場發布了中電聯《賡續工業薪火 電亮精神之路》電力工業遺產名錄,共評選出80個項目入編。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龍羊峽水電站、鹽鍋峽水電站成功入選、備受矚目,不僅是對黃河公司長期以來致力水電開發、保護生態環境、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所作貢獻的肯定,更是對未來電力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一次重要推動。

龍羊峽水電站于1976年動工建設,1989年6月四臺機組全部投產發電,是我國“六五”和“七五”計劃的重點工程項目,作為我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制設備、自行安裝的百萬千瓦級高水頭大型樞紐工程,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水電建設和機電制造的先進水平。
龍羊峽水電站是黃河上游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梯級開發的“龍頭”電站,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電站水庫控制水量占黃河入海水量的42%,是目前國內承擔綜合利用任務最多、補水覆蓋區域最廣的多年調節水庫。電站的建成保障了沿黃九省的糧食供給安全,實現了寧、蒙河段的防凌安全,標志著中國人民治理黃河取得了重大成就。
40余年來,一代代龍羊人扎根高原、無私奉獻,形成“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科學務實、爭創一流”的龍羊精神,得到了全國水電系統的認可。龍羊峽水電站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文明單位”等榮譽;1996年被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第一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24年被國資委命名為“中央企業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多年來,龍羊峽水電站持續開展技術革新,推廣新技術應用,推進設備更新換代,技術改造項目共300余個,榮獲省局級以上科技進步獎50余項;電站積極探索與新能源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打造“老電站+新能源”的水光互補示范項目,在歷史記憶傳承、綠色發展示范、區域活力帶動等方面持續釋放價值,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是見證歷史的標志。
鹽鍋峽水電站于1958年9月27日開工建設,1961年11月18日首臺機組并網發電。作為“黃河第一度電”的發出者,作為著名的“三邊工程”,作為“草土圍堰”首次在大流量、高流速黃河上運用的典型實例,作為新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安裝”建成的水利工程,被譽為“黃河第一顆明珠”的鹽鍋峽水電站堪稱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活化石”。
近年來,鹽鍋峽水電站全面打造數字化、寫實化、實物化廠史展覽館、檔案館,通過廣泛征集、深度溯源、收集整理大量重要實物、檔案、照片等歷史資料集中陳列于廠史展覽館和檔案館,以文化展現和規范化檔案管理定格每一個歷史瞬間,最大程度展現新中國建設初期的大工業背景和電站不斷更新迭代的技術改造與持續發展,凝練其獨屬于電力能源企業的記憶和電站建設者傳承至今的精神要義,以文化的視角展現電站歷史及廣大職工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2024年,發出黃河第一度電的鹽鍋峽水電站原4號水輪機轉輪被國家工信部、國家文物局授予“共和國印記”見證物稱號,以厚重的歷史印記為祖國工業代言。
未來,鹽鍋峽水電站將持續開展“電力工業遺產”“共和國印記見證物”的保護與利用,深入運用“活態化工業遺產”特質,以電站的文化、科普、教育、展陳等層面為途徑,著力打造集愛國主義教育與電力科普研學于一體的沉浸式、研學式電力工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實現工業遺產歷史價值、科技價值、社會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傳播與增值貢獻力量。
電力工業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百年電力征程中從未熄滅的“工業薪火”。黃河公司將不斷深化電力工業遺產保護與傳承,為推動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新的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