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在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生態保護區與西寧市、海東市等經濟核心區之間建立“飛地結對”機制,將生態保護區的產業項目定向引入重點開發區,通過制度創新突破行政壁壘;
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西寧開發區)與國內數字化算力頭部企業新華三簽約建設“青海圖靈小鎮”,布局建設國家大模型訓練中試場、設備組裝線,試點推動醫療輔助診斷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
西寧開發區與海東工業園區簽訂“飛地經濟”項目共建共享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建立“飛出地”(西寧開發區)與“飛入地”(海東河湟新區)聯動機制,已梳理高純金屬硅、石墨電極、拉晶及切片、電池及組件等產業項目7項,總投資近500億元……
7月31日,記者從省發展改革委獲悉了解到,近年來,青海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精神,立足生態保護優先和區域協調發展需求,把“飛地經濟”作為加快產業集群集聚發展的重要路徑,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創新跨區域合作模式,通過政策引導、產業協作、資源互補,有效推進解決省內發展不平衡、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形成“飛出地”與“飛入地”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為欠發達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路徑。
如何突破“飛地經濟”行政壁壘?青海的答案是:制度創新。依托區位條件、資源稟賦、要素成本、環境容量、產業基礎,以及對口援青和東西協作平臺、疊加政策和援扶機制,以“飛地經濟”突破地域、市場、技術、人才限制,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全省“飛地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稅收分成、土地指標、環保責任等核心問題,建立收益分配機制,支持“飛出地”與“飛入地”之間積極探索自建、合作共建、對口援建、托管建設、要素入股等模式,開展“飛地經濟”合作。
深入貫徹落實全省“新春第一會”,把招商引資作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源頭活水”和“動力引擎”,建立《2025年青海省招商引資項目儲備庫》,赴援青六省市舉辦招商引資推介會,深化產業協作,優化項目落地方式,支持以“飛地經濟”模式在省內市州落地建設。通過“飛地+園區”雙輪驅動,以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及相關專項規劃引領,針對不同區域和資源稟賦,科學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飛地集群,避免同質化競爭。
同時,建立青海省“飛地經濟”工作協調機制、招商項目儲備機制和重點項目報備包聯機制,實施常態化助企暖企“春風行動”,打造迭代優化、系統提升、直達快享的助企政策,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建立“飛地項目”對接服務、審批服務、要素保障、調度推進、跟蹤服務、誠信履約、接訴即辦“七項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簽約項目投資方遇到的問題,推行項目全要素保障、全過程跟蹤、全生命周期服務。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