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青海正處在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生態資源是青海最大的發展潛力所在,亦是最需珍視的戰略優勢所在。如何把綠水青山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是青海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命題,不能僅停留在“生態好”的基礎敘述上,更要向“生態價值轉化”的實踐維度發力,才能讓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勝勢。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成色漸顯,生態修復技術持續攻關,“中華水塔”生態保護支持體系不斷健全,“綠水青山”成了人人稱道的“金字招牌”。然而,生態優勢如何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還存在不少“梗阻”:生態產品供需信息不對稱、價值評估機制尚不成熟、市場化路徑單一、生態補償政策落實不夠精準等。這些瓶頸不僅制約了綠色發展潛能的釋放,也影響了生態紅利的公平共享。
要從根本上破解這些問題,關鍵在于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從“概念認知”邁向“系統構建”。要在制度設計上持續發力,系統構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土地、林草、水體等要素市場中引入生態價值定價邏輯,建立“誰保護、誰受益”的清晰規則體系,可以借鑒全國其他地區“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產業”的“三變改革”經驗,使生態價值從無形轉為有形、從模糊變為量化。要推動生態產業體系優化升級。青海可結合本地資源稟賦,聚焦清潔能源、高原有機農牧業、高原生態旅游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形成“生態+”融合產業模式,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雙向躍升。特別是在清潔能源領域,青海光伏裝機容量領先全國,要通過優化電力外送通道、推動“綠電+算力”融合應用,實現從資源輸出到產業鏈嵌入的價值再造。
此外,國家公園體系是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重要平臺。云南在滇西北建立自然保護地集群,探索門票機制、生態旅游和社區共建共管等多種營利方式,提升保護與利用的協同效能。青海可以借鑒好的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國家公園建設質量,健全權責劃分機制,加強區域協調治理,以科技力量推動生態資產精確量化和動態監測,引導銀行、保險、基金等資本力量參與生態項目投融資,推動生態保護與生態利用并行不悖,真正實現“保得住、用得好、活得長”。同時,也要加強與群眾利益的聯結,提升生態紅利的共享程度。青海已經探索的“生態護林員+生態公益崗位”機制,將生態保護與就業幫扶緊密結合,實現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不過在生態搬遷、生態就業、生態教育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碼,打通“保護—轉化—收益—再投資”的閉環路徑,真正讓群眾成為生態建設的受益者和參與者。
生態價值轉化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對作風和理念的檢驗。推動生態價值轉化,不是“換個說法搞開發”,而是真正以系統思維謀劃生態經濟,以綠色理念統領區域發展。作風保障是推動生態價值轉化的“內在引擎”,青海干部還要持續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從生態看經濟、從長遠看政績,堅持“政治擔當”與“科學精神”相統一,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以馳而不息的攻堅韌勁、綜合施策的工作效能、守護生靈的責任使命,在保護中謀發展、在發展中強保護。
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青海生態地位舉足輕重,更應走在生態價值轉化的前列。青海要以更加堅定的政治自覺、更加務實的政策創新、更加優良的干部作風,激發生態文明建設的動能,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青海樣板”。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