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這幾年,風濕病越來越嚴重,看病和吃藥成了大問題,一個人去買藥很不方便。現在好了,政府把我們安置到縣城,看病買藥都不成問題了。”說起搬遷帶來的益處,海尕有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海尕有是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莊鄉的集中安置戶,自今年6月24日分到安置房后,他第一個開始裝修,想要早日入住。
七月盛夏,在距大莊鄉40公里的避險搬遷安置區內,一排排白墻新瓦的小院映入眼簾,海尕有選擇的房子就位于其中。借著避險搬遷的好政策,寬敞明亮的陽光房已搭建完畢,房屋鋪設了地暖,還購置了新家電。
沿著筆直的村道一路前行,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收拾新家。丁家咀村村民馬努給牙也是此次集中安置戶之一。此前,他家位于風險隱患點,一到下雨就得到親戚家借住,日子很不安穩。如今,馬努給牙喜笑顏開地看著自己選定的100平方米房子已建成。
據了解,大莊鄉是民和縣避險搬遷工作的“重要陣地”,共有26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涉及148戶814人。當地許多房屋依山而建,雨勢較大時,泥水就會流到房前屋后,給村民帶來極大安全隱患。這里的隱患點具有覆蓋面廣、涉及人數多的明顯特征。
地質條件脆弱,搬遷是徹底解危的關鍵。2025年,通過前期走訪摸排、逐一征求搬遷意愿,大莊鄉完成42戶群眾“一戶一檔”建立及搬遷協議簽訂,對17戶群眾實施上樓安置,25戶群眾采用統規統建方式集中安置。
“為了讓群眾從大山走出去,我們積極對接縣自然資源局,在鄰近縣城的馬場垣鄉征地19畝(約1.27公頃),‘跨鄉’安置避險搬遷群眾25戶。”大莊鄉黨委書記羅永昊說。
目前,安置點的農房建設及配套設施均已完成,搬遷群眾正忙著裝修。而截至6月底,安置點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均已完工。每家都接通了天然氣,生活污水直接接入管網。民和縣農科局還為安置點配備了吸污車,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
“位于團結村的安置點距縣城很近,旁邊就是馱嶺小區,上學、就醫、購物等都很便利。比起在大莊鄉,我們這25戶集中安置戶,真正實現了從‘山里人’到‘城里人’的轉變。同時,我們還將著眼群眾搬遷后的生產生活需求,鼓勵安置戶發展電子商務、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并通過就業培訓、勞務輸出、公益性崗位等多種渠道,提高搬遷群眾收入,讓他們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掉隊。”大莊鄉黨委書記羅永昊對如何做好避險搬遷的“后半篇”文章,已有了長遠打算。
如今,大莊鄉的25戶避險搬遷戶從“山里人”變成了“城里人”,告別了災害隱患,擁抱安穩生活。這不僅是避險搬遷的新路徑,更是城鄉融合發展中大莊鄉向群眾交出的一份滿意答卷。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