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暮色中的西寧市城西區新寧廣場,光影流轉間,“2261”數字鏤空門映出獨特的光影體驗;演出主舞臺上,演員們的沉浸式情景舞蹈引人駐足;大集上城市煙火與文化展演交相輝映,男女老少共同享受著這場獨屬于西寧的文化盛宴……自5月28日啟幕以來,“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以鮮活的姿態詮釋著文化惠民與賦能的深層內涵。
“西海2261”的命名因何而來?“西海”承載著青海兩千多年的歷史記憶,而“2261”則以海拔高度為西寧篆刻獨特且鮮明的地理符號,大集匯聚的“河湟文化”,意含青海文明的起源與根脈。當這些元素化作廣場上隨處可見的文化符號,一場高原古城的文化盛宴正潤物細無聲地向市民、游客輕輕訴說著青海的傳統與文化、過去與現在。
沉浸式光影體驗館內,墻面上展示著青海各地的人文風情與自然景觀,游客穿梭在迷宮般的館內,實現光與影的視覺體驗。陜西西安的游客劉先生直呼:“在這里一步一景看到了青海的特色文化和獨特風光,太精彩了!”
四大主題板塊構建起文化展示的立體場域:文化展示區里,河湟石刻的刀痕訴說著匠人故事;文化打卡區的雪豹形象,每天吸引眾多游客打卡留念;文化活動的主舞臺上,來自各市州的節目展演精彩紛呈;民族風情區的手工制作體驗,讓非遺不再遙不可及。這種“可觀、可感、可參與”的文化盛宴,使文化成為觸手可及的生活體驗,讓新寧廣場搖身一變成為集展示、體驗、消費于一體的城市文化新空間。

大集開集兩月以來,411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在此展銷商品,8個市州組織256場文化惠民演出,日均1萬余人次的客流背后,是文化與生活的深度交融,是精神盛宴與民生溫度的雙向奔赴。
廣場東側的省博物館,與文化大集形成晝夜聯動,“文成公主進藏”沉浸式演繹打破靜態展示邊界,通過現代藝術與歷史故事的完美結合,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波瀾壯闊的歷史篇章。在省美術館,全國首個融合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與UGC(用戶生成內容)技術的海洋主題數字藝術展“無限之海”免費展出,科技生成的“五維海洋”,讓觀眾沉浸式體驗海洋世界的魅力。
7月21日至23日,作家簽售會更是為文化大集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著名作家楊志軍、阿來、索南才讓與讀者面對面交流,文學的深度碰撞讓文化大集超越休閑娛樂的范疇,成為思想文化交鋒的公共空間,這場文學盛宴,以讀者見面會、簽售等形式,讓書香浸潤河湟大地。
在第二十四屆環大美青海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期間,新寧廣場同步舉行嘉年華活動,更是將文化大集推向高潮。體育競技的速度與激情、文化藝術的生動與鮮活、全民狂歡的熱情與態度在這里相互碰撞,“農體文旅商”五業融合打破著產業邊界,不僅為文化大集注入多元活力,更全方位展示了青海的生態風光、文化底蘊和發展活力,讓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運動與歡歌中,觸摸青海深層次的文化脈動。

西寧市城西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曹銀棟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文化大集實現220余萬元銷售額。大集為眾多非遺項目拓寬展示平臺,河湟石刻、皮繡、原子城文創等愛好者還通過大集組建起交流群,共同交流探討,互相介紹業務,持續帶動非遺類、文創類產品的訂單銷售。”
“則柔”“藏戲”“回族宴席曲”等非遺項目走到市民游客面前,文化大集成為打破地理與心理的邊界,實現文化交融的窗口。“這里不僅是文化展示的舞臺,更是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紐帶。”曹銀棟說,文化大集已成為西寧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市民期盼著每周的節目演出,沉浸在文化的歡樂氛圍中。
當“則柔”表演《新寨歡歌》落幕時,臺下觀眾自發的掌聲經久不息,許多西寧市民第一次知道,這種優美的藝術形式就源自青海本地。當非遺從“聽說過”到“親眼見”,從“博物館里的展品”到“能帶回家的手作”,文化大集正改變著人們對河湟文化的認知。
夜幕再次降臨,市集煙火氣與舞臺上的歌聲交織成獨特的城市樂章。當“西海2261”的燈光照亮新寧廣場,它同樣勾勒出文化滋養城市發展的生動軌跡。在文化盛宴與民生溫度中,這場文化大集漸漸融入眾人的尋常生活,成為西寧獨特的文化記憶。
。▉碓矗呵嗪H請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