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8月6日清晨的小雨,洗刷著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紅崖新村的村舍,黃墻灰頂的新居整齊排列,巷道間的紅花綠葉映襯著新鋪就的柏油路,一切都是嶄新的。
村黨支部書記祁宗賢一大早就穿梭在新村的巷道中。“最近鎮上組織黨員干部,以‘四鄰聯動’工作法開展環境衛生整治,大家伙兒都忙得很。”
順著祁宗賢手指的方向,三五位村民正在新村村口安裝一塊內容為“紅崖,一個匯聚大愛的地方”的主題標語,標語旁的感恩石上記錄著那段不能忘卻的危難時刻。
2022年9月1日01時05分,紅崖村經歷了驚天動地的滑坡,廣大黨員干部挺身而上,一個個“逆行者”成為紅崖村民至今難以忘懷的“英雄”,更成為村里黨員干部的“精神航標”——村黨支部以“四鄰聯動”工作法為抓手,組織村民高效推進避險轉移、搶險救災、重建安置等工作。如今,紅崖村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鄰里間心更近、更齊了。
穿過幾個巷子,走進尚朝丁老人家,這座新式莊廓院被兒子尚錄邦裝修得十分氣派,三室兩廳的主房,加上院子南北兩側的廂房,共5間。尚朝丁一邊在院子里為開得正艷的三角梅澆水,一邊笑著說:“新房子亮堂、安全,有自來水、天然氣,還通了下水,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祁宗賢和尚朝丁嘮著家常,回憶起新村建設初期。
尚朝丁說:“那時候村民經常對著新房圖紙犯嘀咕,80平方米夠不夠住,天然氣能不能通,這房子結不結實……”
祁宗賢回應:“是啊,為了讓新村規劃得稱心如意,村黨支部立即組織黨員群眾聯戶議事,帶著‘黨員領辦隊’挨家挨戶聽訴求。”
就這樣,在“鄉土先鋒”的帶領和協調下,如今的新村每家每戶都有小花園,新村中心位置預留了衛生服務站,新建的大廣場上安裝了時下最先進的健身器材……
為了讓紅崖村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縣、鎮、村三級發力,在點點滴滴的努力中,滿目瘡痍的紅崖村變成了安居樂業的新家園。
在互助縣紅崖子溝鄉上寨村,紅崖村擁有一處占地3.33公頃的標準化養殖小區,900余頭牦牛正在茁壯成長,2名脫貧戶村民長期在此就業,收入穩定,養殖場每年還為村里增加20余萬元集體經濟收入。
今年1月份,新村不遠處的農家院也開業了,村里有12人在這里上崗,農家院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9萬余元。
村民祁進讓通過每年一度的就業培訓成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他如今是農家院的傳菜生。以前四處漂泊不穩定,現在走幾步就是新村的家,他說:“我要努力攢錢,今年裝修新房子。”
和祁進讓一樣,村民賀永花通過參加培訓,成了互助縣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的家政服務工作人員;蘇芳存成了互助縣人民醫院無陪護病房的一名護工;還有今年參加就業培訓的其他20余位村民,也紛紛實現了穩定就業。
如今,村里“小事有人管,大事有人扛”,黨員個個都是村民的“好靠山”。
今年73歲的老黨員謝占財是“最美吹哨人”,他是第一個發現2022年9月1日紅崖村山體異常的人,他的一聲預警為村民轉移爭取了黃金時間。
如今,老人依然是村里最積極主動的黨員。最近是防汛期,謝占財主動找到祁宗賢要求夜間巡邏,連著一周的巡邏讓老人感染了風寒。祁宗賢說老人總是“放心不下”,無論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會第一時間建言獻策。
謝占財的先鋒故事在村里口口相傳,人人敬佩,但謝占財只是輕輕地說:“天天下雨,我也坐不住,見人就會忍不住提醒幾句,汛期一定要提高警惕。”
黨支部是樁,扎在泥土里就生了根;日子是花,黨員干部澆灌著,花就會開得更艷。正因為有了這些“鄉土先鋒”,村民的“為難事”就是干部的“心頭事”,紅崖村處處呈現出團結向上的新氣象。
中午時分,新村的籃球場上熱鬧了起來,前來農家院辦“升學宴”的鞭炮聲此起彼伏,老人吃過午飯前來鍛煉身體,孩子追逐嬉戲,笑聲穿過廣場,傳遞到不遠處的一排排新居。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