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七八月的西寧,一條紅綢就能承載許多期許。當學子們手持大學錄取通知書,長輩將鮮紅的綢緞披于學子肩頭,這便是在河湟地區流傳已久的“搭紅禮”。在西寧,這可不是簡單的紅綢堆砌,而是用最濃烈的色彩,為追夢的腳步系上故鄉的牽掛,當村里長輩的掌心與紅綢相觸的瞬間,仿佛完成了一場文化接力。如今,這抹中國紅正以更輕盈的姿態,在移風易俗的新風中煥發新生。
儀式感從“宴飲喧囂”到“紅綢寄情”
8月12日,湟中區李家山鎮河灣村的秋日,14條紅綢在陽光下格外鮮亮。沒有觥籌交錯的升學宴,沒有攀比鋪張的禮金往來,村民們為即將遠行的學子佩戴紅花、系上紅綢,行李箱里的文具與書本,成了最厚重的祝福。這場景恰是西寧“搭紅禮”的當代演繹,剝離了世俗的浮華,回歸到“崇文重教”的本真。
新場景觸動了很多老一輩人的記憶,舊時“搭紅”常與宴席綁定,人情往來漸成負擔,村里有的家庭為撐場面,一場升學宴花費數月收入,甚至有的學子因家境拮據,面對“搭紅”背后的宴請壓力竟心生怯意。紅綢本是祝福的載體,卻在攀比之風里悄悄變了味。
紅綢究竟藏著怎樣的文化密碼?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原來“搭紅”的本質,是高原人對知識改變命運的信仰,在村莊里,誰家出了大學生,全村都會覺得光榮。那條紅綢,是對寒窗苦讀的致敬,是對“走出大山又不忘大山”的期盼。來自湟中區河灣村學子代表這樣說道:“紅綢系在肩上,像系上父老鄉親的目光,未來無論走多遠,這份重量不會忘。”
湟中區委文明辦工作人員陳奕希說,如今的集體升學禮,讓“搭紅”有了更豐富的內涵。
近年來,湟中區以簡約儀式替代大操大辦,用集體祝福消解人情負擔,既保留了紅綢承載的文化記憶,又讓這份傳統跟上了時代的腳步。這恰是移風易俗的精髓,不是否定傳統,而是為文化根系松綁,讓其在新時代的土壤里長得更茁壯。
新風里的鄉村未來更加敞亮
為學子系上紅綢,為學子解決上學的各種難題,為學子們將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一樁樁,一件件,如今,在湟中區,很多人都感受到了鄉村的巨大變化,產業興了,道路寬了,但更珍貴的是鄉風的轉變——從“比排場”到“比學風”,從“顧小家”到“念鄉情”。近日,湟中全區有82名選調生到村任職,在未來的工作中,這些選調生將深入基層一線,在群眾工作中“褪去書生氣,沾染泥土香”。而幾年前,他們也曾感受過“搭紅禮”,可見,那條紅綢,何嘗不是一條鄉村振興的“接力帶”,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一端系著祖輩的期盼,一端通向學子們建設家鄉的承諾,在西寧的大地上,這樣的“搭紅禮”正在更多村落上演,它們像一粒粒文明的種子,在移風易俗的春風里,終將生長出鄉風文明的繁茂森林。
(來源:西寧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