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圖說青海
村民17載捐資助學不輟 這個藏族村走出127名大學生
作者:何耀軍 馬璞馨 吳予琴
發布時間:2025-08-19 09:52:11
編輯:宋婷婷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拉干村雖不大,但在茫拉河滋潤的那片土地上,名氣不小。

  17年來,拉干村自發組織成立的教育資助協會,資助學生724人次,助力127名學生圓了大學夢,其中5人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一場“教育接力”,跑出拉干村鄉村振興的“加速度”——教育不僅重塑了農家子弟人生軌跡,更成為偏遠小村莊蝶變的核心引擎。

斗格才讓介紹協會相關情況。何耀軍 攝

  吃夠了沒文化的虧——得變!

  7月31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拉干村,村黨支部書記斗格才讓翻開一本泛黃的資助名冊,只見里面保存著一張張褪色的錄取通知書復印件。

  抬起頭,他的目光落在對面墻上的上百個空相框。不久后,這些相框里就會放上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照片。這面照片墻的背后,是這個高原村莊17年來托舉一個個學子走出大山的堅持。

  拉干村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村落,位于貴南縣城以東10公里處,國道572線穿村而過。村域平均海拔3100米,全村現有174戶人家。

  1986年,拉干村從龍羊峽庫區遷出。至2000年,拉干村經多次搬遷后落腳現在的區域。

  68歲的卓巴,曾任拉干村黨支部書記。說起過去,他滿是感慨。那時,村里的年輕人大多沒讀過多少書,要么在家放牛羊種地,要么去縣城打工干苦力活,考上大學的寥寥無幾。教育的斷層像一道無形的壁壘,將拉干村困在了發展滯后的境地。

  作為典型的農業村,拉干村家家戶戶種植青稞和油菜。2008年,為了提高秋收效率,當時還是村經濟發展帶頭人的卓巴赴山東采購農用機械。然而,面對聯合收割機密密麻麻的說明書,他一臉茫然。

  歸途漫漫,卓巴思考了很多:老一輩吃夠了沒文化的虧,絕不能讓下一代重蹈覆轍。一定要重視教育,抓好教育,村子才有希望。

記者采訪卓巴。何耀軍 攝

  送孩子出去上學——捐資!

  “我想在村里成立一個教育資助協會,大家捐款籌集資金,讓孩子們走出大山讀書。”2008年,在拉干村村民大會上,卓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倡議得到村民們的積極響應。

  當年7月,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注冊成立。作為發起人,卓巴帶頭捐款1000元,他家中其他9口人各捐了100元。與此同時,拉干村村民踴躍捐款,貴南縣的干部、商戶也紛紛伸出援手。

  涓涓細流匯聚成河,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籌集到10萬元啟動資金。青海大學是拉干村的聯點幫扶單位,得知協會成立后,學校先后捐款7萬元,還為村里的學生開設了全年免費課程。

  在貴南縣政府、茫拉鄉政府的支持下,協會資金持續增加,幫扶范圍從本村困難學生擴展至全村初中以上學生,甚至覆蓋了貴南縣其他村的困難家庭。協會制定了完善的資助標準:高中生每年900元、大專生每年1800元、本科生每年2700元、研究生每年3600元。

  2010年,拉干村榮獲海南州委、州政府頒發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突出貢獻獎”。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對卓巴和全體村民的最好肯定。

  再窮不短教育錢——堅持!

  教育資助協會的托舉,成為拉干村學子心中最溫暖的支撐。今年剛大學畢業的才項卓瑪對此深有體會,心存感激。

  2017年考上高中后,才項卓瑪每年會收到協會900元的資助。這份溫暖激勵她發奮苦讀,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工商大學。大學期間,協會每年資助的2700元助學金如期到賬。今年,才項卓瑪通過考試,考入了離家不遠的鎮政府。

  家里的書架上,擺放著才項卓瑪和兩位姐姐的榮譽證書,客廳墻上掛著“最美家庭示范戶”的綬帶。“我們家3個孩子都上了大學,靠父母種地的收入供我們讀書有些吃力,協會的資助金對我們幫助特別大。當年是家鄉托舉我走出去學本事,現在該我回來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才項卓瑪說。

  同樣心懷感恩的還有旦卻乎。作為協會第一批資助的學生之一,他如今已博士研究生畢業,在青海大學任教。大學畢業后,旦卻乎主動成為協會的志愿者,寫材料、給學生補課、排練文藝節目等,用行動回報養育他的土地。

  本著“再窮不短教育錢”的初心,17年間,教育資助協會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捐款、群眾自籌、社會捐助等多種形式累計籌集資金149.96萬元,資助學生724人次,127名學生圓了大學夢,眾多大學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

  讀書真能當飯吃——報恩!

  教育不僅改變了拉干村的命運,也重塑著這個高原村莊的面貌。越來越多的學子走出大山后,將目光和資源投向家鄉,形成了強大的反哺力量。

  在拉干村長大的隆熱,2015年專科畢業后回鄉創業,教育資助協會為他的家庭農場注入1萬元啟動資金。一年后返還這筆錢時,隆熱特意多轉了1000元:“上學時,我每年受協會資助,創業了這份幫扶還在,這點心意是想表達感謝。”而這樣的“心意”在協會賬本上越來越多。受助學生就業后,有的把首月工資捐了回來,像小溪匯入蓄水池,讓助學實現了良性循環。

  教育的滋養,催生了發展動能。斗格才讓介紹,如今的拉干村有21個家庭農場、4家合作社,成了貴南縣新型經營主體最多的村莊。這幾年,村集體經濟年年突破百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十幾年前的不足1萬元,提高到現在的19000多元,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不僅解決了本村孩子上學難題,還極大地激發了村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讓重視教育、崇尚教育蔚然成風。”貴南縣副縣長羊改吉說。拉干村的示范效應輻射到了周邊鄉村,帶動了區域教育觀念的革新。

  正在裝修的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的辦公室里,墻上的徽標格外醒目:一本書穩穩托著一只銜著橄欖枝的火苗狀和平鴿。徽標是從拉干村走出去的大學畢業生、如今任貴南縣教育局副局長的花旦公保設計的。

  “書是協會的根,托著教育的本。火苗上躥的勁兒,像17年里從沒斷過的助學熱情。橄欖枝是民族團結的象征,這是我們能把事做下去的底氣。”花旦公保說,“社會的發展終究要靠教育,而教育能扎下根,離不開團結與和平的土壤。”

  這枚徽標的寓意,正是拉干村17年助學路的生動寫照:書本托舉希望,火苗傳遞力量,團結滋養成長。那面正等待填滿照片的榮譽墻,將伴隨拉干村的日子越來越滿,越來越亮。

  采訪手記:高原小村 時代鏡像

  統一的院落、相似的房屋布局,拉干村很普通,如同高原上任何一處常見的村落。然而,村委會的小樓旁矗立著全村最鮮亮、最顯眼的建筑——拉干村聯辦幼兒園。

  等待受訪者時,村委會院子里一個獨自玩耍的小身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正值暑假,7歲的元旦東智把這里當成了他的臨時樂園。

  “小朋友,你知道大學嗎?它在一個很遠的地方,要走好長一段路才能到。”

  “我會去的!”

  望著他跑開的小小背影,無人能判斷他未來的軌跡。但我們篤信,當他升入高中的那一刻,已在拉干村深深扎根的教育資助協會,必將如支撐起無數個前行少年那般,為他注入堅實的力量。

  拉干村的村貌或許尋常,但深植于這片土地的,是對走出更遠的路的期盼與執著。這份期盼與堅持,凝結在明亮的校舍中,涌動在熱心助學者的無私奉獻里,更匯入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大潮,為孩子們的夢想鋪就路基,也為鄉村振興注能。

  (來源:西海都市報)

推薦閱讀
省“十五五”規劃專家建言資政專題會召開
省政府召開黨組會議和常務會議 羅東川主持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專業職務任職資格評審通知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公開招聘工作人員筆試公告
青海海南州:“青海湖杯”籃球邀請賽開賽
【先鋒力量】“紅色引擎”點亮城市“煙火氣”
24H熱點
北山美麗園72畝孔雀草花朵綻放
河湟文化大集上演多民族服飾秀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柏樹山下鏖戰急 高原綠茵展...
【來自一線的經濟觀察】傳統智慧+科技賦能重塑健...
37.9%的青海人經常鍛煉 全民健身有你嗎
從“心”到“行”暖職工 湟源工會繪就發展新圖景
【紅色文化映西寧】西路軍紀念館:接待人次突破18...
援青博士高戈的信念:把技術留下,把理念傳透,把...
西成鐵路青海段開始架梁
【年中經濟微觀察】鐵路貨運忙 經濟活力足
熱點圖片
北山美麗園72畝孔雀草花朵綻放
北山美麗園72畝孔雀...
河湟文化大集上演多民族服飾秀
河湟文化大集上演多...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柏樹山下鏖戰急 高原綠茵展魅力——第二屆“青超聯賽”第九輪海西主場見聞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來自一線的經濟觀察】傳統智慧+科技賦能重塑健康消費
【來自一線的經濟觀...
37.9%的青海人經常鍛煉 全民健身有你嗎
37.9%的青海人經常鍛...
從“心”到“行”暖職工 湟源工會繪就發展新圖景
從“心”到“行”暖...
【紅色文化映西寧】西路軍紀念館:接待人次突破18萬——紅色研學旅游熱度持續升溫
【紅色文化映西寧】...
援青博士高戈的信念:把技術留下,把理念傳透,把團隊帶強
援青博士高戈的信念...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村民17載捐資助學不輟 這個藏族村走出127名大學生

西海都市報
2025-08-19 09:5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村民17載捐資助學不輟 這個藏族村走出127名大學生

西海都市報
2025-08-19 09:52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村民17載捐資助學不輟 這個藏族村走出127名大學生

  • 2025-08-19 09:52:11
  • 來源:西海都市報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拉干村雖不大,但在茫拉河滋潤的那片土地上,名氣不小。

  17年來,拉干村自發組織成立的教育資助協會,資助學生724人次,助力127名學生圓了大學夢,其中5人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一場“教育接力”,跑出拉干村鄉村振興的“加速度”——教育不僅重塑了農家子弟人生軌跡,更成為偏遠小村莊蝶變的核心引擎。

斗格才讓介紹協會相關情況。何耀軍 攝

  吃夠了沒文化的虧——得變!

  7月31日,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南縣茫拉鄉拉干村,村黨支部書記斗格才讓翻開一本泛黃的資助名冊,只見里面保存著一張張褪色的錄取通知書復印件。

  抬起頭,他的目光落在對面墻上的上百個空相框。不久后,這些相框里就會放上村里考上大學的學生照片。這面照片墻的背后,是這個高原村莊17年來托舉一個個學子走出大山的堅持。

  拉干村是一個以藏族為主的村落,位于貴南縣城以東10公里處,國道572線穿村而過。村域平均海拔3100米,全村現有174戶人家。

  1986年,拉干村從龍羊峽庫區遷出。至2000年,拉干村經多次搬遷后落腳現在的區域。

  68歲的卓巴,曾任拉干村黨支部書記。說起過去,他滿是感慨。那時,村里的年輕人大多沒讀過多少書,要么在家放牛羊種地,要么去縣城打工干苦力活,考上大學的寥寥無幾。教育的斷層像一道無形的壁壘,將拉干村困在了發展滯后的境地。

  作為典型的農業村,拉干村家家戶戶種植青稞和油菜。2008年,為了提高秋收效率,當時還是村經濟發展帶頭人的卓巴赴山東采購農用機械。然而,面對聯合收割機密密麻麻的說明書,他一臉茫然。

  歸途漫漫,卓巴思考了很多:老一輩吃夠了沒文化的虧,絕不能讓下一代重蹈覆轍。一定要重視教育,抓好教育,村子才有希望。

記者采訪卓巴。何耀軍 攝

  送孩子出去上學——捐資!

  “我想在村里成立一個教育資助協會,大家捐款籌集資金,讓孩子們走出大山讀書。”2008年,在拉干村村民大會上,卓巴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的倡議得到村民們的積極響應。

  當年7月,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注冊成立。作為發起人,卓巴帶頭捐款1000元,他家中其他9口人各捐了100元。與此同時,拉干村村民踴躍捐款,貴南縣的干部、商戶也紛紛伸出援手。

  涓涓細流匯聚成河,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籌集到10萬元啟動資金。青海大學是拉干村的聯點幫扶單位,得知協會成立后,學校先后捐款7萬元,還為村里的學生開設了全年免費課程。

  在貴南縣政府、茫拉鄉政府的支持下,協會資金持續增加,幫扶范圍從本村困難學生擴展至全村初中以上學生,甚至覆蓋了貴南縣其他村的困難家庭。協會制定了完善的資助標準:高中生每年900元、大專生每年1800元、本科生每年2700元、研究生每年3600元。

  2010年,拉干村榮獲海南州委、州政府頒發的“教育改革與發展突出貢獻獎”。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對卓巴和全體村民的最好肯定。

  再窮不短教育錢——堅持!

  教育資助協會的托舉,成為拉干村學子心中最溫暖的支撐。今年剛大學畢業的才項卓瑪對此深有體會,心存感激。

  2017年考上高中后,才項卓瑪每年會收到協會900元的資助。這份溫暖激勵她發奮苦讀,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工商大學。大學期間,協會每年資助的2700元助學金如期到賬。今年,才項卓瑪通過考試,考入了離家不遠的鎮政府。

  家里的書架上,擺放著才項卓瑪和兩位姐姐的榮譽證書,客廳墻上掛著“最美家庭示范戶”的綬帶。“我們家3個孩子都上了大學,靠父母種地的收入供我們讀書有些吃力,協會的資助金對我們幫助特別大。當年是家鄉托舉我走出去學本事,現在該我回來為家鄉建設添磚加瓦。”才項卓瑪說。

  同樣心懷感恩的還有旦卻乎。作為協會第一批資助的學生之一,他如今已博士研究生畢業,在青海大學任教。大學畢業后,旦卻乎主動成為協會的志愿者,寫材料、給學生補課、排練文藝節目等,用行動回報養育他的土地。

  本著“再窮不短教育錢”的初心,17年間,教育資助協會通過黨員干部帶頭捐款、群眾自籌、社會捐助等多種形式累計籌集資金149.96萬元,資助學生724人次,127名學生圓了大學夢,眾多大學畢業生走上了工作崗位。

  讀書真能當飯吃——報恩!

  教育不僅改變了拉干村的命運,也重塑著這個高原村莊的面貌。越來越多的學子走出大山后,將目光和資源投向家鄉,形成了強大的反哺力量。

  在拉干村長大的隆熱,2015年專科畢業后回鄉創業,教育資助協會為他的家庭農場注入1萬元啟動資金。一年后返還這筆錢時,隆熱特意多轉了1000元:“上學時,我每年受協會資助,創業了這份幫扶還在,這點心意是想表達感謝。”而這樣的“心意”在協會賬本上越來越多。受助學生就業后,有的把首月工資捐了回來,像小溪匯入蓄水池,讓助學實現了良性循環。

  教育的滋養,催生了發展動能。斗格才讓介紹,如今的拉干村有21個家庭農場、4家合作社,成了貴南縣新型經營主體最多的村莊。這幾年,村集體經濟年年突破百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從十幾年前的不足1萬元,提高到現在的19000多元,村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不僅解決了本村孩子上學難題,還極大地激發了村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讓重視教育、崇尚教育蔚然成風。”貴南縣副縣長羊改吉說。拉干村的示范效應輻射到了周邊鄉村,帶動了區域教育觀念的革新。

  正在裝修的拉干村教育資助協會的辦公室里,墻上的徽標格外醒目:一本書穩穩托著一只銜著橄欖枝的火苗狀和平鴿。徽標是從拉干村走出去的大學畢業生、如今任貴南縣教育局副局長的花旦公保設計的。

  “書是協會的根,托著教育的本。火苗上躥的勁兒,像17年里從沒斷過的助學熱情。橄欖枝是民族團結的象征,這是我們能把事做下去的底氣。”花旦公保說,“社會的發展終究要靠教育,而教育能扎下根,離不開團結與和平的土壤。”

  這枚徽標的寓意,正是拉干村17年助學路的生動寫照:書本托舉希望,火苗傳遞力量,團結滋養成長。那面正等待填滿照片的榮譽墻,將伴隨拉干村的日子越來越滿,越來越亮。

  采訪手記:高原小村 時代鏡像

  統一的院落、相似的房屋布局,拉干村很普通,如同高原上任何一處常見的村落。然而,村委會的小樓旁矗立著全村最鮮亮、最顯眼的建筑——拉干村聯辦幼兒園。

  等待受訪者時,村委會院子里一個獨自玩耍的小身影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正值暑假,7歲的元旦東智把這里當成了他的臨時樂園。

  “小朋友,你知道大學嗎?它在一個很遠的地方,要走好長一段路才能到。”

  “我會去的!”

  望著他跑開的小小背影,無人能判斷他未來的軌跡。但我們篤信,當他升入高中的那一刻,已在拉干村深深扎根的教育資助協會,必將如支撐起無數個前行少年那般,為他注入堅實的力量。

  拉干村的村貌或許尋常,但深植于這片土地的,是對走出更遠的路的期盼與執著。這份期盼與堅持,凝結在明亮的校舍中,涌動在熱心助學者的無私奉獻里,更匯入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大潮,為孩子們的夢想鋪就路基,也為鄉村振興注能。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 何耀軍 馬璞馨 吳予琴
編輯:宋婷婷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中文字幕国产91|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无码观看|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无码| 久热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区|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中文无码vs无码人妻|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久本草在线中文字幕| 好硬~好爽~别进去~动态图, 69式真人无码视频免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色欲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 免费 无码 国产在线观看观|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亚瑟影视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日韩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蜜桃| 无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毛片 | 天堂а√中文在线|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毛片无码全部免费| 国产高清无码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 免费A级毛片无码鲁大师|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 日木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 亚洲国产a∨无码中文777|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同|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久久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