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
解碼祁連山:一座科普館重塑國家公園生態賬本
作者:吳夢婷 祁曉軍
發布時間:2025-09-01 07:15:39
編輯:趙生欣
wechat_2025-09-01_070815_699

游客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內參觀。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祁連山如巨龍橫臥在甘青交界,以冰川為冠、雪山為脊、草原為裳、森林為脈,與蜿蜒河流共同編織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生命經緯。作為自然教育與生態旅游融合的創新實踐地,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以生態科普館為圓心,聯動管護站、研學課程與生態旅游線路,打造沉浸式綠色研學網絡,為公眾解碼祁連山的生態密碼,讓每一片雪花、每一道獸跡都成為講述國家公園故事的活教材。

  一個管護站的綠色責任

  8月的祁連山,云霧在山間流動,溪流穿林而過。放眼望去,綿延的群山與層疊的樹木交織成一幅壯美的原生態畫卷。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憑借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成為自然教育研學的理想實景課堂,吸引了一批批生態訪客慕名而來。

  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40個標準化管護站之一,討拉溝管護站是生態研學的起點,吸引各地研學團隊在此開啟自然教育的第一課。

  步入討拉溝管護站,40個標準化管護站的建設成果直觀呈現。巡護系統回傳了管護員拍攝的影像,通過這些影像記錄,雪豹、巖羊的活動軌跡一目了然。在一名生態管護員的介紹下,一支研學團隊深入了解了社區共管機制,以及村民主動參與生態保護的情況。

  緊接著,這支研學團隊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在互動展示項目中了解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這條“生態科普館+生態管護+生態研學+生態旅游”的綠色發展研學路線,正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在自然教育與生態旅游發展融合上的創新成果。從巡護體驗到科研參與,從自然觀察到生態實踐,在這里,每一棵樹木的生長、每一條溪流的奔涌,都是傳遞生態文明的生動課堂。

wechat_2025-09-01_070826_927

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內擺放的雪豹、藏狐等文創產品。

  一座科普館的生態密碼

  作為青海省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類科普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自2023年開館以來,已吸引17萬名訪客走進這座生態科普館。

  步入展廳,電子沙盤勾勒出祁連山的輪廓:橫跨青甘兩省、東西長1200公里、最高峰團結峰海拔5808米,它的地質演變與生態功能被濃縮為可觸可感的立體畫卷。

  展柜內一張荒漠貓的照片吸引眾人駐足。這只耳后長有標志性簇毛、尾巴帶黑色環紋的貓科動物,正是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孔慶菊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的代表性物種。

  展廳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屏幕上,紅外相機拍攝的影像正在循環播放:5只荒漠貓幼崽在山間嬉戲。“這是捕捉到的5只荒漠貓同框的珍貴畫面,目前園內監測到250余只雪豹個體,科研工作者正逐步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講解員張萍介紹。

  來自小拉洞溝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將訪客帶回青藏高原的海洋時代。植物展區里,1487種高等植物名錄中,青海云杉的標本旁,互動屏正演示其防風固沙的動態過程,一名學生認真記錄著從森林草原帶到雪線之下的生命階梯。

  當清脆的鳥鳴聲從電子音柱中傳來,訪客的注意力聚焦到鳥類展區。“黑頸鶴是青海省省鳥!”隨著張萍點擊屏幕,黑頸鶴在隆寶灘、祁連山等濕地的繁育場景依次呈現。墻面遷徙圖上,“飛行小天才”斑頭雁以8800米的飛行高度引發訪客驚嘆。

  “以前只知道祁連山是遠方的風景,通過沉浸式參觀科普館,我們才懂得祁連山在生態方面的重要性。”一名來自甘肅的訪客感慨。

  對講解員張萍而言,這樣的反饋正是她每天堅持講解的動力。作為土生土長的門源人,她見證了科普館在研學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也感受著家鄉生態保護的變遷。

  “一場講解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但能把家鄉的生態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特別自豪。每次看到訪客的感嘆,就覺得我們守護的不僅是山山水水,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橋梁。”張萍說。

wechat_2025-09-01_070837_061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一角。

  一篇作文背后的生態故事

  “小時候,爺爺經常帶我到祁連山下的草原,牛羊悠然自得,鳥兒自由翱翔,這是大自然最質樸的饋贈。”“守護綠色祁連,共筑生態家園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孩子們用文字記錄下對自然的感悟,將生態保護的種子根植心間。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干事全姚雨貝介紹,截至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已累計開展主題教育活動1500場次,覆蓋政府機關、社區街道、教育機構等多元主體。通過主題黨日、民族團結創建、自然觀察節、愛鳥周等品牌活動矩陣,構建起政社校聯動的生態教育網絡。

  在社會教育方面,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特別策劃的“講好國家公園故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系列活動,已累計舉辦70余場。此外,小小講解員、研學課堂等品牌活動,通過組織青少年參與生態監測、動植物保護實踐,引導他們從聽故事到講故事,從看自然到護自然。

  不少研學團隊在活動中親手采集生態數據、觀察記錄野生動植物后表示,通過深入祁連山,他們真正體會到生態保護的每一組數據背后都是無數人的努力。這種沉浸式學習,讓訪客對祁連山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重要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將保護自然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一個景區的變革之路

  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毗鄰的是聚陽溝景區。聚陽溝景區北靠祁連山主脈,南接大通河,溝谷間溪水潺潺,森林覆蓋率超87%。聚陽溝景區的價值,正因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的聯動被重新定義。

  過去,游客到此多是為拍照賞景。如今,研學團隊因生態知識而來——在聚陽溝生態研學基地,學生用專業設備檢測水質,了解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布設。這種游中學、學中游的模式,讓生態旅游從打卡式觀光升級為沉浸式體驗。

  不僅如此,自然教育的輻射效應,也正轉化為當地村民的幸福增量。“現在保護生態成了村民的共識。”門源回族自治縣仙米鄉橋灘村黨支部書記姚占發聊起鄉村的發展和村民的轉變。從小生長生活在這里,讓他感慨的是,村民的角色早已從生態保護的旁觀者變為守護者,有的加入了生態管護隊,有的將傳統民居改為生態民宿。

  姚占發算起一本看得見的生態賬:“2024年橋灘村村集體收入突破70萬元,借助家門口建設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起民宿、辦起農家樂,或在景區務工,年收入增加近萬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政府主導、社區參與、文旅融合新格局的支撐。通過將生態保護、科研監測與社區發展深度融合,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

  從課堂到山野,從認知到行動,每一名參與者都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綠色研學路線不是簡單的行程串聯,而是管護員的日常監測數據轉化為生動的生態課程,科研成果落地為可觸摸的互動體驗內容,參與自然教育的訪客,既能系統了解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價值,又通過親身體驗,主動投身生態保護之中。

  (來源:西海都市報)

推薦閱讀
中國(青海)-哈薩克斯坦經貿文旅推介會成功舉辦
羅東川會見國家開發銀行行長譚炯一行
`2025“第一縷陽光”全球同拍中國年在青海啟動
青海省30名藥品安全社會監督員受聘上崗
青海新聞網有限公司招聘經營工作人員相關公告
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人員專業職務任職資格評審通知
青海西寧市:湟源百名情侶共度七夕
全國草地畜牧業觀摩會在海北州設立現場觀摩點
24H熱點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主場一球小勝 聯賽繼續...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場外開心逛展 場內你攻我守...
草原歡歌一家親——青海海西州第九屆那達慕大會現...
青海樂都區追回245.89萬元醫保基金
青海開展2025年度侵權假冒偽劣商品統一銷毀行動
“浙商西寧行”助力區域文旅合作
“煙火城東·中莊里”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正式開街
青豫直流二期配套10臺分布式調相機全面投運
【青春無畏 創業有路】“辣妹子小琴”出圈記
擎“干”字大旗強擔當 秉“民”本初心惠萬家——青...
熱點圖片
一場多民族的七夕浪漫盛宴——2025年全國“我們的節日·七夕”主題文化活動現場見聞
一場多民族的七夕浪...
彩虹故鄉見證七夕之約
彩虹故鄉見證七夕之約
青海出口增速連續6個季度居全國第一位 “青字號”揚帆出海背后的成功密碼
青海出口增速連續6個...
蘇青攜手,共筑學子成長之路
蘇青攜手,共筑學子...
【學習貫徹省委十四屆九次全會精神·一線見聞】為“最后一公里”松綁賦能——青海海東市互助縣基層減負工作見聞
【學習貫徹省委十四...
青海海西州第九屆那達慕大會啟幕
青海海西州第九屆那...
青海西寧市湟中區新增一所中學
青海西寧市湟中區新...
11萬人次!“無限之海”數字藝術公益展獲贊
11萬人次!“無限之...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解碼祁連山:一座科普館重塑國家公園生態賬本

西海都市報
2025-09-01 07:1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解碼祁連山:一座科普館重塑國家公園生態賬本

西海都市報
2025-09-01 07:15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解碼祁連山:一座科普館重塑國家公園生態賬本

  • 2025-09-01 07:15:39
  • 來源:西海都市報
wechat_2025-09-01_070815_699

游客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內參觀。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祁連山如巨龍橫臥在甘青交界,以冰川為冠、雪山為脊、草原為裳、森林為脈,與蜿蜒河流共同編織青藏高原西北部的生命經緯。作為自然教育與生態旅游融合的創新實踐地,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以生態科普館為圓心,聯動管護站、研學課程與生態旅游線路,打造沉浸式綠色研學網絡,為公眾解碼祁連山的生態密碼,讓每一片雪花、每一道獸跡都成為講述國家公園故事的活教材。

  一個管護站的綠色責任

  8月的祁連山,云霧在山間流動,溪流穿林而過。放眼望去,綿延的群山與層疊的樹木交織成一幅壯美的原生態畫卷。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憑借良好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成為自然教育研學的理想實景課堂,吸引了一批批生態訪客慕名而來。

  作為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40個標準化管護站之一,討拉溝管護站是生態研學的起點,吸引各地研學團隊在此開啟自然教育的第一課。

  步入討拉溝管護站,40個標準化管護站的建設成果直觀呈現。巡護系統回傳了管護員拍攝的影像,通過這些影像記錄,雪豹、巖羊的活動軌跡一目了然。在一名生態管護員的介紹下,一支研學團隊深入了解了社區共管機制,以及村民主動參與生態保護的情況。

  緊接著,這支研學團隊走進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在互動展示項目中了解祁連山的一草一木。

  這條“生態科普館+生態管護+生態研學+生態旅游”的綠色發展研學路線,正是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在自然教育與生態旅游發展融合上的創新成果。從巡護體驗到科研參與,從自然觀察到生態實踐,在這里,每一棵樹木的生長、每一條溪流的奔涌,都是傳遞生態文明的生動課堂。

wechat_2025-09-01_070826_927

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內擺放的雪豹、藏狐等文創產品。

  一座科普館的生態密碼

  作為青海省首個以國家公園為主題的自然類科普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自2023年開館以來,已吸引17萬名訪客走進這座生態科普館。

  步入展廳,電子沙盤勾勒出祁連山的輪廓:橫跨青甘兩省、東西長1200公里、最高峰團結峰海拔5808米,它的地質演變與生態功能被濃縮為可觸可感的立體畫卷。

  展柜內一張荒漠貓的照片吸引眾人駐足。這只耳后長有標志性簇毛、尾巴帶黑色環紋的貓科動物,正是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孔慶菊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的代表性物種。

  展廳大數據管理平臺的屏幕上,紅外相機拍攝的影像正在循環播放:5只荒漠貓幼崽在山間嬉戲。“這是捕捉到的5只荒漠貓同框的珍貴畫面,目前園內監測到250余只雪豹個體,科研工作者正逐步揭開它們的神秘面紗。”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講解員張萍介紹。

  來自小拉洞溝的無脊椎動物化石將訪客帶回青藏高原的海洋時代。植物展區里,1487種高等植物名錄中,青海云杉的標本旁,互動屏正演示其防風固沙的動態過程,一名學生認真記錄著從森林草原帶到雪線之下的生命階梯。

  當清脆的鳥鳴聲從電子音柱中傳來,訪客的注意力聚焦到鳥類展區。“黑頸鶴是青海省省鳥!”隨著張萍點擊屏幕,黑頸鶴在隆寶灘、祁連山等濕地的繁育場景依次呈現。墻面遷徙圖上,“飛行小天才”斑頭雁以8800米的飛行高度引發訪客驚嘆。

  “以前只知道祁連山是遠方的風景,通過沉浸式參觀科普館,我們才懂得祁連山在生態方面的重要性。”一名來自甘肅的訪客感慨。

  對講解員張萍而言,這樣的反饋正是她每天堅持講解的動力。作為土生土長的門源人,她見證了科普館在研學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也感受著家鄉生態保護的變遷。

  “一場講解雖然只有一個半小時,但能把家鄉的生態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特別自豪。每次看到訪客的感嘆,就覺得我們守護的不僅是山山水水,更是人與自然對話的橋梁。”張萍說。

wechat_2025-09-01_070837_061

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一角。

  一篇作文背后的生態故事

  “小時候,爺爺經常帶我到祁連山下的草原,牛羊悠然自得,鳥兒自由翱翔,這是大自然最質樸的饋贈。”“守護綠色祁連,共筑生態家園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在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孩子們用文字記錄下對自然的感悟,將生態保護的種子根植心間。

  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干事全姚雨貝介紹,截至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已累計開展主題教育活動1500場次,覆蓋政府機關、社區街道、教育機構等多元主體。通過主題黨日、民族團結創建、自然觀察節、愛鳥周等品牌活動矩陣,構建起政社校聯動的生態教育網絡。

  在社會教育方面,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特別策劃的“講好國家公園故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系列活動,已累計舉辦70余場。此外,小小講解員、研學課堂等品牌活動,通過組織青少年參與生態監測、動植物保護實踐,引導他們從聽故事到講故事,從看自然到護自然。

  不少研學團隊在活動中親手采集生態數據、觀察記錄野生動植物后表示,通過深入祁連山,他們真正體會到生態保護的每一組數據背后都是無數人的努力。這種沉浸式學習,讓訪客對祁連山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與重要性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將保護自然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一個景區的變革之路

  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毗鄰的是聚陽溝景區。聚陽溝景區北靠祁連山主脈,南接大通河,溝谷間溪水潺潺,森林覆蓋率超87%。聚陽溝景區的價值,正因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科普館的聯動被重新定義。

  過去,游客到此多是為拍照賞景。如今,研學團隊因生態知識而來——在聚陽溝生態研學基地,學生用專業設備檢測水質,了解野生動物紅外相機布設。這種游中學、學中游的模式,讓生態旅游從打卡式觀光升級為沉浸式體驗。

  不僅如此,自然教育的輻射效應,也正轉化為當地村民的幸福增量。“現在保護生態成了村民的共識。”門源回族自治縣仙米鄉橋灘村黨支部書記姚占發聊起鄉村的發展和村民的轉變。從小生長生活在這里,讓他感慨的是,村民的角色早已從生態保護的旁觀者變為守護者,有的加入了生態管護隊,有的將傳統民居改為生態民宿。

  姚占發算起一本看得見的生態賬:“2024年橋灘村村集體收入突破70萬元,借助家門口建設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科普館,越來越多的村民開起民宿、辦起農家樂,或在景區務工,年收入增加近萬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變化的背后,是政府主導、社區參與、文旅融合新格局的支撐。通過將生態保護、科研監測與社區發展深度融合,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徑。

  從課堂到山野,從認知到行動,每一名參與者都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踐行者。綠色研學路線不是簡單的行程串聯,而是管護員的日常監測數據轉化為生動的生態課程,科研成果落地為可觸摸的互動體驗內容,參與自然教育的訪客,既能系統了解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價值,又通過親身體驗,主動投身生態保護之中。

  (來源:西海都市報)

作者 吳夢婷 祁曉軍
編輯:趙生欣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扶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无码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愛妃視頻)国产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台湾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亚洲专区|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影音先锋中文无码一区|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 一本色道久久HEZYO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狼友中文久久久|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少妇人妻无码精品视频app| 日韩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av无码中文字幕|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熟妇无码乱子成人精品| 一夲道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最近中文字幕2019视频1|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人妻无码中文久久久久专区 | 老子影院午夜精品无码| 国产亚洲?V无码?V男人的天堂|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中文字幕av无码专区| 台湾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在线|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 伊人蕉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老妇App| 精品深夜AV无码一区二区老年 | 曰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