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記者 包拓業 報道)九月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秋意漸濃。黃河如碧玉般蜿蜒穿行于峽谷之間,河水清澈見底,河底卵石清晰可見,素有“天下黃河貴德清”之美譽。不遠處的農春河作為黃河的一級支流,也煥發出新的生機:曾經淤塞的河道已被疏通,兩岸雜草叢生的景象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錯落有致的灌木、果林和生態喬木。水鳥不時掠過水面,泛起圈圈漣漪,勾勒出一幅和諧動人的生態畫卷。
這一切變化的背后,是一場歷時三年的“綠色變革”——貴德縣通過推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與鄉村振興戰略深度融合,使曾經的亂石灘涂蛻變為生態林木與致富果園,書寫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沿G227國道駛入貴德縣河西鎮賀爾加村,沿途丹霞地貌色彩斑斕,峰巒疊翠,云霧繚繞,村莊靜謐地掩映于青綠之間。農春河河岸右側,一片新植的生態林長勢喜人,枝頭果實累累,煥發著勃勃生機。
村民王延忠和村黨支部書記王青春正細心查看果樹的生長情況,俯身測量土壤濕度,或抬手輕托梨果,目光中充滿期待。不一會兒,一箱沉甸甸的梨子已經摘滿,兩人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王延忠高興地說:“這項目實在太好了,往后我們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
然而過去的農春河卻是另一番景象。王延忠回憶道:“我家的地離河邊只有幾百米,那時河道雜亂,到處是裸露的灘涂,垃圾堆積,濁流漫岸。”最令人擔憂的是每年夏季汛期,暴雨引發的洪水裹挾泥沙、石塊奔涌而下,甚至有時沖下如小汽車般巨大的石頭,嚴重威脅村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由于連年洪水沖刷,他家的土地由最初的四畝多逐漸縮減至僅剩一畝半,“大家過去只能靠自己拉沙墊地,日子過得非常艱難。”
如今,隨著生態修復工程的推進,河岸兩側已種滿梨樹和其他經濟苗木。王延忠感慨地說:“我們是多民族村莊,有1538人,過去主要靠種玉米、冬小麥為生,大多數村民還需外出打零工,收入渠道單一。現在這個項目覆蓋了許多農戶,還能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穩定的收入。真心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賀爾加村黨支部書記王青春也算了一筆“生態賬”:“不管是省錢還是護生態,這筆賬怎么算都劃算!”村民們主動承擔起巡護農春河的責任,用實際行動守護這條重現清澈的河流。
清新的空氣與鳥語花香,共同構筑了“梨花+民俗文化+鄉村旅游”的新型生態旅游模式。多勒倉村黨支部書記先巴東主興奮地介紹:“依托農春河生態修復工程,來旅游的人越來越多了。這些經濟林木既美化環境,也帶來實際收益。”村民們引導游客體驗民俗、品嘗農家菜、河邊賞花摘果。炕鍋羊肉、甜醅、花椒、水蘿卜、軟梨汁等特色小吃和產品備受喜愛,生態資源正不斷轉化為現實收益。
據了解,青海省黃河貴德段一級支流(農春河)河岸緩沖帶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共爭取到資金5000余萬元,工程于2023年啟動,2024年10月全面竣工。經過近三年科學精細的推進,在確保植被成活與生態效果穩定后,將于2026年正式移交至相關村集體和農戶管理,以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社會效益的持續轉化。
該項目針對農春河流域存在的面源污染、岸坡侵蝕、植被覆蓋率低、河道不穩、水源涵養能力不足等問題,通過生態干預和修復治理,實施岸坡保護等工程,有效阻控地表污染物入河。已完成河岸灘地生態修復3.63公頃、退化區重構覆綠10.34公頃、緩沖帶功能強化修復5.93公頃,建設生態護坡4373米,修復地塊共306.9畝,顯著改善了沿河生態環境,全面提升河流生態健康水平。貴德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殷卓說:“項目的實施大幅提高了農春河的防洪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增強生態穩定性,助力黃河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標準。”
生態興則鄉村興,生態美則百姓富。貴德縣歷來享有“高原梨都”美譽,近年來,貴德縣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緊緊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積極推進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先行縣建設。通過農春河生態修復工程,不僅栽種云杉、油松、圓柏等生態林木,還因地制宜發展梨樹、文冠果等經濟作物,夯實了林下經濟和生態旅游的環境基礎。
項目累計種植喬木、灌木及草地約18.7公頃,治理總面積達20.46公頃,其中包括生態喬木1.23萬株、經濟林木0.96萬株、灌木27萬株,噴播草籽300余畝。近兩年果實產量已突破兩萬斤,增產效果顯著,真正實現了生態“含金量”與發展“含綠量”同步提升。與此同時,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白鷺、赤麻鴨、野鴛鴦等鳥類紛紛回歸,形成“人—水—鳥—魚”和諧共生的生態循環系統,推動農春河流域實現水量豐沛、水質優良、景觀優美。
目前,農春河河岸緩沖帶生態修復工程已取得顯著成效。貴德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安怡表示:“我們將繼續加強管護,確保農春河生態環境持續改善,讓生態資源真正成為富民資產,使‘好風景’變成‘好前景’。”未來,貴德縣將進一步拓展“兩山”轉化路徑,統籌生態修復與生態惠民,強化宣傳引導,推動生態產業融合發展,努力實現從“點上美”到“全域美”的跨越,走出一條生態優美、產業興旺、百姓富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最終繪就村美、人和、共富的鄉村新畫卷,書寫黃河荒灘蛻變為金山銀山的貴德答卷。